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 陈建伟
(青岛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性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在现代中国,人们对性存在的认知深度与广度欠缺,性仍是不登大雅的私密领域。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性文化。从中西方服饰发展史中可以发现大量生动典型的服饰案例,这些案例揭示了服装与性的密切关系。朱利安·鲁宾逊的《人体包装艺术——服装的性展示研究》[1]中,创新性地将服装与性联系起来;林中梅[2]从性别差异入手,分析了服饰起源及各个时期服饰与两性文化的关系;王允[3]以服饰中所体现的理性与感性冲突为角度,探讨了服饰美与性文化的关系。文中试图通过服饰了解性文化,同时更加深入地认识服饰文化。
食、色,性也。性是人类作为一种动物生存繁衍的必需活动。性与服饰产生、流行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直接因果关系,社会性观念的变化与性文化的取向推动着服饰形态的更迭发展,性对服饰文化推动作用可从服饰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3方面进行论证。
1.1.1性推动服饰的产生 从唯物史观和社会生物学角度而言,原始社会女性通过在身体上装饰树叶、动物毛皮等对男性进行视觉吸引,以求从男性那里得到更多的食物和繁衍后代的机会,该行为有利于个体的存活与族群的延续。男性把猎物的尾巴割下来束到身上,把猎物的皮剥下来披在肩上,一方面可以增强男性个体的战斗勇气,赢得同性的尊重;另一方面还能赢得异性的注意与好感,获得更多繁衍后代的机会。早期的服饰行为是为了通过对异性的吸引增强人类的生存适应性,并逐步形成普遍性[4]。性吸引直接刺激了服饰的诞生,而性目的是最重要的原始着装动机。
1.1.2性推动服饰的发展 服饰有款式、颜色、面料3大基本要素。一方面,性促进了服饰样式的更新与发展。近现代女装始终以性感作为设计方向,例如迪奥(Dior)的“新外观”造型,通过收腰、垫肩、A形裙,突出细腰、丰胸、肥臀,让女人重塑紧身胸衣时代的X型造型;中式旗袍两边的开衩把女人的上腿部分若隐若现地显露出来,增添了一种含蓄的性诱惑。另一方面,性也促进了服饰颜色与材质的变革。蕾丝花边内衣能促使穿着者产生自恋的快感,又能使观察者浮想联翩;高级女装设计师维奥内(VIONNET M)擅长用柔软丝滑的丝织品勾画女性身体的每一条曲线,表现出女性胸部、臀部的自然凹凸;女性所钟爱的黑色蕾丝连衣裙、红底高跟鞋等都带有性魅力,对男性有着自然的吸引力。性吸引成为服饰形态产生与更迭的基础。
性别差异是服饰的基本特征,形成了造型、色彩、面料、制作工艺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的两性服饰模式,构建了两性服饰审美。两性服饰模式是服饰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性的生理与心理差异使男女服饰制度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在生理上,男性体型高大、肩部宽阔、胸部窄小、肌肉发达,身体线条比较硬朗;女性体型娇小、肩部细窄、胸部丰满、胯部宽大。在服饰形制上,男性更倾向于T型,外部轮廓线条明朗,面料粗糙但挺阔,风格更趋于宽松、简洁、舒适;女性更钟情于X型造型,突出柔和的曲线及纤细柔弱的特点,面料上倾向于丝绸、缎纱这样柔软细腻的面料,色彩运用丰富大胆,注重细节装饰[5]。性别的差异构建了男性以简约硬朗为美、女性以优雅温柔为美的两性服饰审美。
对性魅力的不断追求推动了服饰制度文化的发展。女装通过紧身胸衣收紧腰身[6](见图1)以及裙撑塑造理想女性形象的X型体型[7](见图2),提高自己的性吸引力。
图1 《乱世佳人》剧照Fig.1 Dramatic pictures of Gone with the Wind
图2 巴斯尔裙撑Fig.2 Basil's skirt stays
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对裸体产生了羞耻感,开始用服饰对身体进行包裹和遮盖。后来,人们将服饰作为表现、点缀、烘托人体的媒介,并逐渐形成广泛、深远而又复杂的服饰审美意识。服饰审美并非绝对的美学范畴,是与人的价值观判断保持一致的,是服饰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涵。
