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娅/文、图
邓中夏从小接受古典文学的教育,并且写得一手好字。他20岁考进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修科,23岁进入了北京大学文学系。他在京城读书期间,胸怀大志,决心将来要做一个兼济天下的赤子。临毕业时,父亲为他在北洋政府农商部里谋取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差事,邓中夏明确拒绝:“我要做公仆,我要联合各同志,做到人人有饭吃,个个过富裕生活。我的目的是要为广大群众谋利益,绝不为个人私利,单独发财。”
彼时的邓中夏深受马克思主义鼓舞,立志投身“为国为民谋解放之革命事业”。他的心里有一团“火”在燃烧,而且一生都在燃烧。邓中夏在五四运动中投向赵家楼的那把火,点燃了学子的热情;他在工厂里的生动演讲,使工人运动之“火”趋向燎原之势;他信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愿以“烧成灰”为代价。
“作始也简,将毕也巨。”1920年邓中夏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邓中夏在日记中写道,“在长辛店下车的时候,我见了许多灾民——男女老幼的麇聚在站边的地方。那种憔悴枯黄的面色,千孔百结的衣服触在我们的眼内……”邓中夏的内心一下子被刺痛了,他充满同情,眼眶常含泪水,十分想拯救工人兄弟于水火之中。邓中夏本名“仲澥”,正是在长辛店改名为“中夏”。他解释道:“名字这么复杂难识写,怎么好融入工人群众呢。”他从情感上接近群众,心向工人。邓中夏在教文化的同时,赢得了工人们的信赖,使大家团结起来,成立了工人俱乐部。邓中夏作为俱乐部的代表,为工人们操办各种福利。1925年,邓中夏到广东领导省港罢工,为了让工人安心斗争,组织动员各界把数以万计工人的吃住都安排妥当,被人称为“工人政府的总理”。
邓中夏(右)深入工人、启迪工人的油画
邓中夏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来启迪工人,甚至会细微到学习各种方言来接近群众,接近工人。由于邓中夏一口浓重的湘音,最开始各地工人群众很难听懂他的讲话。为了领导工人运动,他在北京就学北方话,在上海就学上海话,到广州学粤语。后来他的那些振奋人心的演讲,给工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工人中奔走演讲,针砭时弊的言论大胆而尖锐,工人们称他为“邓大炮”。
这就是邓中夏的“工作”。
1931年9月,邓中夏在党内蒙受冤屈,被撤销了所有职务,到上海接受“调查”。一时他没有任何工作,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全靠妻子李瑛在日本纱厂当学徒工的微薄收入维持。面对如此困境,邓中夏不仅毫无怨言,还尽力接济其他地下党工作者和贫困的工人。大半年后,组织分配邓中夏去沪东区委宣传部刻钢板,印传单。许多人为他打抱不平,因为凭邓中夏的威望与能力根本就不应该做这些粗活重活。但邓中夏觉得,只要能为党工作,职务高低并不重要。后来沪东区委又派他去编印小报,他仍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把一张小报办得有声有色。1932年10月,邓中夏临危受命,被中央指派重建互济会。邓中夏不顾过去在上海长年公开活动容易暴露的危险,以化名老杨、施义等身份到处奔走,甚至公开出面召集会议演讲,联系各界支持革命人士。在邓中夏的正确领导下,互济会把营救被捕同志当成头等大事,四处奔走,为狱中难友聘请律师,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多次营救获得成功。
这就是邓中夏的“等待”。
1933年5月15日晚,邓中夏因叛徒出卖在法租界被捕。蒋介石闻讯大喜,派人以现洋1万元买通租界当局,并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要求法租界的法院将邓中夏“引渡”南京。
邓中夏被关进南京宪兵司令部。国民党要员就利用他在中共党内所受的不公说事,妄图挑拨他与党的关系,劝说道:“你是共产党的前辈,现在却受莫斯科回来的那些小辈欺压,连我们都为你感到不平!”邓中夏义正辞严地驳斥道:“我不否认,我是遭到了错误打击。但我还是要反问你,一个害杨梅大疮到了第三期已经无可救药的人,是否有权去讥笑偶感伤风咳嗽的人?我们共产党人从不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有很高的自信力,我们敢于揭发一切缺点与错误,也能够克服它。而你们呢?背叛革命,屠杀人民,你们还有脸来指责别人的缺点错误,真是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监狱里的党支部见邓中夏接连几天都被国民党当成“贵宾”请去,便通过一位难友问邓中夏:“同志们都很关心你,不知你对未来作何打算?”邓中夏激动地回答道:“同志们问得好,应该问。一个革命者到这个时候,同志们是应该关心他的政治态度的。请你告诉大家,我邓中夏追求真理,坚持理想,就是骨头烧成灰,也还是共产党员。”
这就是邓中夏的“意志”。
邓中夏的一生都在见证他临终时写下的誓言:一个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