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哲学之改造看中国哲学现代化之方法

2019-04-30 11:11李衣芗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改造现代化

李衣芗

【摘 要】百年来中国的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而其方向就是向西方学习,实现现代化,与世界接轨,哲学亦是如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孟子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不同阐释的梳理,从中来看出中国哲学之现代化之方法。

【关键词】现代化;改造;孟子哲学

以中国哲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曾造就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其深深的为中国人所自豪,然而由于近代中国的屈辱,情形彻底改变了,传统思想不再是引以为荣的骄傲,而是一切落后的根源。从那时起,改造传统文化便是中国能够重新崛起之根本方法,而改造之方法百余年来,主要的全盘西化,不管表面上是如何的不同,可实际上皆是如此。随着坚船厉炮及各种各样的西方理念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哲学陷于解体。知识份子皆否定传统,认为其是中国落后的根源,要使中国进步则必须破除中国传统,彻底改变中国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中(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是其主要部分)不可能产生出近代社会的新理念和新制度。要救国就必须向西方学习,自由,民主,平等,“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传统被彻底的抛弃,代之而起的是从西方引进的新思想、新道德。轰轰烈烈的运动,革命此起彼伏。一百多年来,中国像个西方社会各种思想的试验场,各种社会理论纷纷登场,欲在中国大地上扭转乾坤,让中国与世界接轨,得到新生。然而百余年后的今天,西方的理念依然是西方的,中国虽已重新崛起,但百年来人们所引进的理念却并未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自由平等的理念并深入人们的内心,西方的一套价值观念仍然远远未能成为整个社会及普通大众的运行和生活准则,并在可预见的将来也还是如此。然而新的未来,旧的却已去。传统的伦理道德已被严重的破坏,已失去了维持社会的能力,新的价值准则又未能建立,使当今的中国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由此可见百年来的哲学现代化不但未成功而且还引起了一系列问题,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哲学的改造获得成功呢,或许从历史中可以寻找到最好的答案,因为历史总是在不停的重复着相同的事,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借鉴,我们现就以孟子思想的演变来看看其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春秋时代,由于周王室的衰落,出现了礼崩乐坏,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孔子认为要实现天下太平,就必须恢复周代的礼仪制度,提出复周礼的主张。但当世的情况不是诸侯不知礼而是虽知而不守,因此孔子纳仁入礼,以礼行仁。把仁作为行礼的基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i把外在规范性的礼建立在内在道德基础的仁上面,用内在的道德去使人们遵守周礼。孔子之后,孟子作为私淑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并使儒学有了大的发展。孟子对孔子的仁学既向外推同时又向内推,一方面向内纳仁入心,“仁,人心也” ii仁就是人心,使仁有了内在的根基,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心性道德修养学说;另一方面,向外推使仁成为一种治国方略,发展成仁政思想。孟子终身奔波,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为的是实现他的王道政治理想,实现“平治天下”的宏伟志愿。而王道政治的基礎就在于他的心性道德学说—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iii,由此“不忍人之心”即可行“不忍人之政”。可以说孟子之所以提出性善论,是为了论证其政治思想。王道政治是目的,心性道德是手段,是基础。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意识是人先天即具有的,“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 iv,人们无需外求,本身即具成德的基础,具有道德并不仅仅是圣人才有的,“人人皆可成尧舜” v。但人所具备的也仅仅是“仁义礼智之端”并不具有完整的德行,要成就道德还需要存心养性,向外扩充,“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vi。因此更重要的是只有修养道德,才能不至于沦为禽兽,才能成为君子,作为诸侯王才能行王道,使天下“定于一”。因此孟子反复论证性善及道德修养,并为了说明道德内在而为其找了形上学的根据。“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vii。也就是说人们穷尽了自己的良心本心,就会知晓到自己的本性,而知晓自己的本性就可知天了。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本性,以此来事奉上天。由此可见人们所本具的“仁义理智”之性乃是来源于上天。把自己本具的“仁义理智”之性培养扩充,道德修养好了,便可成君子成圣王,便可无敌于天下了。

