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场数学建模竞赛,老实说,当初我们特别想做第二题,就是人工智能那题。想想看,如果是你,你想不想拥有一个可远程操控的家:不必说那隔老远就可以自动打开的门和空调,也不必说那立刻放出的恒温洗澡水,更不必说还有曼妙的音乐配合,单说那厨房的神助手开启的煲汤美味之旅……
啧啧啧啧,难道你不觉得,这段神模仿的描写可以就地得高分吗?
难道你不觉得,这高分下埋藏着的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最高的理想生活吗?
也就是说,即使整个建模都只是在纸上用算法、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兴奋地摆弄一下,可是,你不觉得吗,光是听上去,就特别特别带劲儿,就特别特别特别过瘾吗?
可是,很丰满的理想和很骨感的现实之间总是隔着无数的鸿沟啊,这……真的,太难!太难!!太难了!!!
“比李白的蜀道还难一万倍!”J说。她是负责论文文稿的。
“不止。”W说。她是负责宣传联络的。
剩下负责电脑的S和负责数学的我,也频频摇头,这还有什么可讨论的?对我们这几个小白来说,那个破蜀道有什么难?现在都有缆车了哦。上山顶不就分分钟的事情。
好吧,死了心,我们就乖乖地、心平气和地只考虑第一题了。
都说这第一题是家常的题,有趣又可爱——疯狂过山车,很具有趣味性不是吗?虽然对我来说并不有趣,现实中我从来都不敢尝试这劳什子,想想人体倒挂在空中翻转,就会胃痉挛。
但现在,我们这个临时四人小组,就是要通过一周左右的时间,以数学建模的方式提供一个疯狂过山车的模式,包括各种指标参数和可行性。
这是真正的科研呐!
刚刚我说过的,从一开始组队,我们四个人就分工明确,比如我负责数学,S是电脑高手,而Q是写论文达人,W负责宣传外联。
要说起来,最初呢,这个团队只有我和W。暑假里W和我就讨论过数学建模的事。她数学一般,不过外向热情有人脉,特别适合外联。我呢,数学好,可是外联这种事情懒得去烦,在她的鼓动下,我们就这么一拍即合。
接下来我们把全年级的人都梳理了个遍。一致认为,团队需要一个论文写作高手和一个电脑操作高手。
进一步缩小了范围,Q和S自然就映入眼帘。
不过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是能不能齐心协力,能不能熬夜,能不能坚持到最后一秒,甚至包括家长会不会反对之类的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是Q。因为S很快被搞定,他很愿意参加,特别是他的一句话,让我倍觉飘飘然:“沐神在此,OK!”
Q有个虎妈,人人都知道。
Q全年级第一是事实。这虎妈不允许Q去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也是事实。虎妈会将这建模放入“和学习相关”的模块吗?
我们惴惴不安。
在等待结果出现前,我们热烈地想象和讨论过曲线和直线两种方式——
所谓曲线,是W提出的。女孩就是这样,善于小恩小惠,说什么给虎妈送东西,从夏天的小扇子到秋天的护手霜,讨论着还要在礼物上打上建模的标志。
我和S都嗤之以鼻。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所谓直线,就是直接向虎妈提出要求,希望Q加入战队。
好吧,最后还是选择了直线。事实证明,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永远是公理——因为虎妈一口答应了!
啊,从现在开始,过山车疯狂模式开启——
1. 每天放学后我们一分钟也不敢耽误,直奔约定的漫咖啡。
2. 匆忙点上一份快餐……往往是三明治,啧啧,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3. 一开始完全沉浸在快乐的放风“三无”状态:无思路,无顺序,无比兴奋。
4. 等到一杯杯咖啡消费得让人清醒冷静下来,大家开始关于刺激程度的争论。
5. 有人觉得垂直的最刺激,陡峭很重要。
6. 有人觉得刺激是由速度决定的,时快时慢比单纯快更刺激。
7. 还有人認为刺激是因为材料带来的,铁的和木头的就不一样。
8. 又有人反驳说,要加入颠簸因素和震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