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性别差异与居民再分配偏好

2019-05-07 09:53卢洪友刘晨阳
经济与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

卢洪友 刘晨阳

摘 要:利用2010和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库,在模糊断点回归设计框架中,运用参数法以及排序Probit模型识别退休、性别差异对居民再分配偏好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退休政策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收入再分配偏好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女性再分配偏好的影响要大于男性。居民目前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对未来向上流动性预期与再分配偏好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会降低居民再分配偏好程度。因此,应根据现有需求及时调整退休政策,以增强政府再分配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从教育资源区域分配、户籍制度改革、就业市场平等政策完善等方面入手,降低政府收入再分配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减轻因偏好差异过大带来的再分配政策负效应程度。

关键词:退休;性别差异;再分配偏好;模糊断点回归设计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9)02-0054-07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持续被讨论的热门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共享发展成果。“先富带动后富”,收入再分配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再分配除了政府层次之外,还包括慈善公益组织等第三部门及家族内部亲属间的再分配,再分配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向“全民参与治理”模式发展演变。加强再分配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度,提升公民对于再分配政策的回应度,是提升政府再分配政策效应贡献度的社会基础。同时,公民的再分配偏好能否得到有效满足,也关乎到社会幸福感的提升[1]。为了引导公民更多地参与到再分配政策形成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再分配偏好,了解和评估居民的再分配偏好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外学者对居民再分配偏好的形成及发展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理论研究方面:Hirschman认为,社会居民的再分配偏好会受到其有关正义和公平观念的影响[2]。Piketty提出一个学习模型,识别了社会流动性、努力还是运气决定收入以及再分配偏好之间的关系[3]。Benabou關注了社会流动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建立了“向上流动愿望”(POUM,prospect of upward mobility)模型,认为当再分配政策不能频繁地更改时,有一些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居民会反对再分配政策,因为他们理性地预期未来的收入会高于平均水平[4]。Alesina et al.证实,流动性预期是影响居民再分配偏好的重要因素,当个体对未来向上流动的预期较高时,再分配的偏好较低;而当个体向下的流动性预期较高或者存在负面的流动性经历,居民对再分配的支持程度增强[5]。实证研究方面:2000年Lokshin et al.使用俄罗斯1996年的调查数据发现,预期未来收入会下降的居民的再分配偏好较高[6]。刘华等研究发现当有向下流动预期时,即使高收入居民也会更多地支持再分配政策[7]。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居民再分配偏好的影响是一个经验问题,直接确定其关系是有难度的,但是大多数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穷人比富人更加支持再分配,比如Alberto et al.利用美国数据发现,收入水平和居民再分配偏好之间是负向关系[8]。相对经济地位会显著地影响中国居民的收入再分配偏好,经济地位越低的居民越支持再分配[9-11]。居民受教育水平对居民再分配偏好的影响:一方面,一般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会伴随着较高的收入水平,且对未来向上流动有着较高的预期,这会降低较高受教育程度居民对再分配的偏好[5,8];另一方面,接受更多教育的居民也可能由于对声誉的保持以及对理想信念强烈的追求动机而更多地支持再分配[12]。此外,Rehm认为老年人可能因为更加依赖养老保险,从而更加支持再分配[12]。

综上可以看出,居民所处的立场以及身份的转变是影响其再分配偏好的根本原因。退休是居民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在此前后居民的身份[13]、经济状况[14]、对未来的预期以及生活状态[15]等都会出现重大转变。退休引起的居民社会身份的转变和生活状态的变化,将会深刻影响包括居民收入再分配偏好在内的各类偏好:(1)退休金是居民退休后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再分配功能的加强有利于提高和完善我国相对较低水平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我国当前以现收现付制为主的基本养老保险体制下,退休后的居民出于经济利益的动机可能更加支持再分配。(2)退休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16],健康风险较大,为了避免花费大量的财力用于治疗与康复,降低风险,退休后的居民再分配偏好也可能更为强烈。(3)退休后,居民会降低未来向上流动的预期,努力动机下降,从而对居民再分配偏好产生影响[11]。

除此之外,与希腊、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设置了延迟退休与提前退休各类方案的弹性退休制度不同,中国实施的是强制退休制度。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中国男性和女性区别对待的强制退休制度,不仅为我们识别退休对居民再分配偏好影响的因果效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准自然实验,而且还为考察这一因果效应在男性和女性两个群体间的异质性提供了有效的渠道。本文运用2010和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的微观数据,利用模糊断点回归设计方法,分析退休对居民收入再分配偏好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养老金等退休政策纷纷出台的背景下,研究退休与居民再分配偏好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模型设计与数据

