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芬 王冬(通讯作者)
(重庆市石柱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9100)
心脏搏动节律失常、传导异常、以及心律起源部位的异常引起心律快慢不同,称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临床常用的并且有效的心律失常控制办法,我们对盐酸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做以下探究。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收诊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76例,其中男病患39例,女病患37例,年龄55~87岁,平均(74.6±3.6)岁。按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划分,心房颤动患者12例,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患者22例,心房扑动患者15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19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8例。排除I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排除心力衰竭或有肝肾功能异常等疾病患者。研究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盐酸胺碘酮(国药准字:20090321)治疗方法如下:首次用药剂量为150mg,用20ml生理盐水稀释,为患者静脉推注,推注速度以10min内完成为宜。然后持续为患者静脉滴注6h,速度以1.0mg/min为宜,根据患者心率变化和身体相关指标逐渐减少用药量,维持剂量为0.5mg/min。如果患者的心律失常恢复不明显,可以在15~30min后为其静脉注射150mg胺碘酮,追加注射2~3次,一日最高用药量为200mg。用药期间,监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律、心电图以及肝肾功能,并记录患者在用盐酸胺碘酮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以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P-R间期、QT间期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为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判定药物显效:患者经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心脏不适症状基本消失或者症状得以显著改善,用药24h后每分钟期前收缩低于10个。判定药物有效:患者治疗后症状有一定程度改善,用药24h后期前收缩显著减少。判定药物无效:患者的心脏不适症状无改善,用药24h后期前收缩无明显减少或有增加。药物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为总体治疗有效率。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盐酸胺碘酮治疗后,老年病患的心率(t=25.2258)、收缩压(t=25.8591)、舒张压(t=12.5261)、P-R间期(t=7.1123)、QT间期(t=4.1383)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
表 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心电图变化情况(±s)
表 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心电图变化情况(±s)
QT间期(ms)治疗前 76 154.2±18.6146.3±14.6 85.4±10.3137.2±15.437.1±5.8治疗后 76 93.5±9.7 97.2±7.8 67.9±6.5 157.6±19.741.2±6.4 t 25.2258 25.8591 12.5261 7.1123 4.1383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时间 例数 心率(次/min)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P-R间期(ms)
76例快速性心律失常老年病患中,盐酸胺碘酮治疗显效36例,有效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9.47% 。
患者在用药期间,有低血压表现的2例,降低药量并给予升压药物治疗后,血压恢复正常。窦性心动过缓3例,在注射阿托品后得以纠正。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例,降低药量后患者症状改善。未观察到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共6例,发生率为7.89%(6/76)。
快速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率过快异常,舒张期缩短,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心肌缺血进而诱发患者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往往伴随有心律失常表现。目前疗法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更多地用于心律失常的控制。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诱发心律失常的可能,因此药物的选择需要慎重。胺碘酮是属于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可以加长动作电位Ⅲ相时程,延长有效不应期,减少激动效应,有助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控制。76例快速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经盐酸胺碘酮治疗后,心率、血压、P-R间期、QT间期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该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 ,治疗总有效率为89.47% 。盐酸胺碘酮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老年病患的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指标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低,兼具安全性。对临床用药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