孟子的王道政治理想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再通过一系列的道德修养,去实现王道政治,从而使整个学说融为一体。人性论和道德修养是孟子学说的基础和核心,同时也是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哲学的所关注的中心话题。由于战国情势所限,孟子的王道政治的理想并未实现,儒家成为“百家争鸣”之一派。

自孟子殁后,荀子继之而起提出性恶论,明确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道德不是先天即具有,道德乃是后天而来,“其善者伪也” viii,人们的道德乃是后天的教化而来,道德的培养是靠后天的和外在的教化及学习而来,而不是反省内求,使孟子的思想受到直接的冲击,并就此沉寂下去,而在很长的时期内未能再产生影响。荀子之后,秦始皇统一诸侯,崇尚法家思想,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受到大的打击,直到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重新崛起,但对孟子的关注却见较少。虽然从汉到唐对《孟子》作注的有十家之多,但未能产生多大社会影响。直至唐朝韩愈为排斥佛老,从孟子思想中提炼出“道统说”首次将孟子地位提高到孔子之后,但在当时亦未为社会所承认,影响有限。真正将孟子心性思想挖掘出来并有所发挥的是宋儒。宋儒的中心话题是天道和心性,其目的在排斥佛老,并使传统的儒家哲学得到更新。佛老的思想中心内容是心、性,而传统儒家中只有孟子具有比较丰富的心、性思想,这样孟子思想便为宋明思想家们所重视,而逐渐获得重要地位。

传统儒家哲学虽是求社会之治的政治学说,但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它关心的热点是人如何能够合于伦理,成就道德的问题,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哲学的特点,在后世即被称为—心性之学,这也是现代新儒家不遗余力,构建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根基。从唐宋开始孟子学说地位逐渐上升,其理论被广泛关注,主要是为了排斥佛道二教,孟子学说中的心性思想恰巧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为思想家们提供理论来源。然而时代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代就会对思想提出不同的要求,直至中国近代,社会境域变了,哲学当然也要变化。

进入近代,康有为自1901年撰成《孟子微》,成为近代研究孟子第一人。近代中国学术的特点是严重的西方化,即用西方的学术思想来比附中国传统思想,而不充分重视中国思想的特质。在此书中,康有为直接援引西方民主政治思想解说孟子,从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而不是道德的角度来解释孟子。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其著的《孟子要略》一书中指出孟子对儒学贡献有三:发明性善义,养气,知言。并把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放入其中,认为性善论包含有自由平等义:人人有此向上之善性,这是人类最高平等义;人人都能达到此目的,是人类最高自由义。西方的平等自由是政治意义上的,而性善论是道德意义上的,显然是有区别的。冯友兰是近代中国哲学的大家,在其所著的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中,有一章专门讨论孟子分别讨论孟子的政治,哲学,经济思想。由于他用西方的逻辑实证主义作背景,因此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观点。也由于此,他认为孟子的有些思想具有神秘主义成分。四十年代末,由于国内政治的变化,一批学者移居台湾,以飘零的心境牢牢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不放,创立了新儒家,为中国哲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徐复观在所著的《中国人性史论·先秦篇》中将孟子的性善论看成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明确提出性善是以心善为基础,所谓性善即心善的观点。牟宗三的理论,研究性强,并且系统庞大,他研究儒学是完全站在心学的立场上,因此他认为孟子得孔子真传,而荀子及朱熹都是旁出。其研究孟子是借助于康德,主张道德自律,道德必须是纯粹的。大陆在建国后由于政治的原因,在此期间基本上没有成绩可言。文革结束,人们认真反省过去的经验教训,纷纷寻找新的研究方法。如翟廷晋的《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刘鄂培的《孟子大传》,这些作品有不少都是作者穷其一生研究的结晶,因此有不少新意与价值。

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们,不停的重新解释先秦儒家的经典著作,是因为有心拨乱反正,通过解释“经典”而解释世界,更有心于改变世界。在中国的经典解释传统中,经典文本的解释绝对不是一种概念的游戏,而是现实世界中行动方案的规划,再回顾性的解释经典的同时,阐释了现在,展示了未来。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研究孟子正在于此。近百年来的孟子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更多的是一种尝试和探索,但在一个根本的问题上——摆脱西学化倾向,学术界已逐步达成了共识。相信有了这样一个共识,未来的孟子研究必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从以上孟子研究之演变我从中对中国哲学之现代化得到如下启发:

