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纯
文化繁荣兴盛,事关实现民族复兴,事关人民美好生活。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为此,省委鲜明提出要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为群众提供更丰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今年是江苏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建设开局之年,如何抓好艺术创作工作,从文化和旅游部门职能出发,应重点抓住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领航定向,引领艺术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谱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强调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統一,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宗旨和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做好新时代艺术创作工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用新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突出把握三条:第一,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贯穿艺术创作全过程。按照新时代文艺作品“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标准,引导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使艺术创作更接地气、作品更有生气、演出更有人气,更好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第二,坚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创作各方面。按照“四个讴歌”的时代要求,深入挖掘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江苏大地上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故事,打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精品。第三,坚持把提高质量体现到艺术创作各环节。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要求,加强规划引导,把好方向导向,组织打磨提升,努力推出更多具有思想深度、时代高度、生活热度的优秀作品。
第二个关键词:主线。聚焦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条主线,广泛开展主题创作和展演展示活动。
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今年最具标志性的一件大事。用艺术形式展现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展现中国人民的崭新风貌,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是今年艺术创作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
抓好主题艺术创作。重点组织好重大历史题材、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推出一批展现新中国辉煌成就、展示不同历史时期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精神的艺术精品,引导人们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奋进的力量。同时,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及早谋划和规划主题创作,打造一批主题艺术精品。
组织开展系列艺术活动。继续办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紫金文化艺术节,精心组织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优秀剧(节)目展演活动,推出优秀美术作品展、老中青油画作品展等主题美术展览。今年又恰逢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和江苏省文华奖评选,各地各文艺院团要精心组织优秀剧目参演参评,让江苏艺术舞台更加异彩纷呈、璀璨夺目,用艺术创作的丰硕成果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
第三个关键词:创新。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现在艺术创作已进入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重点是提高艺术原创力。
创新理念。江苏艺术界素有“笔墨当随时代”的优良传统,核心就是立足传统、勇于创新,与时代同步、用奋斗书写。在新时代,我们要构筑江苏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必须大力弘扬“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精神,推动艺术创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创作内容上,要更多聚焦现实题材,用艺术反映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和人民精神风貌。在创作表达上,要注重各类艺术的借鉴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面貌。
创新手段。当今时代,由于不同受众群体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的差异,需要我们不断创新艺术表达的方法手段,让艺术作品更为广泛传播。要认真研究了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需求,广泛运用和提炼人们喜欢的语言、风格、样式,推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2018年创排的《风雪夜归人》,是中国第一部昆曲现代戏,开拓了昆曲艺术传承发展新境界。这就启示我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地方戏曲,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审美需求。
创新基层工作。艺术创作的基础在基层,活力也来自基层。要把深化基层院团改革作为创新基层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抓,重点是引导基层院团强化精品意识,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看家本领,多排好戏、多演好戏,通过打造精品剧目带动院团可持续发展,以一台好戏救活一个剧种、激活一个院团。要组织实施《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办法》,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更好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第四个关键词:融合。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推动艺术创作领域实现文旅融合。
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丰富旅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升旅游质量的活力要素。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大背景下,如何推动艺术创作与旅游发展融合,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作出探索。
纵观当今国内外艺术发展、艺术创作与传播,其价值早已超出艺术本身。一部艺术精品的推出,一台有影响力的演出,有时会产生受众的集聚效应。上世纪80年代,一部《少林寺》电影,不仅火了中国武术,也火了少林寺所在地的旅游业。这说明,艺术与旅游的融合,不仅能开拓旅游发展空间,而且能赋予旅游文化内涵。各地要立足特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小剧场,创作推出一批实景版旅游演艺,为游客提供“白天观景、晚上看戏”全天候旅游体验,使江苏成为令人难忘的“诗与远方”。
推动艺术和旅游的融合,还应注重打造项目载体。比如,我们正在组织实施的大运河百米长卷美术精品创作项目,就是想通过艺术家手中的画笔,把大运河全域散落分布的文化瑰宝串成“珍珠项链”,打造“当代的清明上河图”,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审美的感动,而且使人们产生旅游的冲动,很想循着画中的精彩去现场体验。比如,我们打造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成为有史以来国内所有戏曲剧种集中交流演出、活态展现的首创之举。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支持昆山利用盛典成果筹建中国戏曲博物馆,建设昆曲小镇、“百戏之林”,打造以戏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努力实现戏曲传承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的互促共进。各地也要创造性利用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美术等艺术资源,打造艺术和旅游融合的平台载体,以此带动艺术高效能传播、旅游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