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伟文 李荧婷 吴少鹏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5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患者经常发生便秘等并发症[1-2],通下泄浊方口服联合中药穴位敷贴对便秘的预防与治疗是一种良好的选择。本研究采用通下泄浊方口服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便秘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90例均为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56.3±11.2)岁;病程0.5~8.5 d,平均病程(3.3±0.5)d;观察组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54.7±10.1)岁;病程0.6~8.3 d,天平均病程(3.4±0.4)d。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罗马Ⅲ诊断标准[3]:患者临床症状1/4排便呈硬粪块,有不完全排空感,排便费力,排便感觉肛门直肠有阻塞感,需要手助完成排便,每周排便在3次以上,符合2项症状即确诊为便秘。排除腹泻、肠道器质病变和皮肤过敏、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1.3 纳入标准[2]①男女不限;②年龄50~80岁者;③符合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选90例研究对象年龄均在80岁以下,意识清醒可以配合完成穴位贴敷,对敷贴中药无过敏反应且患者肚脐皮肤保持完整。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饮食指导(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杂豆、芹菜、玉米等食物)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并予以脱水、抗感染对症治疗。
对照组:口服果导片(广东省台山市新宁制药厂,国药准字H44020330,0.1 g×100片),每日2次,每次2片。
观察组:通下泄浊方口服+穴位敷贴。通下泄浊方口服:酒大黄10 g,炒杏仁10 g,枳实12 g,黄芩10 g,川朴、全瓜萎各15 g,生白术20 g,炒莱子10 g,白术10 g。辨证属湿热者,加蕾香(后下)、佩兰(后下)各10 g;属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各10 g,归尾10 g;属血虚津亏者,加沙参、生地黄10 g。以上中药,文火水煎1次,共取汁400 mL,分2次温服,日1剂,口服7 d为1疗程[4]。穴位敷贴根据常见疾病取穴。主穴:神阙、中脘、气海、关元、中极、双足三里7个穴位,每穴1片,贴敷 4 h,每日1次[5]。对皮肤清洁后将治疗贴保护膜揭掉,药物贴敷于穴位上,每隔24 h更换1次。中药贴敷穴位,方剂组成:巴豆 20 g,白芥子30 g,大黄10 g。所有药物打成粉后用鲜姜汁调成糊状,置于4 cm×4 cm的胶布中心位置内,贴敷于穴位上[4-5]。
1.5 疗效判定[5]有效:治疗后3 d内解便,便软,停药后排便无明显不适;无效:治疗后3 d内未解便,出现脘腹胀满;或便少,便硬,排便困难者;或要求终止观察,需用开塞露纳肛或肥皂水灌肠解除便秘不适。
1.6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患者治疗3 d内及治疗3 d后排便人数和性状判断临床疗效。在患者入院后2 d开始观察肠鸣音变化情况。根据患者自身感受记录穴位贴敷治疗中的反应情况,并且注意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在治疗过程中有无出现腹泻及过敏现象,若出现红疹、疹痒、水疤等过敏现象时,应停止使用。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排便情况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排便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3 d内排便患者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 d后排便患者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院后2 d肠鸣音正常者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院后2 d肠鸣音减弱者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过敏1例,对照组出现腹泻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不良反应情况 [例(%)]
便秘贯穿了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整个卧床期间,其原因有多种:比较公认原因是腰椎骨折导致腹膜后血肿而压迫神经,年龄、卧床、排便姿势改变、心理精神等组多方面原因都可以致胃肠蠕动功能减弱,引起便秘[6];其中医辨证多属于实证便秘,或因肠胃积热,或因气机郁滞导致,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口服轻泻剂、开塞露塞肛、灌肠或肛管排气等方法对症治疗,笔者临床采取果导片作为临床常规对照组,采用中药口服联合穴位敷贴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因此采用中药口服联合穴位敷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中医认为椎体骨折后瘀血停滞胸腹,气机不畅,经络不通,升降失调,枢机不利,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所以椎体骨折便秘通下泄浊是治标,改善气血枢机,使得脾升胃降是本。方中君药大黄因酒炙使得本来峻下药物变缓,故通腑泄热而不伤阴,臣药积实、厚朴取方于“大承气”之意以消“痞满燥实”之标症,佐药炒杏仁、白术利湿泄浊,则清浊自分,升降如常;如伴有湿热中阻者,加藿香(后下)、佩兰(后下);若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归尾,取“桃红四物”之妙,以补血行气;若是血虚津亏者,加沙参、生地黄增水行舟,润肠生津,以除肠燥津亏;诸药相合补而不滞,攻而不伤,正合“六腑以降为和,以通为用”,故六腑通,脾胃和,阳气升,浊气泄使得标本兼治。此时再配合中药穴位敷贴以调理脾胃,疏通肠道,通下泄浊通腑,能更有效的改善和治疗腹胀、便秘等情况。
穴位贴敷法首见于《五十二病方》,经过长期的临床运用,穴位贴敷制作方便、保存时间长、操作简便,贴敷24h以后将药贴取下,对便秘可以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本研究穴位敷贴中巴豆为君药,可以通肠,可以止泻[7-8];大黄为臣药具有苦寒泻下的作用,协同巴豆有效攻积泻下,白芥子为佐药:通络止痛;生姜为使药,调和大黄寒凉之性,可以刺激大肠壁促进肠管收缩和分泌,利于排出大肠内容物,起到有效泻下、通便的效果[9-10]。此外神阙归于任脉,属于奇经八脉,是经络总枢,直达人体五脏,而且脐内血管和淋巴血管、神经等较为丰富,药物渗透性较强[11-12],可以通过患者皮肤渗透进患者细胞,进而扩散到患者全身,为穴位敷贴主穴,因患者以中老年为主,配以中脘、气海、关元、中极、双足三里,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
本研究观察组2 d后观察肠鸣音变化和3 d内排便的次数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可见上述方法,根据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结合骨折后便秘发生的病因病机,针对性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骨折术后患者便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