中国油气回收行业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记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黄维秋

2019-05-09 02:27:00李云山
中国科技产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常州油品损耗

◎ 文/李云山

黄维秋生于1965年9月,博士,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二级)、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专家,江苏省石油学会理事及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5次;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多篇,有80多篇次论文被SCI、EI、ISTP检索;申请专利8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2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7项。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严重事件,美国各石油公司、研究机构、环保部门等已系统地研究具体的损耗问题,且采取了许多实际步骤来降低油品蒸发损耗。由于油品周转量和中间环节的日益剧增,20世纪60年代起,油气回收技术作为降耗的主要措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大力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我国更加重视油品蒸发损耗及其控制方面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并认识到油气回收的重要性,开始了国外油气回收技术资料的收集及研发工作。以此为油气回收的代表性工作及关键节点,我国从高层政府层面开始重视并系统推动了油气回收工作的研发。黄维秋从1988年加入该团队,并基于行业的研究背景和国家对安全、环境、健康、降耗节能的逐渐重视,受中国石油销售公司(原中国石油公司)委托,开始对油品蒸发损耗的机理、影响因素、数学模型、防治措施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油气回收技术研发提供了基础依据;之后对我国石化系统从美国、日本引进的三套油气回收装置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场数据收集分析、综合技术经济比较评估,为决策者及同行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首次将油气回收方法明确分为4种方法: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膜法,这些分类至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引用。

投身科研,硕果累累

1991年3月黄维秋顺利完成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任务,应高锡祺教授的邀请来到江苏化工学院石油储运教研室任教,相继担任石油储运实验室主任、油气储运工程教研室主任。从1994年1000元科研助苗费开始,在实验室基础薄弱、没有固定科研编制、还要完成教学和担任学生班主任等各项繁重任务的情况下,经过艰苦不懈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在科研道路上渐入佳境,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筹建“油品蒸发损耗及油气回收试验测试平台”,并获得“江苏省教育系统自制实验仪器一等奖”;参加国家环保局课题“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编制”,如期完成任务;编制组在国内首次正式提出“非甲烷总烃”概念,对我国非甲烷总烃的排放控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及约束作用;连续领衔承担中国石化(储运环节)“九五”“十五”重点技术攻关课题“油气回收技术及设备的研制开发及工业试验”,尤其成功开发出我国第一套完全立足于自己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及材料设备,技术先进、价格便宜、效益明显的工业化油气回收成套装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为石化、石油行业的油气回收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及技术装备支撑;发起成立“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环境保护研究所”,并负责筹建工作;率先提出了不同油气回收工艺的集成回收方法的思路,并相继承担了“基于吸收和吸附集成回收工艺的油气回收技术”“基于冷凝和吸附集成回收工艺的油气回收技术”“基于太阳能驱动的有机废气回收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等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成果;等等。

在培养人才、科研活动及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常感到本领域专业教材和系统资料的缺乏,因此迫切需要一部较为系统的专业书籍作教材或参考。1993年由高锡祺、黄维秋内部编著了《油品蒸发损耗及其防治措施》参考书,为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服务。之后,经过几年的准备,并参考、吸取各种教材和专业书籍、期刊杂志的精华,编著了《油气回收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在多届本科生、研究生中尝试使用;之后数易其稿,终于2011年由中国石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从理论到应用系统地介绍油品蒸发损耗及油气回收技术,为油气回收行业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促进了油气回收技术的科技进步,该书获得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二等奖(2015)。同时,基于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黄维秋执笔编写了国家标准“GB/T 35579-2017油气回收装置通用技术条件”,为引领国内油气回收事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为我国油气回收工程的良好实施提供了重要规范和指导。

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在进行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过程中,黄维秋教授与国内外同行广泛交流,在多家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协助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并引领了油气回收行业的快速发展。

为响应国家和省市尽快实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的号召,经过慎重考虑,黄维秋教授决定重新在常州市本地亲自领头创办环保科技型企业——常州一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本地的高端技术聚集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具体的贡献。公司主要从事与有机废气污染控制相关的环境工程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环境工程及环保设备施工、安装、维修;节能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咨询;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设备、环保用品材料、环保分析与检测仪器等开发与销售,等等。公司以“创新,超越;和谐,共赢”为企业精神;以“倡导先进环保理念、创造新型环保技术、引领高质生活品味”为企业责任;以“以开发核心技术及设备为主,把握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的生产”为经营理念;以“设计+核心部件及材料生产+销售型和信息服务型为主”为经营模式。

公司与常州大学共建“油气回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是常州大学依托的“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知识基础和实验条件,又具有深厚的石化、石油、化工行业背景,以期为地方高端技术聚集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随着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司坚持以科技为先,持续努力,不断创新,在科学、合理、优化等方面战略指导下多下功夫,塑造“一烃环保”品牌。2018年,常州大学与常州一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获得了“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组建团队,步步为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黄教授就将跨学科知识集成应用于科研工作,之后组建常州大学“油气回收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创新团队,在国内率先并一直开展以油气回收为代表的有机废气污染控制及资源化的基础研究及技术开发,相继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江苏省、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相关单位的近50个项目,在“有机废气排放律、油品蒸发损耗、油气污染控制与资源回收”等方面,对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冷凝法等油气回收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基础研究及技术开发,取得了丰富的工作积累及系列的创新成果,有多个研究成果多次经国家权威部门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并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取得显著成绩。

该团队逐渐成为国内本领域研究开发的领军团队,团队是国内10多年来唯一专门培养“油气回收”高层次人才的队伍,开发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并被政府、学术、行业、商业等众多机构所引用,有力促进并引领了我国油气回收行业的迅速发展。

猜你喜欢
常州油品损耗
高端油品怎么卖
油品运输市场一年走势图
常州的早晨
小读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 13:19:36
SP/GF-6规格分析及油品性能要求
石油商技(2021年1期)2021-03-29 02:36:06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8
自我损耗理论视角下的编辑审读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油品组成对废橡胶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变压器附加损耗对负载损耗的影响
非隔离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功率损耗研究
大功率H桥逆变器损耗的精确计算方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