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岛位于加勒比海的阿内加达岛以东,是一座由数百万海螺壳堆积而成的人工島屿,也是一处令人惊叹的旅游景点。数千年来,当地的渔民在这里潜水,寻找并捕获肉质鲜美的海螺。而在收获了螺肉之后,海螺壳就被习惯性地丢弃在了同一个地方,久而久之,这里就变成了螺壳堆积而成的一个岛屿。科学家在该岛底部收集了一些尘封已久的螺壳,并用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估算了它们的年龄。结果显示,这里最早的螺壳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也就是公元80年到公元1245年之间。专家表示,这些海螺表明数千年前土著阿拉瓦克人就在阿内加达岛上生活了。但也正是因为一直以来当地居民不断地捕获海螺,导致海螺生存面临威胁,因此它们被列入了当地濒临灭绝的物种名单。 (编译自Oddity Central网站)
中国流失文物和艺术品移交仪式不久前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举行。中国国家文物局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代表签署并交换了文物归还证书。美国共归还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中国文物和艺术品361件,涉及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钱币、木质建筑构件等门类。它们大多是中国古代的陪葬品。这些文物艺术品2014年4月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印第安纳波利斯分局查获,中国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根据有关国际公约,中方向美方提出要求并全力推动美方归还。这是2019年1月中美签署《限制进口中国文物政府间谅解备忘录》后,美方返还中国流失文物规模最大的一次。
(编译自enread.com网站)
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美国跳伞运动之父”的伊斯特尔在美国加州买了一块11.3平方公里的沙漠之地,并以其妻的名字命名为费利城(Felicity)。在那里,他建立了一座守护人类文明和历史的花岗岩博物馆,初衷是如果未来人类后代离开地球或者人类面临灭绝,那么这座博物馆可以作为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一个备份。这座博物馆的一头是一座7米高的粉红色花岗岩空心金字塔,里面有一间密室,中央是刻着“世界中心”字样的圆盘;另一头是一座白色小教堂;两者中间是20座瘦长型的花岗岩纪念碑,上面刻着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历史。如今,这座沙漠之中的博物馆尚未竣工。据说由于其质地和结构,这座博物馆很可能在公元6000年时依然存在。
(编译自New York Times网站)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称,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液态金属作为催化剂,可将气体二氧化碳转化为固体煤。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设计了一种用于电化学技术捕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具有特殊表面特性的液态金属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在化学激活表面的同时,还能高效导电。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二氧化碳溶解在装满电解质液体和少量液态金属的烧杯中,然后通入电流,二氧化碳缓慢地转变成固体碳薄片,并自然从液态金属表面分离。整个过程能够实现连续化生产。这项技术是温室气体处理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可能会改变人类捕集和储存二氧化碳的方法。
(编译自 Big Think网站)
据《纽约时报》全球教育情况调查显示,就在校时间而言,丹麦学生每年在校时间比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平均多200个小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俄罗斯小学生每年在校的时间最短——500多个小时(全球平均800小时),在为期8个月的学年里,每天在校大约只有5小时。但俄罗斯的文化普及程度却并没有被拉低,反而趋近100%。就教育投入而言,即使算上奖学金、助学贷款和政府资助,中国香港地区家庭的父母们在教育上的平均投入也高达13.1万美元。阿联酋、新加坡、美国紧随其后。而澳大利亚人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上学,从6岁到28岁,长达22.9年。排名最后的是尼日尔,孩子们一般7岁开始上小学,学生生涯平均只有5.3年,比澳大利亚少17年。
(编译自New York Times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