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岩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艺术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语境学核心概念“语境”来审视艺术作品的意义和艺术概念本身,丰富了现代化艺术形式,文章主要以此为基础对艺术语境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艺术语境;本体意义;理论表征;艺术表征
有了人类就有了设计。设计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有意识、有灵感、积极而机智,人类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设计和创造的历史。在中国,艺术设计的概念从狭义上几乎等同于工艺美术,从广义上则是指一切有意识的造物设计。中国传统造物设计是一种集人文性、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体在后现代语境中,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创造美和具有服务功能的工艺设计活动,从诉诸于人文艺术本体和功能主义转向了形式主义,通过绝对简化、解构的审美风格来呈现。
一、语境作为艺术理论的元概念
什么是艺术?这个看似显而易见的问题却在几千年来困扰着无数的美学家、艺术家。艺术的现象和流派纷繁复杂,我们本能地想到从表象背后找到一个“本质”(表征为对“艺术”的定义),那么有作为基础的本质或者恒定的本质支撑,我们就可以解决所有艺术理论的问题了。那么问题来了,各种艺术现象背后真的有本质吗?这种本质是静止永恒的吗?如果是静止永恒的,为什么古希腊对艺术的定义在20世纪新的艺术思潮之中毫无作用呢?传统艺术理论家当然不会认可。他们也许会说,如果你质疑艺术表象背后是否有本质,那岂不是将人类拥有的洞察“色”背后的“空”的思维能力和价值意义彻底颠覆了(比如柏拉图艺术理念),那我们沉浸在艺术的种种现象之中就可以了。甚至当艺术的本质不存在的时候,艺术还存在吗?艺术家和普通大众有何区别?经典的《蒙娜丽莎》岂不是和现在的涂鸦艺术等同了?艺术本质主义的问题在于默认艺术现象和艺术本质是一个固定的、从深层指向表层的清晰结构。艺术总是在杂草丛生之处生长起来的,但是理论家偏偏想把它提纯,试图在所有艺术环境的因素之中挑出最核心的那个,大声宣布:这就是艺术。这种做法很像用西医的眼光来看待中药。正如生物物理学家张长琳所认为的,按照中医理论,中药的各种药材都具有自己的频率和治疗效果,不同的药材搭配成不同的组合,从而治疗不同的病。但是,西医总想在所有成分之中找出起作用的那种,并且是唯一和独立的一种。殊不知它之所以起作用不仅仅是此成分的原因,还在于它周围的元素与它自身之间的协作关系。
二、艺术语境的理论表征
(一)“学科跨界”抑或“边界扩容”
严格说来,艺术实践,包括对艺术实践的理论反思与史学编年,从来就不是一项单纯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学知识的内部之事,而是社会语境与艺术文本之间合力发酵的结果,是一项“跨界”工程。然而,自康德以来,知识演进的逻辑就被框定在学科内部,学科内部的纯化就成为知识演进的金科玉律。为此,学科范式、学科主体成为评判学科身份成立与否的标识。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发生极速变化。20世纪中后叶,“艺术与摄影的整合是战后艺术发展的最大进步,这种进步引发了对艺术媒介观念的讨论,比如说对特定技术支持的物质环境下影像媒介的规律问题,这些规律已超出由影像所形成的具有投影和心理记忆的艺术表达形式”,“很快,飞速转动的电影放映机、轻薄透明的电影胶片,以及电影的种种废弃部件,成为当代艺术的突出特征”。艺术的跨界不仅成为当代艺术实践的重要现象,也成为艺术实践和批评的重要话题。真正发生跨界变化的是社会艺术史的出现,艺术走出限定于图像、风格的传统路术,在“艺术—社会”之中寻求史学阐释的更大空间。对此,英国艺术史家乔纳森·哈里斯认为,它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知识潮流,这些知识潮流开始与直接的政治辩论和行动主义的若干形式进行了富于变化的结盟”。以克拉克为例,促成他学术转变的是在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失败后,如何在文化领域内承续并最终完成激进主义运动这一命题。为此,他以艺术为个案,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19世纪中叶的法国革命,试图呈现与阐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变化,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的巨大内在张力—它入侵并重构了整个自由时间、个人生活、休闲以及个人表达的所有领域……它表明商品生产的一个新领域—市场化、生产化—这个领域的所有社会实践都很自然地涉及日常生活”。“艺术史的知识价值和目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对社会价值的思考和知识用途的关注,以及它们与更为宽广的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关系”。主导传统艺术史学的知识范式“风格”“图像”,逐渐式微,慢慢演化为故纸堆里的“丑小鸭”。
(二)产业语境
目前,学界对产业的概念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有关产业的不同定义之间尚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通过对现有诸多定义归纳发现,学界对产业存在着几个共同性的认知。首先,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例如产业就曾经一度被当作工业的代名词而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次,产业的形成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在此之前,大规模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还尚未展开。最后,产业的内涵一直被不断扩展和充实,以至于“在当代社会中,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单位和组织都可以纳入产业的范畴,产业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动”。因而,文化、教育、艺术、娱乐、影视等,都可以与产业并称而构成“某某产业”的惯用词组。众多有关产业用语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说明市场经济发展在社会大生产的结构组成与部门分类上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工业时代不同行业朝着系统化、规模化、体制化等方向動态发展的鲜明事实,而“产业化”则是对这一过程的简要描述。
(三)后年代语境
艺术设计审美范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20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呈现出一种繁杂的局面。仅就西方而言,工业革命后相继产生了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主的艺术流派,在国际上影响广泛。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六十年代后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文化思潮,涉及文艺、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其产生的背景是晚期资本主义和后工业社会的发展,目的是要建立一种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设计原则。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以逆向思维批判和否定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功能追求,主张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来刺激消费。后现代主义审美范式的转向,其实是一种受制于商品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以及娱乐消遣型消费认同的大众文化审美观念。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大众文化强调以物质消费实现狂欢体验的直接性作为审美目的。市场需要前卫与新潮,艺术设计需要创新,于是逐渐发展成一种被市场主导的大众文化审美观念,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和世俗性界限逐渐模糊,这正是费耶阿本德所说的“跨越边界,填平鸿沟”的后现代主义奇观。当然,伴随艺术设计的泛形式化发展,充斥于大众审美视域中的艺术设计,难免带有享乐主义、媚俗与畸趣的色彩。
三、结语
就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国当代艺术在国际领域中的地位。针对其在转折时期中国现代艺术的分析,我们本国的艺术家需要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民族特点,并且能够在传统艺术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涂慷.当代艺术的特点对教学艺术的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0(01):85-88.
[2]解思伟.首饰互动性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表达[J].美与时代(上),2019(01):109-111.
[3]宋铮.当代艺术伦理的“建设”[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8(04):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