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 要】英美双方在二战后建立起的特殊关系是基于双方的国家利益的战略选择,其看似坚固的盟友关系也潜藏着分离的暗流。1962年的闪电导弹危机事件是双方核特殊关系的重要转折点,这一事件的成功解决使得英国拥有更为可靠的核力量,也使得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迈出重要一步,是美国外交解决的成功案例。
【关键词】美英;核关系;导弹危机
美英特殊关系至今仍是英国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美国对英外交政策的基石。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战略的共同利益使得双方在重要战略上不得不考虑对方的战略需求。
一、美英特殊核关系的缘起
战后,美国的军事实力得到长足发展,随着核武器数量的增加和技术上的成熟,美国的核战略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此时的英国也开始重视自身核力量的发展,英国独立的核威慑的战略理论产生于50年代初期,十几年来一直是历届政府国防政策的核心。1952年“全球战略文件”中对依靠核威慑力量的强调,意味着英国独立的核威慑战略正式形成。
事实上,美英双方的核战略之间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早在二战期间,双方就核合作问题签订了《魁北克协定》和《海德公园备忘录》,但在《魁北克协定》中美国对原子弹制造关键领域如自持链式反应实验的保留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双方核冲突留下隐患。如果说这一举动使得美国逐渐实现对英国核发展的约束,那么1962年末“闪电“计划的取消则真正引起两国之间就核合作方面的紧张关系,而美国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外交解决也成功实现了美国将英国纳入多边核力量体系的意图。
在“闪电”导弹之前,50年代中期,英国开始研制代号为“蓝光”的中程地基导弹,但60年代末,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以及投入研制的费用增加,该导弹所引发的军方的指责也愈加强烈,于是1960年2月英国国防务委员会取消了“蓝光”的研制计划。而后在麦克米伦和艾森豪威尔的会谈中,美方同意向英国提供正在研制和准备生产的“闪电”空对地导弹,双方随即签署正式协议,即美国负责研制的全部费用,英国则将作为购买方购入“闪电”导弹。这一协定的签订无疑给给两国的亲密关系再度“锦上添花”。对于英国来说,“闪电”导弹的成功研制将会真正将英国带到独立的核威慑道路上来,并且大大增强英国的空对地作战能力和延长英国V型轰炸机的寿命。而对于美国来说,这次看似受益不大的军事外交协定的背后也有着一系列因素的考虑,诸如英国核实力的提升以及艾森豪威尔的积极推动,都间接促进了这次合作的可能性。
二、“闪电”计划的破产
该计划在1962年末发生转折,美国决定取消“闪电”导弹研制计划,集中全力研发“北极星”和“民兵”导弹。此举使得英国对美国的不信任感和隔阂加深,英国国内反美情绪高涨,12月5日,美国前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在西点军校演讲时声称:“英国已经失去了一个帝国,却还没有找到它的作用。” ①英美自50年代末以来的“亲密关系”出现破裂危机,美国如何打破这一外交困局是英美特殊关系能否继续的关键。
针对这一事件,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措施进行回应,以求最大程度妥善解决。首先,在正式通知英国之前,美国国务院出台了备忘录《放弃“闪电”导弹对英国的影响》,在这份文件中,美国充分预估了这次的计划取消将给英国乃至英美关系带来的后果,其中包括对麦克米伦所执政的保守党政府、英国独立的核威慑构想以及英美之间的同盟关系的影响。随后,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玛拉(Robert Strange McNamara)先后于11月3日和11月4日,分别与英国驻美大使戴维·奥姆斯比·戈尔以及英国国防大臣彼得·桑尼克罗夫特进行对话,提出美国由于“闪电”计划所带来的费用及技术上的难度使得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这项计划的价值以及可行性,并表决了美国愿就此事件与英国做进一步的商议和寻求其他替代方案。
1962年12月18日至21日,在巴哈马群岛的拿骚举行了为期三天的最高首脑会晤,双方经过商谈,在对各自利益进行充足考量和衡量后,于12月21日发表联合声明即《拿骚协议》,协议要点是:美国向英国提供一定数量的“北极星”导弹作为对放弃研制“闪电”导弹的补偿;英国的这些核力量将成为北约多边核力量的一部分,除非英国“最高民族利益”受到威胁,否则这些武器将置于“北约”指挥之下。这一解决方案得到美英双方的好感——英国通过《拿骚协议》获得了相比于“闪电”导弹,在性能和威慑力上都更优化的“北极星”导弹,维持了麦克米伦政府关于对国内“核独立性”的承诺,可谓外交上的一大胜利;同样的對于美国而言,通过英国在对“北极星”导弹可以作为北约核防务的一部分的允诺,成功将英国纳入由美国控制和领导的“多边核力量”,延缓甚至阻止了英国独立核威慑的发展。
三、对于美国解决机制的评估
对于1962年的这场英美在核关系上的危机,可以看做英美两大国在国力和谋略上的博弈。对于肯尼迪在这次危机解决机制中所采取的让步,其背后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的思索。
首先,肯尼迪在这场危机中适时向英国妥协,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英法核合作的顾虑。1962年12月13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如果英国失去了在核威慑力量中的应有的地位的话,它可能被迫与法国接近,毫无疑问,法国将会在核技术领域从英国获得巨大的好处。与英国的核合作可以很大程度可以阻止核技术的扩散并且将西欧主要核力量控制在美国的指挥之下。
其次,“闪电”危机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将对英国国内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一旦麦克米伦下台,以休·盖茨尔为代表的工党将上台执政,工党政府所奉行的中立主义和对英美联盟的冷淡会大大妨碍美国在欧洲新局面的开展。因此在英国,以麦克米伦为首的保守党执政是肯尼迪所希望维持的局面,“北极星”导弹这一替代方案也由此得到了肯尼迪政府的重视。
最后,就美国国内而言,一些媒体和报纸的报道也在侧面对肯尼迪政府的决策的最后制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最初肯尼迪政府对英国的要求持冷淡态度时,出人意料的是美国国内的主流媒体无一不对这种外交方案持反感和对立情绪,12月15日,华盛顿邮报对此发表评论“如果我们不能够作出作为一个盟友应作的反应的话,英国将会调整他们的感情,同时,他们对于美国外交政策调整的担忧也将得以确认。”美国媒体的影响力是肯尼迪政府不得不顾虑的,这将直接牵涉到美国公众对肯尼迪政府执行力的判断和支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媒体使得美英之间的核谈判走向缓和。
总的来说,关于这次核事件英美两国都实现了在有限情况下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英国被顺利纳入美国“多边核力量”体系,英美特殊关系在经历了短暂“暴风雨”后又重归平静,这也为双方在此后的军事合作中的步调一致奠定基础。
注释:
①美国《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1962年12月6日。
【参考文献】
[1]钱乘旦,陈晓律,陈祖洲,潘兴明.日落抖阳:二十世纪英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4.
[2][英]哈罗德·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六从政末期[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89.
[3]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5.
[4]杜晓东.多边核力量与英美关系1961—1964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37-39.
[5]孙健.论二战时期的英美核合作与英美核关系发展[J].学理论,2009(13).
[6]于江欣.略论二次大战后英国的核威慑战略[J].军事历史研究,1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