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诗词名家曾习经

2019-05-02 14:05魏璐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19年4期
关键词:岭南诗词诗人

魏璐

“春日迟迟夕,春愁尔许长。微歌意不适,薄醉未成狂。”短短几句诗,诗人孤独、惆怅的情感便跃然纸上。这是清末岭南诗人曾习经之作。

曾习经,字刚甫,号刚庵、蛰公,别号蛰庵居士,清末诗词名家、学者、政治家。广东揭阳棉湖镇(今属揭西县)人,代表作有《蛰庵诗存》《蛰庵词》(原名《秋翠斋词》)等。清朝朝中为官的潮汕人并不多,曾习经是其中之一且官位极高。他工于音律,是一位颇受瞩目的诗人,在当时与梁鼎芬、罗瘿公、黄晦闻并列为“岭南近代四家”。

曾习经生于同治六年(1867年),他自幼天资聪颖,求学刻苦努力,幼年跟随长兄曾述经读书,光绪十四年(1888年)到广雅书院读书,次年中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凭借刻苦的求学精神和优异的学习成绩,曾习经顺利走完科举之路,初入官场就任户部主事,开始了他风雨飘摇的长达二十年的政治生涯。曾习经所处的时代,列强入侵,清政府丧权辱国,政治一片黑暗。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耻辱,经历了一个朝廷官员面对政局无力回天的痛苦。无奈之下,曾習经晚年退出政坛,过起隐居生活。

曾习经在诗词创作方面极具天赋,无论怀念师友、感怀国运、评议朝政,都寄情诗词,以诗词宣泄内心感受。

早在求学时,曾习经便与梁启超相识并结为挚友,平生往来不绝。他们共同追求爱国理想,实现政治抱负,虽因变法未能同行,但感情依旧。有史料记载,他们因1894年的甲午战争而“忧伤憔悴”,辗转不能入睡,便来到了碧云寺的石桥上坐着。说到沉痛处,两人不禁“相抱恸哭”。后来,梁启超因事南归,曾习经为梁启超赋诗《别任父》:

楼头缺月夜向晓,骑马与君相送行。

前路残春亦可惜,柳条藤蔓有啼莺。

短短几行诗,足见感情之深。

慈禧太后弄权时代,外侮内忧,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对于有抱负的曾习经来讲内心是悲凉和痛苦的。正因为如此,他前期的创作多是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比如,《马关条约》签订之后,维新变法之时,当“帝党”(当时朝廷中支持光绪皇帝的人)领袖翁同龢因支持变法被免职遣归,他作送别诗《送翁常熟师傅归里》:

天问殊难答,臣心久郁陶。遥怜贾生策,不分屈平骚。

江海沉冥易,湖山歌舞劳。向来忧国意,余愿老蓬蒿。

诗中满是无奈、愤懑与惋惜之情。

戊戌政变后,曾习经应邀为王鹏运《春明感旧图》题词,所赋《尉迟杯·题半塘老人〈春明感旧图〉》,被誉为佳作。欣赏其中几句:

长安路,渐岁晚,哀乐伤如许。

深深径草人稀,愁送流光轻羽。

凝尘画壁,谁记省,清时共欢聚?

黯情怀,泪墨空淹,小窗还展缃素。

这首词用词遣句讲究,感情跌宕婉转,将感时愤世、孤独无奈的感情含蓄地表达出来。此时的曾习经面对清末的风云变幻、封建制度的腐败、慈禧专政的黑暗,内心充满悲凉和惆怅。虽处乱世,他仍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实现政治理想。但是他耿介的品性注定要与封建专制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他报国无门,只能把对国事的忧思寄托在诗词中。

后期,曾习经退出政坛,与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友共同退隐田园。心情逐渐趋于平静,便写下不少田园诗,收录到《蛰庵诗存》就有四五十首之多。这些田园诗既继承了陶、柳的创作传统,又呈现了新的意境,朴实而极具生机活力。如《田园杂诗》十四首,欣赏其中两首:

蛙声阁阁水平畦,粳稻初秧绿渐齐。

雨后斜阳红较好,小船摇曳过河西。

夜起微茫月坠霄,青芦风动叶萧萧。

平生久惯江湖味,却又关心早晚潮。

面对安静美好的田园风光,曾习经虽然感到舒适惬意,但还是难以忘记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尽管久隐江湖,他依然忍不住关心时局,“关心早晚潮”。由此可见,诗人晚年的创作中同样隐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曾习经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四十载,用诗歌串起了中国历史极为特殊的四十年。此外,他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尤爱藏书,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颇有成就,有《曾习经字帖》《挂瓢图》《南塘一角图》等字画流传下来。

1926年10月,60岁的曾习经病逝于北京宣南潮州馆。这个生于衰落的晚清,目睹日落西山的清政府彻底走向灭亡的赤子,为官清廉,晚年生活穷困,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财帛,却用自己的高洁品格和过人才华,给世人留下了珍贵的佳作,为岭南历史增色。

猜你喜欢
岭南诗词诗人
忆岭南
雨岭南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诗词之页
诗人与花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