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忠
4月23日,省政府印发了《湖南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备受我省各界关注的湖南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标志着我省高考综合改革进入了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改革更加突出了高考“指挥棒”作用,必将对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1977年,在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国家恢复了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我国教育系统重建,为即将实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当前,我国已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迫切需要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的人力资源支持。因此,实施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化认识,形成共识。
(一)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是党中央确定的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系统谋划和部署,这是自恢复统一高考以来,最为全面,最为系统、最为深刻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第一次纳入了中央全会谋划布署,第一次由中央最高决策层经过四个重要会议审定改革方案,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印发改革实施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考改革的高瞻远瞩和坚定决心。改革实施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注这项改革,多次对改革进展情况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分管领导多次赴上海、浙江等试点省份开展调研,召开专题会议,指导和推进改革工作。2017年,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落地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将积极稳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列入年度工作要点,予以重点推进。新一轮高考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直接推动的重大改革,它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选拔的大计,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前途命运,是教育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科学选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全力以赴把中央交办的这项重大改革任务实施好、完成好。
(二)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课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基础教育都是围绕高考指挥棒“打转转”。广大人民群众在坚定维护高考制度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现行高考制度的种种弊端,这就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学科学习轻社会实践的情况较为普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考试排名成了学习评价的全部内容,“唯分数论”和升学率成为学校的核心追求,导致学校其他活动时间被大量挤占。国家最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们的中小学生学业表现良好,但综合应用能力相对较低,音乐、美术的基本素养不高,肥胖、近视、睡眠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近视率高达28.1%和56.2%。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的学业负担很重,大部分时间都埋头于书本,埋头于习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缺少同龄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其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脆弱等问题令人担忧。出现这些情况,追根溯源,还是我们的高考指挥棒出了问题,应试教育的压力被层层传导到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甚至学前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素质教育的推进举步维艰、成效甚微,学生在德行成长、身心健康、审美修养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受到严重削弱。可以说,高考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必须通过改革让教育尽快回归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而这次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正是围绕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等进行突破,通过建立多元录取机制,构建人才选拔“立交桥”;通过赋予学生选科自主权,突破“文理分科”局限。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引导和考察,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促进人才德智体美劳健康全面发展。
(三)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是科学选拔人才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本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一直以来,高考是国家人才选拔的重要工具,很多优秀学子通过高考脱颖而出,促成大量劳动力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但是,传统的高考制度也暴露出种种缺陷,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一方面,考生难以根据自身的多样化发展潜能选择学校和专业;另一方面,学校也难以根据自身的层次和类型选择考生,造成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固化、人才培养机制缺乏活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才的个性发展、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这次高考综合改革,将考试形式由原来的文理科“固定组合”向“多元选择”转变,招生录取由根据统一高考成绩录取向“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模式转变,由单一高考录取向多元录取转变,突破了用一次国家统一考试选拔所有学生、用统一的考试科目检测所有学生的学业水平、用考试分数这一把尺子评价所有学生的局限,进一步突出了高考“为国选才”的功能定位,必将切实增强人才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使人才选拔由“择分录取”向“择才录取”转变,为选拔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奠定基础,为国家长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积蓄力量。
(四)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促进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我省近年来也通过实施阳光招生工程、取消点招、实行平行志愿填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推进招考信息公开、扩大面向农村贫困地区招生规模等一系列举措,切实保障高考公平,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考生的积极评价。应该说,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得到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等等。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主要聚焦这些突出问题,力争通过相关制度设计,着力推进区域教育公平,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建立农村学生上重點高校的长效机制;着力推进规则公平,减少和规范各种考试加分政策。这次高考综合改革相关政策的出台,必将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群体的纵向流动,促进社会公平公正,让全社会共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红利”。
新一轮高考改革称为“综合改革”,主要体现了这次高考综合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第一、二批试点省份的改革情况表明,高考综合改革带动形成了以招促考、以考促教、以教促学的系统性改革良好局面,构建起科学的“招—考—教—学”整链条联动的体制机制。实施高考综合改革以后,将不可避免地给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带来深层次变革。
(一)高中教育教学方面
一是育人理念方面。这次高考综合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考试招生的导向作用,引导普通高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这就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切实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扭转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强调应试教育的倾向,实现从“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导向向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转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育人方式方面。这次高考综合改革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及高校招生专业的科目要求,自主选择选考科目。选科以后,选课走班教学的模式将成为新常态。这对高中学校来讲,无疑是育人方式的转变,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完善课程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选课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需要改变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方式,探索建立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的教学组织模式,从而对学校的教学组织和日常管理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三是评价办法方面。这次高考综合改革,强调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主要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发展状况的客观记录和分析,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这就要求高中学校既要关注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情况,又要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既要关注学业成绩,还要关注个性特征和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高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客观性。
