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燕燕,杜星斌,王 虹,程 梅
(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临床护理课程师资是保证护生学习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学校编制教师一般教育教学理论扎实,但临床经验不足;医院编制教师虽具备较娴熟的专科护理技能,但欠缺规范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关于二者在具体教学方法使用和教学效果方面存在如何差异,目前缺乏相关数据,本研究旨在对此进行探讨。
整群抽样某医学院校临床护理课程学习阶段本科生207人,按班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授课地点在学校,学校和医院编制各占约50%;B组:地点在医院,100%为临床编制教师。
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完成,主要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教学方法使用、课程满意度等。
2.护生职业核心胜任力调查问卷。采用吴瑛等[1]编制的“护士核心胜任力界定工具”集中调查。该量表包括6个维度、47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五点评分,量表的总Cronbach’α为0.9741,各维度Cronbach’α在0.8726-0.9367之间。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4.06±0.865)岁,女生188人(90.8%)。A组111人(53.6%);B组96人(46.4%)。两组在年龄、性别、生源地、户口类型以及学期初班级成绩排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显示,A、B组教学方法使用比例的高底排序一致,分别为:传统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合作/团队学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翻转课堂。仅有“翻转课堂”的使用比例A组显著高于B组外(12.6% vs 4.2%,χ2=4.625,P=0.032),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使用比例虽在B组的偏高(18% vs 26%),但无无统计学差异(P>0.05)。
χ2检验显示,A组实施“形成性+终结性评价”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83.3% vs 56.2%,χ2=18.86,P=0.000)。A、B两组学生报告教师在形成性评价后给予反馈的比例分别为52.7%和55.6%。
χ2检验显示,A、B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1)。
表1 学校与医院教学环境下护生对教学满意度的比较
t检验显示,A、B组的职业核心胜任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总分均值偏高(见表2)。
表2 学校与医院教学环境下护生职业
本研究显示,在涉猎的6种教学方法中,学校和医院教师均有涉及,且使用比重一致,以传统理论讲授为主,其次是案例教学、团队学习和小组讨论等。虽然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翻转课堂使用比例低,但院校教师能结合自身优势各有倾斜。如临床教师能充分利用临床案例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展情景教学,该方法对提升护生的临床思维、决策能力、发现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素养等具有积极意义[2];院校教师则能结合其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专业理论扎实以及课堂驾驭能力强等优势,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并借助任务驱动等教学环节提升护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形成性评价的根本属性是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信息和资料,激发其学习潜能,帮助其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3]。本研究结果显示,学校教师形成性评价的使用比例高于医院教师,说明其能较明确地把握形成性评价的主旨。
但在具体使用中,学生报到教师能做到评价后给予反馈的,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医院教师均只占到了50%左右。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中学生的反馈诊断教学过程或计划,发现问题,为教育活动提供反馈,改进教学方案[4]。学者Hershey SB[5]也指出,反馈、指导和鼓励是形成性评价三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由此提示完善形成性评价的使用环节方面尚需进一步强化。
本研究显示,护生对学校教师的教学满意度显著高于医院。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与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法的使用比例高,加了学习趣味性、互动性以及自主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形成性评价的使用增加了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和反馈评价等有关。支持相关研究关于“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案例教学、增加小组讨论、细化教学评价等教学改革有助于学生对教学环境和效果的整体满意度提升”的论断[6]。但本研究未发现学校和医院教学在护生的职业核心胜任力培养方面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提示两种环境下开展临床护理教学的可行性。但根据卫蓉等[7]关于合作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都是学生胜任力培养的新型教学方法的相关观点,提示研究对象所在院校在创新教学方法的使用强度方面仍有待加强。另外限于本研究仅从主观层面和学生自评角度进行了评价,其他层面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