服饰遮盖得住身体,却遮盖不住人对身体的想象与欲望。服饰的遮盖反倒会对性特征、性器官产生欲盖弥彰的美化作用,性之美(即性感)成为服饰审美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西方服饰文化在中世纪时期受基督教影响,否定性美、人体美,而其余时期都写实地表现身体美,突出两性生理差异以传递性感特征。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窄衣文化,通过夸张的服饰造型表现男女两性在体型上的差异,并且不断扩大裸露面积、探索裸露部位,以塑造性感美。因而西方服饰注重审美表达,突出男女形体差异,服饰直观地体现了两性身体之美。
性推动了服饰审美向美化性征、增强性魅力的方向发展。如文艺复兴时期到20世纪中叶,紧身胸衣的流行使女性腰部比之前更加纤细,胸部、臀部曲线更加丰满突出,充满性意味。埃利斯说过:“紧身胸衣是各式服装中为女性提供性诱惑的主要工具,它能立刻凸显女性的两大第二性征——胸部和臀部。”[1]性感是紧身胸衣在16—20世纪长盛不衰的实质原因,也是不同文明形态下服饰审美的永恒主题。
人类的性分为两种:自然性与社会性。自然性即本能,它使性成为一种个人行为,趋于开放、自由和随心所欲;社会性指性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它趋于约束与规范。性的双重性使得性对服饰文化既有推动作用,也有约束作用。
性文化约束了服饰的表达空间。服饰形态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是遮与露,其中展露区域是要被社会群体认同准许的,这就属于性文化的规范范畴。如在中国封建社会节欲主义的影响下,男女都要将躯干、四肢隐藏于服饰之下,尤其从宋代至近代,女性连脖颈都不能外露。
性的某些意识形态直接规定了服饰形制。西方的禁欲主义使得无论男女都穿着遮盖严密的宽衣大裙(见图3),遮蔽男女的第二性征,减少性欲[8]。代表性服装类型有达尔玛提卡,一种无性别区分的常服,在袖下和体侧缝合宽松的贯头衣而成。男用的衣长及膝,女用的衣长及脚踝[9]。东方传统服饰受礼教节欲思想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短勿见肤,被体深邃”的服装制度,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二维裁制的宽松衣袍(见图4),不讲究以服饰轮廓贴合人体形态,刻意隐藏人体性特征,有意弱化人体性别差异[10]。
图3 罗马教皇的穿着 Fig.3 Pope's clothes
图4 秦朝服饰 Fig.4 Qin Dynasty costumes
基于东西方性文化发展史上的共性,文中将性文化史划分为4个阶段:性崇拜阶段、性禁锢阶段、性过渡阶段、性革命阶段,并在不同阶段总结性文化在服饰中的表现。
2.1.1性崇拜阶段 原始社会的性价值观是通过性生殖来延续生命,性文化是以性的神圣观和生殖观为基础的“性崇拜”。在该阶段,性文化神圣而开放,服饰简单、朴素。
2.1.2性禁锢阶段 东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都存在过性禁锢的意识形态。在西方的中世纪及维多利亚时代,性禁锢的主体思想是宗教的禁欲主义;在东方的封建时期,性禁锢源于一种世俗的、出于意识形态纯洁化意图的节欲观[11]。
性是人类的自然需求,是外力不可抑制的。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性本能都会在性禁锢的阻力下寻找某种补偿,这种阻力与补偿在服装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中世纪前期(5—13世纪)服饰受性禁锢约束,其特点是紧密地包裹皮肤,甚至脖颈、下颌也要包裹;中世纪后期(14—15世纪),人们开始在规则制度下从服饰中寻求补偿,此时期服饰特点是裸露肉体,宽大的领子下裸露着胸与肩[12]。宗教的禁欲、封建的节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饰文化的表达空间,但也刺激了某些服饰的产生与发展,特别是一些边缘化暗含性信息的服饰,如西方的尖头鞋、阴茎套,东方的缠足、艺伎和服,这些服饰的实质是权力压制下人们对性欲望的补偿。
纵观国内的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内部机构设置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需求的问题。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银行过去那种按照币种和产品来划分部门的机构划分方法如今已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要求。对于客户来说,有时候办理一项业务,面对同一家银行却同时要跑几个部门,这浪费了客户许多的时间,因此,这种横向的业务分割给客户办理业务带来极大的不便。此外,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急需要掌握营销实践技巧和理论知识的人才,也需要市场营销人员加强对于商业银行相关知识的理解,城市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人员在技能多元化、服务精细化、知识专业化方面的工作还需要继续加强。
