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晓
【案例描述】
书声琅琅的班级中,一个不和谐的场面引起了我的注意。还未待我走到跟前,旁边的同学已告诉我:“何老师,小孙和小陈在吵架。”询问了两个孩子后,明白了这是一起黑笔争执事件。很明显,两个人原先都有一支同样的笔,但现在有一个丢了,便有了现在的争执。潜意识的,我有些认为这支笔是小孙的,小孙成绩好,作业干净整洁;而小陈正好相反,调皮捣蛋外加作业邋遢,班里很多同学都不喜欢他。
但潜意识归潜意识,我做事一向以理服人。我开始拿出“神探”精神盘问:“那你们说说,你们的黑笔有什么特点?”“我的黑笔的笔芯是哈蜜瓜味的,我妈给我买的。”“我的也是哈蜜瓜味的,我妈给我和我哥都买了一支。”还没等小孙说完,小陈也开始嚷嚷了。看了看笔,确实是哈蜜瓜味的。我转头问小陈:“你确定?待会我要去问你哥的哦!”“确定。”看着小陈的眼睛,他不像在说谎。第一个问题,没有瞧出端倪。
此时,大课间活动的音乐响起,孩子们要去做操了。正好,趁此问一下小陈的哥哥,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在附近班级的后排中找到了小陈哥哥,并进行了询问,得知小陈所言属实。到底怎么办呢?两个孩子都没有说谎,那这笔是谁的呢?我也有些无所适从了。
孩子们正在做操,站在班级队伍后面的我仔细瞧着这支笔,发现笔上有牙齿印。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又在前头找到了小孙:“你的笔还有什么特点?”“我的笔套断了,被我妹妹咬断的。”同样的问题又问了后头的小陈,也是类似的答案,只是咬的不是妹妹,而是他自己。我再一次受挫了。
可我相信,再难的案子,也一定会有破绽。我又重新观察了这支笔,结果发现这支笔笔套断的部分里面仍旧有牙齿印。马上问小孙:“你的笔是先被你妹妹咬,然后断掉了,还是先断再咬的?”“先被妹妹咬,然后断掉的。”小孙说。“你呢?”“先弄断,又被我咬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笔是小陈的,因为如果是先咬再断的话,牙齿印最多在边上留一点,而这支笔笔套里面有牙齿印,说明是断了以后咬上去的,咬到里面也很正常。
我把自己的推论告诉了两个孩子,他们都心服口服。尤其是小孙,我怕她心里难过,还特别开导她:“这支笔虽然不是你的,但何老师知道,你并没有骗何老师,只是因为你也有和小陈一样的笔,才会和他有争执,何老师不会怪你的。”小孙的脸色好了很多,但因为自己的笔不见了,还是有些不开心。刚好讲台上有些没有认领的黑笔,我干脆送了小孙一支。孩子的脸马上“晴转多云”了。
【案例分析】
班级中,学生丢失文具乃是家常便饭。而因为在同一个区域,孩子所买的文具大多来自几家文具店,文具的雷同性往往也很大,这就是导致此案例的原因。
处理丢失案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很多情况下,班主任都会将这样的案件不了了之。容易查的就查一下,不容易的就算了,回头补上一句:“自己的东西保管好,写好姓名。以后自己没写名字丢了不要来跟我说。”不是教师懒,只是班级中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
案例中的班主任,除了有一般教师的耐心外,还具备了班主任应有的智慧。因为这种智慧,使得案件不至于成为“冤案”、“无头案”,同时也解决了两个孩子的矛盾。要知道,孩子无小事,倘若班主任没有让他们心服口服,或许私底下他们还会进行无休止的争斗。是教师的智慧,避免了这些负面事件的发生。
【案例反思】
处理完这个案件后,我很庆幸,我没有被自己的潜意识所影响。在此案例中,我充分发挥了“神探”精神,录口供,勘察“现场”,两相比较,大脑飞快运转,才得以破案,让两个孩子心服口服。倘若在此过程中,我有一丝的敷衍,相信結果定不是这样了。笔虽是小事,但当教师涉入其中时,便是公正的代表,不可有一丝偏袒。不然,一方孩子的心里会留下阴影:老师不公平!老师以为我成绩差什么都差!老师不喜欢我……
另外,在处理这个案件中,我特别关注孩子的表情,也正因为如此,我在最后开导了小孙,阻止了她的胡思乱想。送给了她一支笔,迎来了一张灿烂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