在中国强制退休制度的背景下,是否退休成为影响居民偏好的外生变量。准确估计退休对居民收入再分配偏好的影响,需要构造一个“反事实”的结果,“反事实”是指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相反的情景设定的一种状态[17]。识别“反事实”状态需要专门的工具,而断点回归设计就是这样一种能够识别“反事实”状态的有效工具。在没有条件进行随机实验的状况下,断点回归设计使得参数估计的内生性问题得到了避免,因此在断点回归设计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得到较为真实的反映[18]。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式(3)所估计出来的β1*只能根据其符号来判断退休制度与居民收入再分配偏好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向,并不能根据其大小来判断其因果关系的大小。退休制度对于居民收入再分配偏好的影响程度(即边际效应),还需要进一步的测算(具体参见下文)。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主要是2013年与2010年的数据。表1详细列出了本文中所使用变量的名称及内容。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部分主要汇报模糊断点回归设计的基准回归和稳健性分析的结果,以及退休对于居民收入再分配偏好边际影响效应的测算结果。考虑到男性和女性不仅在劳动力市场中有着不一样的社会经济地位,还面临着不一样的退休政策,不同性别对于社会问题有着不一样的偏好。因此,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将样本分为男性与女性两个子样本进行回归,以考察退休政策对于不同性别群体收入再分配偏好影响的异质性。

(一)基准回归结果

1. 第一阶段回归结果。表2为模型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为2013年与2010年的男性(45~75岁)、女性(40~60岁)是否退休的虚拟变量,解释变量主要是年龄的虚拟变量,另外我们还加入了年龄差(实际年龄-法定退休年龄)及其多项式、年龄差与年龄虚拟变量的交互项以控制在退休年龄上下的非线性关系,并对模型根据AIC准则进行选择,地区之间的差异通过加入地区虚拟变量进行消除。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结果与我们所预期的一致,年龄虚拟变量(z)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当年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时,退休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在法定退休年龄前后,男性和女性的退休率都存在明显的跳跃。

2. 第二阶段回归结果。表3和表4分别汇报了利用CGSS 2013年与CGSS 2010年样本进行回归的结果,模型估计结果与前文提出的假设基本一致:退休政策对于大部分居民的收入再分配偏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与女性的退休工具变量关于“政府在道义上没有责任去减少或缓和社会不平等”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居民在退休后,对于政府减少或缓和社会不平等责任的认同度是显著升高的。关于“政府能通过收税与支出减少贫富悬殊” “为减少收入不平等,应该对富人征收更高的税”系数符号均为正,这也表明了退休政策对于居民收入再分配偏好的影响是正向的。在被解释变量“缩小贫富差距是政府的责任”中,男性的系数显著为负,女性的系数显著为正。而对于“脱贫是穷人自己的责任”,男性的系数显著为正,女性系数为负,并不显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退休之后,女性更加认同政府收入再分配的责任,虽然男性也支持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实施,但同时也更加强调在脱贫中居民自己的责任。

我们分析正向影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居民退休之后,相较于退休前,自身收入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收入来源主要是退休金、退休前的财富积累以及子女的补贴。退休老人对于自身未来向上流动的预期会减少,当居民没有或者降低了向上流动的预期时,就会采取措施来规避风险[21],因此居民会更加支持再分配。第二,在退休之后,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16]。一方面会更加依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12],另一方面需要花费更多钱在治疗与康复上。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覆盖面还不够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居民退休后更支持再分配。第三,流动性的经历,居民在退休前的社会流动经历会逐步让他们调整对于公平的认知,并衡量其中努力与运气所占的比重,进而影响居民对于再分配的支持程度[3]。通常来说,负面的流动性经历会让人们更多地支持再分配[5]。

(二)稳健性回归分析

在稳健性检验中,我们首先将样本的年龄选择范围进行扩大和缩小对模型进行重新的估计。结果如表5第1行与第2行(2013年)所示①,可以看出,与基准回归相比,样本年龄选择范围的扩大和缩小基本上没有使得估计系数的符号变化。总的来看,样本年龄范围变化之后,退休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再分配偏好依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另外,我们将年龄差的三个阶次及其交互项全部加入模型进行回归,观察估计系数符号的变动情况。结果如表5的第3行所示,系数的符号基本与基准回归的结果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最后,居民受教育程度、社會经济地位和对未来向上流动性预期都会影响居民对收入再分配的支持程度。因此,我们在基准回归之中加入了居民受教育年限、目前所处阶级以及自我预期10年后所处阶级等控制变量后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的第4~7行所示,估计系数的结果基本与基准回归结果相同,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基准回归模型的结果是稳健的。