2.1.3性过渡阶段 15世纪西方社会宗教改革,新教反对 “性即罪”的禁欲主义,鼓励人们追求性的欢快。但因为新教的妥协性、改革的不彻底性,18—19世纪,禁欲主义再次兴起,这一时期被称为性过渡阶段。该阶段在性审美上重拾古典时期对女性美的追求,背弃中世纪对女性美的鄙夷;在服饰上鼓励追求时尚与个性,对外向性感持肯定态度,逐渐从性禁锢阶段沉重的压力下解放出来,性别特征极其明显。
男女装用服饰的造型改变和强化人体形态。男装通过填充上衣加宽上身形体[13](见图5),紧身下衣凸显下肢线条,增强上身与下肢的对比,以表现男性的伟岸。如男性上装达布里特[14](见图6),是一种窄形上衣,其长及腰部,前部合体,胸和袖子的上半部分充填成型。17—18世纪期间,许多男性在裤子内侧大腿和小腿处添加填充物,以增强对异性的吸引力[15]。
图5 亨利八世肖像画Fig.5 Portrait of HENRY VIII
图6 1563年着达布里特的男子Fig.6 Man in dabrit in 1563
2.1.4西方的性革命与东方的性解放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社会出现性革命,坚持性与生殖分离。一方面,性革命打破传统的性保守主义,破除了对性的神秘感和负罪感,推动男女平等的性角色革命;另一方面,性革命引发性的泛滥,导致整个社会性关系混乱。
性革命时期的服饰体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一方面,性禁锢被冲破,人们不受约束地追求性的欢快,用新款服饰来展现自己躯体的魅力。年轻女学生穿起了紧身超短裙,显露浑圆的臀部、膝盖及大腿,早期还会穿着黑色丝袜和吊袜带;或穿着紧身上衣,显露优美的胸部线条,腰间点缀皮带,突显纤纤细腰。性革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朋克之母”薇薇安·韦斯特伍德(WESTWOOD V),她定义了摇滚的典型服饰,即破洞T恤、拉链、情趣口号、金属挂链等。另一方面,随着女性进入社会工作,女性的价值被自我唤醒,人们开始追求男女平等,并逐渐形成一股无性别服饰的潮流。中性服饰的代表是意大利著名设计师皮尔·卡丹(CARDIN P),他擅用饱和度较高的颜色、夸张的造型创造出没有明显性别特征的服装[16]。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方女性抛弃紧身胸衣,这是女性追求服饰自由的标志。
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性欲被禁锢,服饰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其特点是无性别差异、简单、质朴及统一。改革开放后,人们汲取古代(宋代前)的健康性文化,吸收现代甚至后现代的性观念,并接受多元和自由的思想。该时期,社会性别意识日趋成熟,女性、男性服饰特点突出,而中性服饰也独树一帜地发展;人们追求新颖服饰,热衷个性表达,享受服饰带来的情感愉悦。
综上所述:服饰文化的风格与蜕变与性文化的取向与变迁呈现一致的发展趋势。服饰文化是性文化的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服饰的外部表征透视社会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进而折射出人们的性心理、社会的性文化。
在性崇拜阶段,服饰因提高群体适应性而诞生,作为身体的延伸传递着性本能。在性禁锢阶段,人们穿着遮盖身体、隐藏性欲的服饰,在禁锢、压抑环境下也反向催生了一些边缘化暗含性信息的服饰。在性过渡阶段,自我意识特别是性别意识逐步苏醒,男女服饰通过不同形制塑造理想男女性形象,体现出性别的极端差别。在性革命与性回归阶段,性文化经过矫正恢复稳定。该阶段,性感部位的大胆展露表明人们已自由地享用性快乐;紧身胸衣的终结、中性服饰的流行表明人们在追寻性平等。