四是基础条件方面。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选课走班,对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经费投入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上海、浙江改革后,高中教育投入、教师配置增加到120%。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潜力,提高使用效率,还要加大投入,提高条件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高中学校建设标准、装备配置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和经费投入机制,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高等教育方面
一是招生录取方面。此次高考综合改革实行“3+1+2”方式,“3”指的是語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考科目;“1”指的是在物理、历史两门科目中选择1门首选科目;“2”指的是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四门科目中选择2门再选科目。按照这样的考试模式,考生的选考科目分为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共12种组合。如此一来,招生高校如何确定各个招生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成为高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命题。既要考虑招生专业与选考科目的专业关联性,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专业,必须的科目是哪些,需要组织学科专家认真论证研判;又要考虑不同科目组合下有效生源与招生计划的比例,保证计划顺利完成。此外,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高校要提前研究制定使用办法。这些工作都是高考综合改革形势下高校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二是人才培养方面。高考综合改革实行“3+1+2”选考模式后,考生选考科目共有12种组合。高校相同专业录取的学生,其选考科目很可能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上会不一样。面对这样的新情况,高校如果继续按照现行的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其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很可能在某堂课上,一部分学生因不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知识而无所适从。因此,高校必须针对这一问题,健全招生培养良性互动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实行人才精准培养,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湖南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各项教育指标明显提升,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向教育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到目前为止,我省教育规模居全国第7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些重要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湖南特色。湖南教育的加快发展,为储备人力资源、整体提升国民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教育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如,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仍面临评价机制的制约;高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区域发展差距大,大班额的比例偏高;高等教育创新性发展步伐缓慢,等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考综合改革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及时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这台“发动机”,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一)以高考综合改革为契机倒逼高中教育发展。高考综合改革带来诸多挑战,高中教育首当其冲。我们要以高考综合改革为契机,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着力解决长期困扰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是加强教学组织管控。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要指导学校排好课,根据选科选考情况,结合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整体设计好课程安排。要指导学生选好课,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从学校办学条件出发,根据国家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特长,选择好考试科目。二是稳妥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兼顾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全省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电子化管理平台,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要完善评价的程序,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三是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根据高考综合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为高中学校配齐各学科教师。加强县域内教师的统筹,促进教师资源共享,调整完善高中教师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新上岗普通高中教师的岗位适应能力。同时,要提高普通高中教师待遇水平,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夯实高中学校基础条件。要加大经费投入,结合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大力改善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加大对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
(二)以高考综合改革为抓手提高高校人才选拔培养水平。当前,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沟通衔接是不充分的,甚至是断层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相互促进作用甚微,普通高校和高中学校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这带来的直接问题是人才培养效率不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要通过此次高考综合改革,充分发挥高考桥梁作用,通过建立科目引导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有机衔接,加快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一方面,通过提前编制选考科目要求,高校提前参与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将自身兴趣特长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为适应改革后学生基础知识多样化的特点,高校为学生搭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平台,推进高校特色办学、强化专业建设,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人才培养与招生考试的良性互动。
(三)以高考综合改革为重点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此次高考综合改革提出建立多元录取制度,实行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为职业教育带来重要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本科相对分开,实现对人才的合理分流,既能减轻部分学生参加高考的备考负担,更重要的是这种人才选拔模式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规律和特点。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技能方面的考查和培养,高职分类考试招生的评价方式和选拔制度实行的是“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这一考核评价方式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更加契合,既有利于职业高中学生参加升学考试,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好技能,同时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精准选拔人才。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完善技能型人才选拔考试评价方式,在现行高职单招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完善考核内容,规范考试招生行为,努力提高社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从而切实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固有偏见,促进职业教育长足发展。
当前,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关键是要在实际工作中抓好落实。全省教育系统一定要抢抓这次高考综合改革机遇,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坚持问题导向,补齐补足短板,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应对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挑战,全面提高人才选拔和培养水平,为建设科教强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