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川
人们总是习惯将杨柳放在一起讲。其实杨柳属于不同的树种。柳树一般长在河边,枝条低垂,叶子像小刀;杨树到处都可以生长,枝条是向上的,叶子较宽。传说隋炀帝下令在堤岸上多种垂柳,他姓杨,就赏赐垂柳和他同姓,名为“杨柳”。但此说无据可考,因为早在先秦的《诗经》中就有了“杨柳依依”的句子。
杨树和柳树果实中的种子都是带白毛的,成熟时随风飘舞,称为杨花或柳絮,形成了“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景色。也是因为这个共同特点,人们习惯把杨柳并称。
中国人有很深的杨柳情结。隋朝有人写过一首《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分别时要折柳相送。后来这种习俗演变成一种时尚,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之间,在他们笔下,留下了许多与“折柳送别”相关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那么,送别为什么要“折柳”呢?原来,一是“柳”与“留”谐音,表示对远行人的挽留;二是柳条随风飘飘,好像在伸手牵着远行人的衣角,依依不舍;还有人提出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即祝愿远行的人到了异地后,能像柳条一样随处可活,很快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
杨柳向人们展示了无穷的魅力,人们也对杨柳寄寓了丰富的情感,所以古往今来吟咏杨柳的诗词车载斗量。从唐代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到《红楼梦》里薛宝钗的“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真是精品连连,美不胜收。唐代诗人吴融有一首《杨花》则另有一番境界:“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前两句描绘了杨花的外在美:它不和谁比斗浓艳的色彩,也不在花园庭院里挤占争抢,只以本色在晴空下、旷野中,如雪片一样,随意飘飞。这样壮阔的美景,蕴含着自信、自在、自尊和自强;后两句用百花来作比较,它們只能任由东风吹残吹落,唯独杨花在风中更加欢腾,更加豪爽。这是人们对杨柳的赞扬,也是杨柳给人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