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国
在议论文的写作实践中,我们一般会将论据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这实际上是一种大体或粗略的分类,如果撇开这种传统的二分法思维,我们会发现,有的论据材料并不是典型的道理论据,有的论据材料兼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二者的属性,这些论据材料在写作实际中常常有所涉及,而且从论述效果来看,这类论据材料较之传统意义上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往往体现出一些不同寻常的特点。
这些“不同寻常”的论据材料,大体有现象概述类、情境想象类、寓言哲思类等。下面一一举例阐释。
一、现象概述类论据材料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往往并非个例,常常是一系列或一类事件,比如“中国式教育”,包含“中国式老师”(口头禅是“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中国式家长”(口头禅是“别人家的孩子……”)、“中国式考试”(特征是“背多分”)等,形成了一系列“现象”,进而“中国式教育”和其他许多的“中国式”,如“中国式不文明现象”(“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旅游”“中国式‘霸座”……)等,又构成了一个“中国式现象集合”。这类论据材料往往代表了一类人或一类事件,表述上也往往具有概括性,在实际运用中可以起到不错的论述效果。试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选其一,因为这比无休止地解释要容易得多。这种被别人用习惯思维的逻辑推理误解,并且最终屈服于强大的惯性思维的事情,生活中并不少见。一些创新、改革碰到的阻力大多数就是来自传统和习惯。我们只有突破惯性思维,才能获得进步。我们应该少用“鸟笼逻辑”去推断别人,也不要让自己陷于“鸟笼逻辑”中,成为一个墨守成规的人。
——选自考场作文《敢于打破惯性思维》
这一片段用“鸟笼逻辑”这一类现象引出论题——惯性思维,论据材料中兼有事实和道理两类论据成分,比直接就“惯性思维”论述更显得“言之有据”,比单一的事实论据更具代表性和概括性,比单一的道理论据更有典型性和鲜活感。
再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团队合作需要充分考虑群体利益的最大化,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最节省运行成本的方式。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排成人字陣或一字斜阵,并定时交换左右位置。生物学家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雁群这一飞行阵势是它们飞得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因为它们在飞行中后一只大雁的羽翼,能够借助于前一只大雁的羽翼所产生的空气动力,使飞行省力,一段时间后,它们交换左右位置,目的是使另一侧的羽翼也能借助于空气动力缓解疲劳。正是靠着合作精神,才使得这种经常需要迁徙的候鸟能够长时间凌空翱翔。管理专家们将这种有趣的雁群飞翔阵势原理运用于管理学之中,形象地称之为“雁阵效应”。事实上,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也会惠及个体,兼顾个体利益,所以,团队合作并不是将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对立,而是将他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选自考场作文《团队合作,方成大道》
这一片段在“团队合作需要充分考虑群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引述“雁阵”素材,并进行详细解说,进而导出“雁阵效应”。正是因为有了“定时交换左右位置”“借助”“省力”“缓解疲劳”等关键信息的解说,结论“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也会惠及个体,兼顾个体利益”,才显得顺理成章。而这个论述片段能显得言之凿凿和逻辑严密,“雁阵”和“雁阵效应”这种现象概述类论据材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比一般的事例类材料逻辑更严密,说服力也更强。
二、情境想象类论据材料
我们如果习惯于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二分法思维,往往就容易忽略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或画面进行想象思维与类比思维,更不用说更高层面的哲理观照了。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或画面,很多可以成为议论文的写作材料。如水是日常生活中朝夕相处之物,由水引发的思考举不胜举,古人早就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类比与哲思。有一篇短文,从水的有形与无形引发出了关于人生的思考——“人生像水一样注定要流进一个容器”“流进大海,人生的状态就像大海,人就获得了大海的丰富和博大”;即使不能流进浩渺无垠的大海,至少要像杯子、面盆、塑料桶中的水一样,“活得简单、干净、透明”,“绝对不能流入烂泥塘而万劫不复”。这篇文章借大海、杯子、烂泥塘三种生活化情境的对比,简单朴素而又颇具力度地论述了“选择人生必须以干净、透明为底线”的道理。与一般的事实或道理类论据材料相比,这种情境想象类论据材料具有较多的形象性与灵活性,有时暗含类比或比喻思维。试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蜻蜓在平静如镜的湖面上款款飞旋,不时地将细长的尾巴弯成弓状伸进水中,湖面因此扩张开一圈圈波纹。蜻蜓点一点水,湖就温柔地笑了。笑,不是轻蔑蜻蜓的肤浅与软弱,而是欣赏。倾心于蜻蜓的美丽和高贵,醉心于蜻蜓浅尝辄止的活泼与顽皮;同样是欣赏,蜻蜓青睐湖的宁静致远与波澜不惊。两束欣赏的眼光交织在一起,于是有了蜻蜓点水的和谐与完美。所谓“亮点”,其实是欣赏的眼光里过滤出的会心微笑。
