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论析

2019-05-04 13:56戴静蓉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品读

摘   要:要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巧妙运用点读、品读、联读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获得感悟和启迪,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关键词:学会阅读;点读;品读;联读

作者简介:戴静蓉,江苏省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育硕士,盐都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  盐城  224000)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7-0013-02

传统教学提倡用“方法+内容+作用”来赏析句子,这样可以让学生拿到高分。当分本位成为教学目的,课堂阅读教学被固化为一种格式或一个公式时,笔者不禁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将会带领学生走向何方,又能行多远?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先生认为“阅读是一种宗教”,“读书人读着读着,就有了前方,风景无边的前方”。[1]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更离不开阅读指导。特级教师李仁甫认为教导学生学会阅读才是授道之本。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拥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悟和思考呢?近日,笔者有幸拜读了李老师围绕“学会阅读”主题、以《呼蘭河传》为例开设公开课的课堂实录,[2]看到课堂上大面积、长时段“生成”(有差异地产生或发生)时,对如何教学生“学会阅读”进行思考。

一、点读——巡步探幽

点读是阅读的第一环节,可细化为引读、寻读、思读三个步骤,是以学生的阅读感知为起点,探寻阅读过程中的疑点,打通文本关节脉络的要点,为进一步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那么,李老师是如何运用点读法“有差异地产生或发生”呢?

课堂上学生自由朗读后,李老师用PPT打出“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提出“在阅读中找出发现问题和感到惊叹的句子”的具体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带着目的阅读,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如对学生提出的“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五段提到祖母”等问题,李老师适当点评,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继续阅读探寻答案,激励其思考交流阅读中的疑惑点、感叹点,当学生无法解答提出的问题时,李老师才开始介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3]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李老师提供了巧妙的方法:在学生自由朗读后,提出具体的要求,让他们再阅读,找出自己的阅读点——有疑惑或感叹的地方;依托学生原有的认知、情感、技能等,通过引读、寻读、思读,将学生的思维导入阅读的渠道,在阅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思考问题的出处、产生的原因。这一切都建立在李老师一贯倡导的阅读主张——裸读(即不借助任何外界信息,直接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方式)的基础上。教者以生为本,以生知、生情、生能为起点,设定点读,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和情感体验,为摸清学情、促进课堂教学进一步展开提供了保证,为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埋下伏笔,为课堂“生成景观”的显现奠定基础。

点读,从点入手,巡步探幽,在阅读中找到关注点,在交流、展示、寻惑、解惑中,打开表层阅读进入深层阅读的通道,为大面积、长时段生成蓄势。点读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途径。李老师从学生最初的阅读感知入手,教给学生拓展阅读思维、学会阅读的关键一步——点读,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对文本段落、结构、内容、主题等有初步的认识。这里的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的循环。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深入探寻,在阅读中渐入课堂佳境。

二、品读——析词剖句

品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展示阅读审美品位的高低是李老师强调学会阅读的第二个环节,也是“生成景观”精彩呈现的节点,看看他是如何达成的。

在学生点读的基础上,李老师围绕主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反复追问,使学生很快明了文章的重点。在带领学生品读文本写景部分时,有学生把相似的句式认作是排比,李老师及时纠正,引导学生用“愿意……就……”的句式来表达“我”的自由,强调阅读重音。学生进行模仿句式练习时,开始时思考角度较窄,只在个别句子中寻找相应内容,后来在李老师的鼓励下到整篇文章中寻找相关内容,甚至还有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大胆模仿。在精彩纷呈的模仿过程中,学生们就像被安了翅膀的天使,尽情飞翔,体味“我”的快乐和无拘无束,品味祖父对“我”的宽容和慈爱。

可以说,学生在起初的阅读中对文本形象的感知是碎片化、肤浅式的。“艺术的本性就是将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供人认识的形象,文学的本性就是将情感形象地展现出来,以供我们理解”。那么,如何将学生这些碎片、肤浅的认知进行整合、提升,形成具体清晰的情感形象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个环节,李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在教学生学会阅读时没有生硬地把格式或公式交给学生去死搬硬套,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品读文章时采用不断追问、咬文嚼字、变换句式、模拟角色、对比阅读等多种方法,挖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促使其逐步深入阅读,帮助学生调动主观的感知,巧妙地将文本内容转化成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品读中慢慢地感受、发现,形成文本中“我”和“爷爷”的具体情感形象。这样的阅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情感,还提升了他们感受鉴赏文章的形象美、情感美、内蕴美的能力,将感性美上升到理性美再到感悟美。可以说,这个节点,“师生以活跃的思维状态进入教学现场,并且被一种场效应充分地诱发出来,最大限度地转化成思维能量”、“产生无限精彩”。[4]

三、联读——联系贯通

联读是学会阅读的升华部分,也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内学习,选择关联材料,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和态度。在这个环节,李老师讲述了作家萧红的身世后,出示了《呼兰河传》的几个精选语段:“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小主人逃荒去了”,让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体会萧红对祖父、对故乡的深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怀念,感知当时社会的愚昧、残酷和黑暗。最后,让学生在沉思中回归童年的美好,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写出美好的东西。

联读这个环节虽然用时较短,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李老师在教学中联系作者生平经历,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作品相关内容,并延伸到联系他人的评价,联系同时代的人或文章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思路,加深对作品、作者、时代的了解,增加阅读体验和思维深度,在阅读中学以致用,不断提升自己。

李老师这堂课紧紧以“学会阅读”为抓手,以学生和文本为着力点,通过三种阅读方法的巧妙介入与运用,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教学重点突出,课堂灵动而有活力。正如李旭山老师所说:“只有出色的阅读者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去阅读”。[5]作为“生成课堂”的践行者,李仁甫老师之所以能够成功,源于他对文本的精细阅读,源于他对教学的精致追求,源于他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能够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真正的阅读中浸濡心灵,滋长智慧。

参考文献:

[1] 曹文轩.阅读是一种宗教[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

[2] 李仁甫.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李仁甫.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5] 李旭山.做永远的读者[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3).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品读
绘本阅读:学生言语智慧飞越的踏板
让阅读能力在阅读活动中生长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的文本情与意品读探析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以读代析,让诗歌教学富有诗味
语文教学要走进文本
浅谈宋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环节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