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涛,钟雁玲,黄碧玲,陈彦潼,刘子健,邱秀华
(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
医学教育改革中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备受重视。汕头大学医学院(下文简称“汕医”)自2002年实施新教学模式改革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于2013年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统整课程设置,诠释并形成以“人文关爱Humanity、连理心Empathy、艺术服务Art、尊重他人Respect、团队精神Teamwork”为核心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被称之为“医者之心模式(HEART模式)”[1-2]。本文试图从汕医学生角度展开实证研究,探究该模式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医学生职业素养是为适应行业需求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包括专业素养、人文知识、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等方面[3-5]。
HEART模式围绕医学生职业素养核心,目前共设置35门课程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包括显性课程(16门)、隐性课程(9门)和服务性学习(10项)三种学习形式。其中15门必修课(含包括显性课程8门,隐性课程6门和服务性学习1门),20门选修课。
1.研究对象。以汕医2014-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知情自愿参加。
2.研究方法。2018年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3.问卷的信效度分析。问卷为自主设计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课程参与及评价情况、职业素养发展情况三大部分。其中第二、三部分题项选项设置由“不符合或无法判断”到“全部符合”符合程度递增依次记为0-6分。
问卷经预调查并完善。对正式问卷作信效度分析,显示“课程评价情况”部分的总维度和分维度的α信度系数均大于0.9,KMO值为0.93,方差解释率为68.76%;“职业素养发展情况”部分的总维度和分维度的α信度系数均大于0.8,KMO值为0.94,方差解释率为64.32%。因此,该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测量学要求。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hapiro-Wilk方法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发现问卷的各个维度评分均不服从正态分布。本研究中,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描述、非参数秩和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基本情况。通过问卷星共回收481份问卷,有效问卷427份,有效率88.77%,其中2014级66份、2015级91份、2016级93份、2017级78份,2018级99份。随机个别访谈共23名学生。
2.课程参与情况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鉴于选修课能反映学生参与课程的自主意愿,因此以HEART模式中必修课门数作为反映学生参与HEART模式各类学习形式是否积极的分界,即学生参与门数多于各类学习形式必修课门数时均为“积极参与”,否则为“消极参与”。结果显示,无论显性、隐性课程还是服务性学习课程,积极参与的学生其专业素养、人文知识、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得分均高于消极参与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检验,P<0.05);而在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方面,这两类学生群体则没有显著性差异(Mann-Whitney检验,P>0.05)。
3.课程评价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1)课程评价与医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分析。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参与度、课程形式、课程内容、教师表现、自我表现、课程收益等方面。问卷调查中分别对HEART模式中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服务学习三种学习形式各门课程做评价。采用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分析,得到总课程评价总分及各维度(三大学习形式)总分与职业素养及其各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显性课程评价与职业行为和专业素养的相关性较高;隐性课程评价与专业素养、人文知识、职业行为、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的相关性较高;服务性学习评价与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相关性较高。
三种学习形式的课程与职业素养总分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隐性课程、服务学习和显性课程。总课程评价与职业素养各维度的相关性均高于单一课程与相应职业素养各维度的相关性。具体如下(见附表)。在个别访谈中,多数学生认为HEART模式能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发展,尤其对于职业道德中的同理心和责任心、专业素养中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思维以及职业行为中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课程评价与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职业素养及各维度总分分别作为因变量,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服务性学习的评价得分分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的引入水准取α=0.05,剔除水准取0.10。结果显示,隐性课程评价是职业素养及各维度的独立影响因素,服务学习评价是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的独立影响因素,显性课程评价不是职业素养的独立影响因素。隐性课程评价对职业素养的标准化回归系数高于服务学习评价。
附表 课程评价与医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关系一览表(n=427)
注: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值均≤0.001;职业道德维度的分析排除2018级的调查数据
1.HEART模式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作用广泛存在。HEART模式能较为系统且多元化地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这得益于HEART模式通过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服务性学习三种形式确保医学生职业素养在本科阶段得到全过程、沉浸式培养,使学生对医生职业有更深刻的理解,更能明确人生目标并作合理规划。同时,学生在课程中习得医学伦理、法律、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提高自身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科研创新等能力,获得更多感同身受的职业精神体验。不仅如此,学生参加的课程数量越多以及参与度越高,其职业素养的提高越能得到强化。
2.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服务性学习形成HEART模式的有机整体。结果显示,总课程评价与职业素养各维度的相关性均高于单一课程与职业素养各维度的相关性,这提示HEART模式的三大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有机结合所起到的效应远远大于单一课程的效应。这是由于职业素养教育具有养成性、情景性和统整性[6]的特点,而HEART模式中三种学习形式优势互补且全程浸入式有序开展,能更有效地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
3.隐性课程是HEART模式的核心内容。调查显示,HEART模式中三种学习形式与医学生职业素养相关性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隐性课程、服务性学习、显性课程。其中,隐性课程是职业素养各维度的独立影响因素,服务性学习是职业素养中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见隐性课程对职业素养培养具有核心地位,原因是隐性课程是潜在的、作用持久的,其蕴含于学生从医学院到医院、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全过程,持续发挥作用。而服务性学习是HEART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项目和多元化的志愿者活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自我反思,促进了团队协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尊重他人、同理心、社会责任感等医德水平的提升[7]。
4.显性课程是HEART模式中薄弱一环。显性课程与职业素养的相关性在三大课程中最弱。在多因素分析中,显性课程不是职业素养及各维度的独立影响因素。这表明,显性课程对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是有限的。究其原因,显性课程多采用传统大班授课且部分课程内容单一、学时少,缺少师生互动,这些均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可见,改进显性课程是优化HEART模式和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重点。
综上,HEART模式在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取得成效毋庸置疑,但仍应进一步优化。不仅应坚持以隐性课程为核心、把服务性学习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提高显性课程教学效果。如,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鼓励尝试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有利于学生引发共鸣、内化情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医者之心”课程。同时,学校应从管理层面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和附属医院联动的多元化长效机制,激发各方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