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阳山镇是全国闻名的水蜜桃之乡,总面积4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万左右。近年来,阳山镇依托“亿年火山、万亩桃林、千年古刹、百年书院”的资源禀赋,以生态为优先考量,以富民为根本导向,经过孜孜不倦的探求与奋斗,已由一个单纯的农业小镇,逐步发展成为“亦农亦景、宜商宜游、民富安康”的水蜜桃特色小镇。先后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首批旅游风情小镇”,获得“全国改革试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国家4A级景区”等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富有时代特征、江南特质和无锡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构筑人间桃花源,助推阳山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围绕产业兴旺,深挖“桃经济”。坚持做深、做强、做优桃产业,“农业+科技、+互联网、+旅游”风生水起。一是推进规模发展。针对农业土地分散导致的农民断层、品牌杂乱、用地粗放、科技难以引领等问题,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完善设施设备,拓宽销售渠道,大大提升了水蜜桃种植效益。2008年在江苏省率先提出并开始农场化改造,2015年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为全国首批开展土地流转的乡镇。目前,全镇土地流转面积占比达65%,拥有龙头农业企业3家、合作社120家、家庭农场28家。二是推进品牌保护。实施水蜜桃三年提升计划,推广农业物联网与产品溯源系统,制定水蜜桃种植标准,成立阳山水蜜桃品牌保护协会,在太湖阳山、田园东方等7家种植企业试行“双品牌”战略,制定相应准入和退出制度,不断擦亮阳山水蜜桃金字招牌。三是推进融合发展。围绕水蜜桃种植,与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紧密结合,不断延伸桃经济产业链,实现了从桃子到果脯、蜜桃酒等初级产品,再到桃木根雕、桃核制品、桃木梳、桃花茶、桃花面膜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裂变反应”。充分利用电商物流等新型网络方式扩大客户群,发展太湖阳山、田园东方等电商平台超100家。
立足生态宜居,妙筑“桃花源”。坚持“生态立镇”“差别化”发展理念,严守太湖一、二级保护区生态红线,让乡亲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是打造绿色“肌底”。淘汰落后产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搬迁138家污染企业;推进水污染治理,投入5亿元实现生活污水管网和点源治理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抓好生态修复,投入8000多万元对辖区内两座山体进行全面复绿。通过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和景观开发,建成了一片浓郁而又独特的生态景区。二是建设美丽乡村。坚持规划引领、村民自愿,分别采用规划性“搬迁”、选择性“整治”、针对性“包装”来提升村庄环境面貌,形成了以冯巷为代表的“村民重建”模式,以前寺舍为代表的“村庄改建”模式,以朱村为代表的“村民为主、市场参与”模式,以山南头为代表的“市场为主、村民参与”模式等多种乡村建设模式。三是推进全域旅游。2012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探索建设“田园综合体”,先后引进万科、龙湖、华侨城等一系列优质项目,导入田园乡村、文化艺术、全域旅游等多种业态,为小镇注入科技、田园、度假、风情、文化、艺术、康养等内涵,形成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
围绕治理有效,培育“新桃农”。坚持党员教育、干部培养、人才培育与全民素质提升相结合,着力培养和打造一支乡村振兴工作的人才队伍。一是打响党建工作品牌。创立“大美同盟·阳光党建”“金乡邻”等党建工作品牌。把支部建到产业链上,在桃农协会、合作社协会、葫芦谷产业协会的基础上,以协会为单位成立党支部,统筹管理与整合引导合作社、农家乐、民宿等休闲旅游资源,真正实现“支部领着产业兴、党员带着百姓富”的发展目标。二是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2015年起开展全民教育系列活动,每年分批次组织村民前往苏州东山、杭州梅家坞以及台湾等地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依托烈士纪念碑、阳山乡村振兴讲习所,形成宣教新阵地,使群众理念、思路、眼界紧跟新时代;积极探索基层“微自治”新模式,让群众做群众工作,引导村民自治步入长治久安的发展轨道。三是培育乡村振兴“新绿领”。依托田园东方、蓝凤凰艺术小镇等一系列优质项目,引进酒店管理、景观打造、文旅产品开发等复合型人才;通过组织青年沙龙、参观学习多种措施,鼓励本地大学生回乡创业,吸引有梦想的外来大学生、创业团队到阳山落户;推进农民职业化,挖掘种桃的“田秀才”“土专家”,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阳山水蜜桃产业研究院,培养一批懂技术、会钻研的农业技术人才。
着眼乡风文明,协奏“桃花曲”。围绕桃文化、农耕文化、书院文化等底蕴,不断挖掘传统风俗,涵养质朴风气,厚植文明风尚。一是挖掘“桃文化”。自1997年起连续举办22届桃花节,从前寺舍的“莲文化”到山南头的艺术村落,从古老的安阳书院到现代的南京艺术学院写生基地,从越野定向赛到“桃花海”中的半程马拉松,不断挖掘“桃元素”“土文化”,发扬乡土民俗,讲好乡村故事,提升小镇魅力。二是涵养质朴乡风。依托村道德讲堂、百姓大舞台等阵地,持续开展身边好人、移风易俗、文明家风等宣传教育活动,涌现出4位中国好人、8位江苏好人、11位无锡好人。三是厚植文明风尚。以文化惠民服务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村规民约修订、“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等活动,组建“桃源放歌”宣讲队,用乡亲们爱听的“普通话”“百姓话”,把文明之风吹遍田间地头。
聚焦生活富裕,共享“桃滋味”。按照“組织牵头做、百姓合力干、社会齐参与”的思路,推进乡村振兴事业,逐步实现共建共享。一是多措并举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为老百姓创造更多的经营、就业、创业机会,组织有技术的失地桃农进入“合作社”成为职业桃农;组织保留村庄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合作社”,取得每亩每年1500元以上的股份分红;组织会经营的农民通过创办农家乐和生产销售土特产,增加经营性收入。二是灵活经营做强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鼓励开展精品民宿、观光农业、创意作坊等多种经营,地处度假区核心范围内的阳山村村级经营性收入从2010年的72万增加至2016年的238万元。三是深度帮扶促进共同富裕。针对八个经济相对薄弱村,阳山镇积极推进精准帮扶项目,以村庄“抱团”发展的方式,集中资源建设特色农场、标准厂房,强化集体经济“造血”能力。