1、时代改变,哲学谈论之主题、内容必须随之而改变,传统社会之内容是伦理、道德,因此哲学之主要内容就是要人如何去符合这些规范。而现在,当今时代之主题是民主、自由、权利、义务,因此哲学必须以此为对象,不然就会与时代脱节,而没有多少意义。

2、要从外部引进好的思想,加以吸收、改造,必须在与其他思想的相互交流、甚至斗争中慢慢变化、发展。同时要使自己能够与外部交流,其方法就是改变主题与内容。中国哲学的一个问题就是过于整体、直观,而缺少逻辑、分析推理。虽然说直观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特质,但在现在看来未必就是一个好的特质。中国哲学必须将自己的概念具体、清晰化;过程、结论逻辑、可推理化。缺乏分析是中国哲学的毛病,必须重分析,而不能没有任何分析、推理,就突然冒出结论来。

3、注重自身特质问题。现在大家都认为全盘西化不对,在哲学的改造中必须重视哲学自身的特质。但是这种重视亦是有度的,过了就会僵化,而停滞不前。再者,所谓的特质也是不断变化、不断形成的,没有永远的特质。没有什么是不能够变的,重要的是看其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特质本身不存在好坏,只在于是否适合于人。所谓的方法、主題、理念都可以变,不必过于执着。

4、中国哲学之现代化其方法莫过于将现代理念引入中国传统哲学中、及改造传统哲学概念所本具的内涵,而赋以新的内容。但如何引进是很重要的,以前的哲学大家要么是完全按照西方的哲学理念、方法来分析传统哲学完全忽视传统哲学,甚至采取一种贬低的态度(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即是以此态度);要么是牵强附会,硬将西方当代理念塞入中国传统哲学中,说中国传统哲学中即具有此种思想。真正的方法应是将西方的理念与中国的传统哲学相容和,说明二者并非对立的,而是可以相处的。增加新的内容,同时改变传统哲学概念所具的含义,使其有符合时代的新内涵。如传统儒家的“孝”的思想过于注重子女对父母的一面,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一面,其结果使子女只有以父母之命为是,才能算孝,违背了就是不孝。在现时代,“孝”仍是不可或缺的,仍值得提倡,然而传统的“孝”的思想必须改变,而加以新的时代内容,如子女的独立、权利,父母的责任,不存在绝对的服从,这些新的内容如何能融入原先的传统概念中,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要解决他须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

总之,中国哲学之现代化,是长时期之努力,不是一时一人就可以完成的,而且在现代这种社会也不是非要完成不可的,没有哲学的现代化,我们照样可以有文化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在中国古代三个最强大的王朝——汉、唐、清,均没什么伟大的哲学成就,相反在最混乱、弱小时反倒出现哲学的繁荣——先秦的“百家争鸣”、魏晋的“玄学”、宋朝的“新理学”的产生。而且哲学的成果对国家的影响并不都对是积极的。宋明理学虽然是中国哲学的新形势,但是他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消极的影响,不务实事,空谈心性,对人性的压迫,文化的僵硬等等,他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说如果产生了仅仅对自身有发展,而对社会有消极影响的哲学新形式,那我宁愿没有。

注释:

i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

ii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

iii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

iv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

v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

vi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

vii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

viii 闻钟,黄建军,《荀子译注》,商务印书馆,2015.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重庆出版社,2009.

[2]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

[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

[4]闻钟,黄建军,《荀子译注》,商务印书馆,2015.

[5]闻钟,黄建军,《荀子译注》,商务印书馆,2015.

[6]康有为,《孟子微》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7.

[7]钱穆,《孟子要略》,大华书局,1934.

[8]段元秀,《王道政治与正义城邦——孟子与柏拉图伦理政治观比较》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9]杨泽波,《二十世纪孟子研究中“西学化倾向”的发展和趋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

[10]张凤贤,《孟子性善论思想及其德育价值》,《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1]张凤贤,《孟子性善论思想及其德育价值》,《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2]董根明,《晚清社会思潮与陈独秀启蒙思想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

[13]袁刚,《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开明专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

猜你喜欢
改造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杭州“城中村”改造的调查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