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勇
教育与教学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教师和学生的感情交换,是构成情境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情境產生良好的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们很需要“快乐”。那么,怎样才能把“快乐”还给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从改善师生关系做起,这是培养兴趣的前提
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在完成教育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态度和蔼的老师常常对学生包含着信任和期待,善于洞察学生的情感脉搏,与学生共同享受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乐趣,学生就会喜欢听他的课,教学效果自然明显。为了使教学活动的气氛和谐,教师就要改善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教育心理关系,教育关系是指师生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要改变那种教师主宰一切,无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道德关系是指师生要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心理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的心理认同和相容是否达到和谐一致,改变那种情感对立,互不谅解、不愉快的现象。
二、让智力活动充满活力,这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
课堂活动是学生智力活动的重要领城。学生在课堂既有欢乐,亦有烦恼。感到欢乐的学生,他们尝到了知识的乐趣和驾驭知识的自豪感;感到烦恼的学生,他们觉得终日处在重压之下,书越学越无兴趣。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做到:
1.要情满课堂。愉快的情绪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要振奋学习情绪,一靠教师满腔热情的鼓舞,声情达意的语言激励;二靠知识本身的威力和讲授内容的生动形象;三靠教法、手段运用之妙、能造成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2.要在“活”字上下功夫,把思维搞活,把方法搞活,把知识搞活。
三、创造学习情景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他不但会优先地对事物多加关注,还会从中体验到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有着喜爱情感,那么他对这一事物甚至与之相关联的事物会发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较强的情绪化,不是用理智支配感情,而是以情感影响理智。苏霍姆林基认为,学习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只有让 学生体验到欢乐的情感,才能学得好。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尽可能地利用实验、电视、幻灯、图表、模型等手段创设情景的情感渲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更要随时注意师生感情的交融与和谐。如果我们能以自己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精通的专业知识、妙趣横生的教学以及对学生深厚的爱心去感染学生,取得学生的尊敬、钦佩、信任和热爱。那么,师生间深厚的情谊会化作学生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让音乐走进课堂
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还具有启迪人们的智慧,促进智力发展的特殊功能。保加利亚心理疗法专家、哲学博士托诺夫指出:“让大脑在古典音乐中放松,然后再集中精力,能使大脑静静地想象,并幻想自己来到景色优美的地方,使自己的心得到良好的刺激,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大脑左右两半球调节一致地工作,使心跳、脑电波取得和音乐同步的节奏。”因而,课堂上响起节奏适当的音乐,无疑会提高教学的效果。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唱歌、跳舞,如果把一些教学内容有机地改编成教学歌曲,则是一种很好的辅导学方法,因为歌曲能加深记忆。一般来说公式、概念容忘记,而歌曲却使人终生难忘,只要一哼歌歌曲,就想走来了,这是因为好的节奏和旋律已经和有关教学的歌词一块儿记住了。
儿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它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读好记。在小学教学中,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把教材的主要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编成儿歌让学生学习,有利于概括知识、揭示规律。
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教育受到了新的挑战,要求开发智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众多的教学实验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要使教学成为主体自由创造并体验到成功的愉快的活动。但是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我们的普通教育存在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这造成了孩子们学习负担过重,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以至引起厌学情绪,给学校、教师、家长和孩子们都带来许多烦恼和痛苦。快乐教育是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剂良药,是一种客观需要不仅孩子们需要快乐教育,学校、教师、家长也需要快乐教育。升学固然快乐,暂时不能升学,成才之路仍是广阔的。学习是要克服许多困难的,就是采用一些孩子易于接受和消化吸收的方式方法,学习也不可能不费任何力气。而克服困难更需要孩子们情绪饱满、精神振奋、乐观进取,这是快乐教育可以达到的。勤奋刻苦学习只有转化为学和有效的学才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让孩子厌学而坠入无边的苦海,更不能让孩子们因为学习而失去生活的乐趣。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考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