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学科建设中高校曲艺教师的培养

2019-05-05 02:43于雅琳
曲艺 2019年4期
关键词:曲艺学科音乐

于雅琳

高校开设曲艺专业为曲艺打了一剂强心针,曲艺进一步融入正式教育体制。从在高校开设曲艺专业,到提倡高校学科建设要注重师资培养,说明曲艺在高校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系统的发展期。

一、社会文化变迁下曲艺学科建设

曲艺学科建设要关注社会与文化的大背景,从曲艺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社会文化需求,努力探索一条曲艺在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一)社会的变迁

当前,高校曲艺学科建设遇到了最好的时期。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曲艺繁荣发展,其在人民文化娱乐生活中的地位稳如泰山,从乡村到城市,各类曲艺活动盛行,从事曲艺的各级各类团体与个人数量庞大,曲艺从业者收入丰厚。80 年代后,西方音乐文化的强势进入,我国传统音乐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曲艺从业人员收入降低,从业人数骤减。在与西方音乐文化的对比中,我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被打上“简单”“俗气”“落后”的标签,处处弥漫着文化自卑的负面情绪,曲艺也渐渐失去以往的魅力与社会地位,被边缘化。21世纪初,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民众开始强化对本土文化的自觉体认,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与弘扬之心开始觉醒,传统民间音乐被重新拾起。笔者相信文化自觉背景下的高校曲艺学科建设肯定会有不菲的成绩。

(二)文化的变迁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短短40年时间,中国实现从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迈入工业社会,又转型为后工业社会,每次变化背后,都有文化思潮涌动。20世纪80年代,西方以现代化理论为主导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涌进我国。发展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进化论思想,认为所有的国家都会按照直线发展模式,最终都指向工业化、城市化和有序的社会。在这种思潮下,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音乐观念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音乐院校在接受西方音乐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形成依附西方音乐“先进”的现代化理论的格局,没有发展出系统的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理论。

20世纪末,后工业化时代来临,亨廷顿提出“不同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的“文明冲突论”,对工业化时代的一元论进行质疑。随后,后现代解构性融合到后殖民批评的思潮中,对于民族、文化、经济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此一时期,世界范圍内重新审视了源于欧洲的知识学科化和专业化,推翻了欧洲中心论的文明观和价值观,肯定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在这种思潮下,我国传统音乐逐渐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取得与其他音乐平等对话的位置。由于我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和从创作到表演“易”的特点,宽松、平等的文化环境下,更有利于按照我国音乐特有规律推进曲艺学科建设。

二、高校曲艺教师培养的思考

本文立足于我国高校教师培养的总体要求,不再赘述高校教师政治思想、教师道德等基本素养的问题,也不再探讨通识性的课程教师的培养问题,而是根据我国曲艺艺术的特点,集中探讨高校曲艺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培养。

(一)曲艺专业课程教师培养路径

曲艺是一门讲究口头语言的艺术,用语言与观众互动,在曲种互动或与其他民间音乐的交往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较高的发展潜力。与一般的音乐学学科相比,曲艺学科在课程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队伍。

1.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民间文学素养

大学语文在高校本科教育中,是一门面向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公共必修课,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审美素质和文化品味,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字运用能力。一般来说,大学语文注重的是书面语。

曲艺作为一门接地气的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追求,讲求通俗易懂,多用俗语与俚语,特别是地方曲种,往往使用方言进行说唱与表演,富有浓郁的地方文化内涵。因此,曲艺学科课程中的大学语文教育,应从追求语言与文字的“优雅”与“官方”转为“随和”与“亲民”,这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为追求“高雅”难得,但追求“通俗”也并非易事,此“通俗”是包含了一定艺术审美品位的“通俗”,不是低俗。在这种“通俗”的追求下,大学语文教师要在具备较高文学修养与审美水准的基础上,转向民间文学与口头语言的教学,包括民间话本、各地方言俚语、曲艺常用韵辙等曲艺艺术所涉及的文学与语言。

2.培养民间艺人成为曲艺技能类教师的主体

曲艺是口耳相传的艺术,在传播传承过程中逐渐被丰富。这与西方个人创作的、固定记谱法下产生的作品不同,我国曲艺是具有集体性、非固定的、充满变化的作品,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易”与“和合”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构架下的曲艺,从曲本到音乐,每位艺人各有特色,不会按照同一的内容去实践与体现,因此,同一曲种在民间传承出现万花筒般的变化,与当下国内音乐学院或系科严格按照固定谱面的教学形成完全不同的教学风格。

曲艺进入高校专业教学,应当要考虑到引入曲艺的主体——曲艺艺人,因为只有他们才能领会曲艺真正的内涵。曲艺艺人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受到西方文法思维的过多干扰,也没有被所谓固定书写方式约束或禁锢思维,保留了他们较为本真的文化。曲艺艺人是真正的曲艺艺术的主体,他们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曲艺教学力量和支柱。曲艺艺人从民间走入高校,艺人在身份与文化上需要进行何种方式的转换,如何保持民间性、本真性,则是培养曲艺艺人成为高校曲艺学科技能类教师主体需要面对的问题。