——选自考场作文《欣赏他人》
“蜻蜓点水”是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蜻蜓产卵的“常规动作”;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它被人们借以寓示做事不要浅尝辄止。但这一片段,却出奇出新,将“蜻蜓点水”形象描述为一种“相互欣赏”的情境,其中的思维过程较多地运用到想象与类比思维。
再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蝴蝶是美丽的精灵,我们应像蝴蝶一样生活,懂得在人生路上欣赏沿途美丽的风光。它们徜徉在美丽的花朵中,一路歌唱,一路采撷,悠闲自在。它们轻轻地来,轻轻地走,走的时候,挥一挥衣袖,带走一缕花香。它们舞蹈,它们歌唱,它们对着每一朵花抒情,对着每一片叶唱赞美诗,累了,就在花香里做一个梦。而我们人呢,缺乏的就是这种生活态度。我们总是以奔跑的姿态前行,为了名,为了利,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朝前奔去,总以为所有的人都在和我们赛跑,生怕被丢在后面。最后,我们没有跑赢别人,更没有跑赢自己。我们跑得太快了,把一切美好都丢在了身后。我们应像蝴蝶一样,慢慢地飞,细细地品味沿途的风光,让生命多一些舒适自在。
——选自《像蝴蝶一样生活》(作者马亚伟)
这一片段中的加线句子,描述了蝴蝶的生活状态,这属于典型的情境想象。接下来,作者将蝴蝶的“生活态度”与一些人的生活态度进行比较,在鲜明的对比论述中得出自己的观点。这则论据材料含有比喻因素,但又不限于相似思维,情境描述中含有较多的想象成分,也正是这种情境化的描述与想象,让论述内容有了不同寻常的形象性与灵活性。
三、寓言哲思类论据材料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道理的文学样式。它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极富表现力。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鑰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既然如此,在议论文写作中,借寓言哲思类材料来阐发事理也算应有之义。试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做好人是需要成本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人尽皆知,但据说司马光在砸完缸之后,就有很多事情接踵而来。先是缸的主人找到司马光及其父母,强烈要求司马光父母赔偿缸的损失;没过几天,被救小孩的父母居然将司马光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司马光砸缸时,被救小孩受到了极大的精神刺激,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要求司马光父母赔偿精神损失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情都有成本与收益;同样,做好人也有成本,而且不小。司马光砸缸后不仅成了被告,还要做出赔偿,这种成本,足以吓退许多愿做好事的人。由此可见,很多时候不是人们自私,而是做好人成本太高。假若司马光料到日后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恐怕他在缸前也是要犹豫一下的。
——选自考场作文《好人的成本经济学》
这个片段中,“司马光砸缸之后”的故事显然属于寓言类材料,情节貌似虚构荒诞,但用以阐释“做好人需要成本”这一观点,比起典型的事实类材料如“彭宇案”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其中暗含的假设推理完全符合逻辑,故事情节趋向也具有鲜明的现实依据。逻辑性与哲理性是这类论据材料最明显的两大特点。
再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猴子脑子灵活,身手敏捷,肯定会知道水里的那个月亮并不是什么食物。可它们为何不嫌麻烦,冒着有可能集体坠落水中的危险,忍受着水面漾出来的眩晕,去捞那水中之月呢?很显然,吸引猴子的是充满悬念的过程,是对捞月的痴迷。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而水中的月亮则很多。既然不能升天摘月,那就舍远求近,入水打捞它——一群猴子就这样与命运认真地做起了游戏。但如今,许多猴子都已进化得绝顶聪明,它们不再对任何月亮感兴趣,它们丧失了祖先的那份浪漫与诗意,所以我们时常看到猴子们争夺猎物的新闻,猴部落到处弥漫着仇恨与血腥。那些幼猴一出生就要接受功利性的生存培训,接受攫取食物的教育与争夺食物的训练。因此,对记忆中那些浪漫的捞月亮的猴子,我始终充满着怀念与敬意。
——选自考场作文《留一份浪漫与诗意》
这一片段中,作者活用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赋予“捞月亮的猴子”一份“浪漫与诗意”,在普通的故事之上翻出新意;进一步,作者将“记忆中那些浪漫的捞月亮的猴子”与现实生活中“弥漫着仇恨与血腥”“功利性”的猴子做对比,强调浪漫与诗意的意义。当然,作者运用这类论据材料的目的不在讲故事本身,而在于故事的寓意——两类猴子的背后,其实是在说两类不同的人生。
像这样运用论据材料,不走传统的寻常路数,效果颇佳,我们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