二、阳山镇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乡村振兴组织力。阳山镇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把支部建到基层一线,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及农村带头人“把方向、谋全局、领着干”的能力,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一是发挥好乡镇党委“一线总指挥”作用。面对乡村振兴缺空间、缺资源、缺政策的不利局面,阳山镇党委带领全体阳山人超前谋划,同心同德,探索具有阳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二是发挥好党支部“一线指挥部”作用。注重把党支部建到乡村振兴的基层一线,在项目中建支部,在村民小组中建支部,在产业链中建支部。三是发挥好村书记“一线领航员”作用。通过“年初领课题、年中谈发展、年末强考核”,形成全年度乡村振兴比拼活动,逐步在实践中培育一支“五强型”农村带头人队伍,充分发挥“头雁”领航作用。
坚持特色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竞争力。阳山镇注重在科学把握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的基础上,以特色产业来支撑经济发展,以特色镇、特色村庄来提升环境品质,着力描绘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使乡村成为农村人眷恋、城里人向往的好地方。一是走出特色路径。2004年阳山与陆区镇合并设立新的阳山镇,是走工业化追赶之路,还是立足自身特色做好“桃文章”?阳山人最终选择了后者。“你穿你的西装,我穿我的花裙”,坚持走好自己的路,积极谋划破困兴镇之道。二是做强特色产业。几十年来,阳山镇坚持发展“桃产业”不动摇,从单纯的卖“桃”到卖“树”再到卖“生活”,“桃路”越走越宽,不仅把阳山水蜜桃打造成了中国名牌农产品,还培育出了响当当的区域品牌。三是建设特色小镇。坚持“规划引领发展,生态决定未来”理念,依托水蜜桃品牌优势,围绕“生态宜居、特色农业、休闲度假、文化养生”四个方向,探索出了一条“1+X”的特色小镇发展道路。四是塑造特色乡村。深入挖掘各村庄文化底蕴与自然资源禀赋,明确各自差别化发展方向,涌现出了分别以“乡购”“乡居”“乡游”为主题的冯巷村、前寺舍村、朱村等特色村,一批传统村庄展现出新的“颜值”。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乡村振兴驱动力。阳山镇敢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通过打破传统路径依赖,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充分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了乡村的“破茧重生”。一是开展农业综合改革。2008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土地流转,探索“双置换”和“土地入股”等办法,实现了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为后来“桃产业”的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开展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改革。通过建立交易平台、出台交易管理办法和规则,进行土地经营权抵押、涉农股权、宅基地等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探索,把村民的土地经营权、宅基地变成了资产,“死地”变成了“活钱”。三是开展农村住房建设改革。2017年在無锡市第一个进行农村住房建设改革试点探索,实现了对分散村落布局的合理调整,为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开展销售方式创新。2014年成立农村电商合作社,建立电商平台达100多家,使电商成为销售主力军,实现了桃农各自为战向订单销售转变,卖鲜桃步入“互联网+”时代。
坚持城乡融合,强化乡村振兴协同力。阳山镇在遵循发展规律基础上推进城乡融合,着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空间融合。利用“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契机,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率先进行全域整体规划、功能片区划分,基本做到了“一张蓝图干到底”。2013年底编制完成《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总体规划(2013—2030)》,成为全市新一轮规划调整中首个镇级总规。二是推动产镇(村)融合。紧扣“蜜桃生活小镇”定位,首创“田园综合体”,促进了三次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互融合;结合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推进农业与旅游融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村落与景区融合。三是推动功能融合。通过农业改革、特色镇(村)建设和景区建设,推动乡镇由单一农业功能向生态旅游、乡村度假、休闲康养等综合功能转变,成为苏锡常都市圈的特色“后花园”。
坚持共建共富,强化乡村振兴凝聚力。阳山镇把促进村民生活富裕作为中心任务,突出政府引导,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聚集各方力量参与,逐步实现村民“口袋”鼓、“脑袋”富,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依托合作项目共建。以田园东方等项目为载体,引进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创客团队,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教授工作站”,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带动桃产业发展;挖掘本地文创项目,吸引真正理解、懂得本地历史传统与民众情感的“文化人”,带动乡村文明提升。二是依托美丽乡村共建。通过组织美院、设计院与支部、理事会、村民两支队伍嫁接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消除了农民怕风险、求安稳的心理负担,形成了人才引导、群众为主的共建共享的双赢局面。三是依托节庆活动共建。从十多年前“由政府带着百姓办”,到现在“村民联合社会力量主动办”,一个个节庆活动让村民尝到了增收的甜头。目前已形成春季“桃花节”、夏季“品桃节”、秋季“露营节”和冬季“温泉节”的节庆“四季歌”。
进入新时代,阳山人正在实践前所未有的新梦想——“种世上最美味的桃子,建中国最美丽的乡镇,品人间最美好的生活”。大美阳山、幸福桃源,阳山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调研组成员:刘俊、郑立平、陈黛媛、胡晓阳)
(作者单位:中共无锡市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