3.增强基础乐科教师的中国音乐思维

20世纪初,中国在西方音乐体系观念影响下构建了音乐教育的学科制度,以基本乐理、视唱练习、和声、作曲为四大件,形成了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四大件均建立在西方的十二平均律的律制基础上,学习者逐渐形成十二平均律的“耳朵”,以此律制来听、辨单音、和弦以及旋律,非此律制乐器发的音被视为“非标准音高”。这套体系音乐学建立在西方认识论的哲学和科学基础之上,无疑是对非西方国家、民族音乐的无视与遮蔽,把西方音乐体系奉若科学的、先进的,放之全球而皆准,中国本民族音乐丧失了话语权。

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构建曲艺学科,基础乐科应立足于本民族悠久的音乐文化基础,反思体系音乐学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在一个合乎我国民族音乐的框架内重构基础乐科。我国传统律制有五度相生律与纯律,大部分乐器制作采用五度相生律的律制,以宫、商、角、徵、羽为骨干音,形成我国特有的五声性音阶类型,以单音、支声、曲牌、板腔的独有概念造就富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言与行为方式。曲艺学科教师培养中要注意刷新相应的基础乐科概念,厘清基本术语、概念,突破西方基本乐理的、单一客观的、物理性的音响概念,在多元文化认知下的背景下,发展和重构我国民族音乐的思维与行为体系。

(二)曲艺教科研思路引导与培养

曲艺学科建设首先依赖于顶层设计做出整体方案,然后依托高水平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能力得以实现。换言之,曲艺学科建设不仅要倚仗教师的教学思维,还要依附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中,逐步推进曲艺学科的建设迈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1.拓宽曲艺学科教师的教研思路

曲艺人才质量,决定着曲艺传承的广度和深度,而曲艺人才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曲艺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研究,简称教研,主要指对本学科或专业有关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研究,这是学科得以发展的基础。文化多元意识下的曲艺学科建设,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势必会产生某些改变,这肯定会给教研带来挑战与机遇。比如,五线谱记谱的西方基因能否适应中国曲艺音乐的文化诉求,工尺谱记谱的繁复性如何被现代的学生接受。再如,曲艺传承的传统方式是口传身(心)授的師徒制,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曲艺被纳入各地艺校教学,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当下拜师学艺的“师徒制”又掀起一股热潮,那么在高校曲艺学科教学中,采取哪种教学方式更合适,这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声乐曲牌与器乐曲牌是传统曲艺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牌音乐的展衍性极强,同名的曲牌音调会存在变化,在核心音调的基础上千变万化,如同万花筒一般绚烂多姿。曲牌是活态传承,采用何种形式进行曲牌教学也将是一个重要的教研课题。

2.培养曲艺学科教师科研思路

曲艺科研主要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再思考或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曲艺中的部分曲种,曲本文学由散文与韵文两部分组成,散文说讲,韵文歌唱,散文一般不做句式与韵辙的规范,而韵文则有句式与韵辙的要求,句式虽有七字句与十字句两种,但是由于曲艺文学创作较为自由,会衍生出以七字句与十字句为基础的变格形式,尝试从中提取出曲艺艺术语言与文字的特征与规律,或可成为曲艺科研。此种对曲艺规律性进行总结的科研成果,对推进曲艺学科建设大有裨益。

目前,关于曲艺研究一般立足于文化、音乐、作品、现状、创作、表演、史学方面,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对曲艺的研究可以立足于更高的层面,从研究视角与方法论层面切入。首先,高校曲艺教师的科研工作要确立研究方向,可以从个人爱好与特长出发,选择曲本、音乐、表演、观众心理学、表演心理学等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其次,批判性地运用传统方法论,明确传统方法论与现代方法论的优点与不足,采用适当的、符合曲艺特点的方法论进行科研工作,引领曲艺科研的方向与方法。最后,曲艺科研要将曲艺纳入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以及全球化的大视野中,进行跨学界的尝试,不再以西方文明的价值观为主要衡量标准,而是开放思想,以主人公的意识与身份进入学术研究,构建我国曲艺文化价值体系的标准与多样性,从而获得较为广阔的研究视野。

曲艺学科建设不是一篇或几篇文章所能探讨清楚的问题,从学科的定位,到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相关课程的设立,都需要教育与曲艺专家宏观层面的指导,在建设中不断调整,方能得以完善,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建设与培育周期。笔者作为地方曲种的研究者,对曲艺进入高校这样一个宏大的问题进行思考,肯定存在局限性。无论怎样,笔者认为曲艺的学科建设需要考虑到曲艺的规律性,寻求曲种之间的共性,为曲艺的专业或学科的建立做好铺垫,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的曲艺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与教师培养既要有专业针对性,又要采取开放的态度,进行多边性、交往性探讨,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高校曲艺教师的培养,营造高校曲艺教育良好的生存空间。

(作者:徐州工程学院音乐教研室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曲艺学科音乐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曲艺泉城》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超学科”来啦
音乐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