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病房,辽宁 沈阳 110041)
脑卒中是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或出血性损伤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缺失的一类疾病,又称脑卒中,脑组织突然发生不可逆损伤,其具有极高的致残、致死率[1-2]。研究显示脑卒中的致残率及致死率随年龄增涨而上升,临床主要以预防及脑卒中后康复治疗为主[3]。在对脑卒中患者积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优质的康复护理干预,可在脑卒中后尽早减轻并恢复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尽可能改善局部血运并恢复神经支配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患者依从性较好,有较为理想的医患信任基础,患者康复信心坚实稳固,临床复发率较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应用优质康复护理模式干预脑卒中患者颇有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病例来源我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60例,纳入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并通过临床诊断和脑CT确诊。排除①再发的脑卒中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不同意参加临床实验的患者;意识障碍患者;肌病的患者。纳入患者中,男性37例,女23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为(66.3±9.5)岁。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应理化检查并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按照病情的需要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护理。试验组通过优质护理模式,包括:①被动护理:指导家属按时翻身并按摩皮肤,避免褥疮、组织缺血,辅助患者被动活动关节,促进肌肉收缩及静脉血回流。②主动训练:指导患者卧位、坐位、站位等体位变换及肌群的收缩锻炼,逐渐恢复肌力。③心理护理:鼓励并辅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操作,以积极、耐心的态度坚定患者的康复信心,增强护患配合,完成每日制定的康复训练目标,并予精神及物质奖励。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康复前后神经功能损伤缺损评估分数,评估躯体能力及Barthle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再采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以(±s)表示,均属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康复治疗后:①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7.83±3.86)分,试验组(11.33±3.41)分;②对照组躯体功能评分(63.72±9.33)分,试验组(83.92±11.36)分;③对照组Barthle指数(42.64±7.66),试验组(55.59±8.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及工作压力的增加,局部脑血管、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血运障碍而发生坏死概率逐年增高,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及康复,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及致残程度[4]。临床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除了需要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还需配合安全、高效的康复护理干预才能有效刺激脑组织侧支循环的建立,适当的肢体按摩可有效促进血液流通及微循环改善,提高病灶周围脑组织供血、供氧能力,有效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障碍状态[5]。适当的积极心理安抚及鼓励可激发患者对康复的信心,增强护患配合,减轻康复阻力。
本文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康复科病房收治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60例,应用优质康复护理模式,结果显示试验组康复护理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肢体功能障碍、及自理能力恢复较对照组理想,有统计学差异,综上优质康复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后遗症病情,值得推广。
表1 两组患者试验结果(分,±s)
表1 两组患者试验结果(分,±s)
注:*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组别 组别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躯体功能评分 Barthle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0 24.61±5.26 11.33±3.41* 45.30±5.22 83.92±11.36* 37.46±7.72 55.59±8.45*对照组 30 24.57±5.31 17.83±3.86 45.34±5.30 63.72±9.33 37.31±7.81 42.6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