在服饰史上,服饰用某种特定的款式与形态作为性符号,将这些符号汇聚成性语言,诉说着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独特的性文化。但是,服饰并不像绘画、雕塑、书籍等可以直接表述人们的性行为、性观念,服饰作为性语言有它的晦涩性。在性文化庞大体系的影响下,服饰是被熏染的末端文化,但这种细微之处往往最有影响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女性开始追求独立,导致女装发生了巨大变革,开始向男性化方向发展:管状造型流行,女性乳房被有意压平,纤腰被有意放松和忽略,腰际线被转移到臀围线甚至消失,短发配钟形女帽造型兴起[18]。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选择职业,社会地位迅速提高,男女服饰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中性服饰成为时代的潮流。T恤衫、牛仔裤、低腰裤是典型的中性化服饰,黑白灰则是典型的中性色彩。中性化服饰以简约的风格同时满足了男性和女性对实用功能的要求,尤其提高了女性在社会竞争中的自信,着装的便利也使她们更高效地投入工作[19]。随着中性化服饰的兴起,两性服饰模式是否被取代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中性化服饰在中国服装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该市场目前在国内刚刚起步,未来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受多元文化熏陶的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倾向于中性服饰,未来中国中性化服装的目标消费群体会渐趋稳定甚至扩大,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逐渐向知识型、服务型转型,对个体价值的认同超越了性别限制,职场上看重的是职业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等综合素质,男女性有着平等的机会创造社会财富,“中性”岗位比例直线上升,这也给中性化服装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虽然中性化服饰丰富了服饰内容,展现了新时代男女对两性关系的认知,但并不能取代两性服饰模式。原因有2点:①性需求的不可抑制性意味着两性服饰模式的不可替代性。性是人的自然需求,服饰只是一种表达性需求的手段,两性服饰模式是由人类本性催生的,自发且普遍。在服饰的发展过程中,统治阶级并没有赋予服饰表达性的任务,甚至是抑制、阻碍服饰对性的表达。即使在欧洲中世纪,禁欲主义极为严酷的背景下,两性服饰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但人们依旧利用一些边缘化暗含性信息的服饰来表达性需求。②人类的性别差异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两性心理差异也是无法消除的,以服饰标识性别差异的符号意义将具有永恒的价值。服饰的演变始终围绕着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进行,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文化背景下,性别差异或是被强调突出,或是被刻意隐藏,这种区别只不过是表现方式的区别。通过服饰展现自己的性别魅力始终是人类着装的重要动机,设计师仍需在两性服饰模式上颂扬男性和女性独特的本质美。但可以肯定,未来两性服饰模式是:摆脱性别角色的社会性约束,寻求自我个性的表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服装审美在融合发展的同时又受到传统文化冲击,文化的包容性、多元化将直接影响着服装的两性模式。男女服装都将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无论是两性服饰模式还是中性化模式,都具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未来社会,人们追求时尚的同时会更加注重服饰的审美意义与实用功能,并摆脱对性别角色的束缚,追求个性、与众不同将成为社会的着装诉求与价值取向。
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决定了性对服饰文化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性是服饰发展的源动力,其在服饰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3个层面上促进了服饰样式、颜色与材质的更新发展,构建了两性服饰模式与服饰审美观;另一方面,性对服饰文化的约束作用限制了服饰的表达空间,性的某些意识形态直接规定了服饰形制。服饰对性文化具有折射作用,纵向层面上,服饰在性文化的每一个阶段都与其保持一致的发展关系;横向层面上,服饰作为性文化的载体与构成部分,普遍却深刻表达着性文化。随着性文化的逐渐开放与服饰的多元化发展,服饰与性的关系将更加淡化与灵活,两性服饰模式与中性服饰模式将并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