(三)边际效应分析

正如上文所述,根据式(3)所估计出来的系数符号只能判断退休制度与居民收入再分配偏好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向,并不能根据其大小来判断因果关系的大小。在本文中,核心解释变量“退休虚拟变量”是二值离散变量,而且在第二阶段回归需要一阶段的拟合值,因此进行边际效应的测算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

表6汇报了CGSS 2013退休对于居民收入再分配偏好的边际效应,我们分性别测算了退休对于居民收入再分配偏好指标各个取值上的边际影响(各取值对应含义见表1)。以CGSS 2013中“应该从有钱人那里征收更多的税来帮助穷人”为例,退休之后,在其他变量均处于均值的条件下,回答“同意”的概率男性增加了0.177,女性增加了0.242,回答“不同意”的概率男性减少了0.177,女性增加了0.242。其他指标的解释与此类似。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多数再分配偏好指标当中,退休对女性边际影响的绝对值是大于男性的,而且在退休之后,更多的女性强调了缩小贫富差距中政府的责任。一种解释是由于女性更多地承担了照顾家庭以及养育子女的责任,相较于男性,退休之前财富的积累少于男性,所以退休对于女性再分配偏好的影响更大;另一种解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多,女性与男性在公平信念、风险规避等动机方面与男性差异较大[21]。当实施利他主义比较“昂贵”时,女性比男性也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做[22]。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微观数据,利用模糊断点回归设计,分析退休政策对于居民再分配偏好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退休政策对男性和女性的再分配偏好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对女性的影响效应要大于男性。我国现行退休制度主要依据1978年的相关政策,从1978年至今,我国经济社会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均寿命也有了提高,强制退休政策想要达到原有新老员工交替的目的已经降低,客观上需要加以调整。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退休年龄与养老金的制定不宜“一刀切”,可设置一个供参考的退休年龄,将养老金的金额与居民所选择的退休年龄挂钩,给予居民选择权。二是再分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体现民意,需要通过严肃有效地调查来掌握民意,为政府再分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现实的依据。三是居民再分配偏好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个体关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还隐含了其对当前社会机会均等程度的认知。政府应根据机会不平等的来源,从教育资源的区域分配、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就业市场平等政策的完善方面入手,降低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形成努力因素在市场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氛围,减轻由于偏好差异过大对再分配政策效果的削弱。

注释:

①为节约篇幅,仅汇报2013年数据核心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

参考文献:

[1]陈池波,李成豪.收入不平等、再分配偏好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J].财政研究,2016(12):64-75.

[2]HIRSCHMAN A O.The change tolerance for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with a mathematical appendix by Michael Rothschild[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4):544-566.

[3]PIKETTY T.Social mobility and redistributive politic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10):551-584.

[4]BENABOU R.Social mobility and the demand for income redistribu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116):447-487.

[5]ALESINA A,GIULIANO P. Preferences for redistribution[Z/OL]. IZA discussion paper No. 4056,2009[2017-12-01].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46442589_

Preferences_for_Redistribution.

[6]RAVALLION M,LOKSHIN M.Self-rated economic welfare in Russia[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2(46):1453-1473.

[7]刘华,徐建斌.转型背景下的居民主观收入不平等与再分配偏好——基于CGSS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4(3):48-59.

[8]ALBERTO A,FERRARA E. Preferences for redistribution in the land of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89):897-931.

[9]马明德,陈福平.什么决定了居民对再分配的需求[J].南方经济,2010(7):15-26.

[10]潘春阳,何立新.个人收益,分配公平与再分配偏好——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J].南方经济,2012(11):3-16.

[11]CORNEO G,GRUNER H P.Individual preferences for political redistribu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83):83-107.

[12]REHM P.Citizen support for the welfare state:derterminants of  preferences for income redistribu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5(2):54-73.

[13]PINQUART M,SCHINDLER I.Change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transition to retirement:a latent-class approach[J]. Psychology and aging,2007(3):442-455.

[14]HURD M,ROHWEDDER S.The retirement-consumption puzzle:anticipated and actual declines in spending at retirement[Z/OL]. NBER working paper No. 9586,2003[2017-12-01].https://www.nber.org/papers/w9586.pdf.

[15]鄒红,喻开志.退休与城镇家庭消费:基于断点回归设计的经验数据[J].经济研究,2015(1):124-138.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
提高相对贫困识别质量:性别差异视角下多维动态测度及分解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性别差异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性别差异及解决策略
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
大学生“三生教育”的性别差异分析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