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丽
文言文博大精深,浓缩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对于不少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其词汇难读、句法难学、思想主旨难以揣摩,让不少学生都感到学习困难。学者王云峰曾经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设计好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应积极构筑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深入挖掘文言文字词资源,进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迁移字词释义,强化语感
1.联想,融入现代生活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词汇,然而,不少学生却只是死记硬背,并未尝试迁移字词释义,他们所积累的文言文语感自然也有所不足。在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字词学习时,我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学生进行字词迁移,尝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我鼓励学生积极联想,让学生在现代生活中运用学到的文言文字词,这样就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必修五《陈情表》一文写得情深意切,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我在教学中便鼓励学生尝试找出文章中展现人物生活状态和情感的词句,并思考这些字词的意思。如有学生找出了“茕茕孑立”一词,提出这个词语展现的是生活孤独,无依无靠的样子;还有学生找出了“乌鸟私情”,认为这个词语展现出了孩子对父母的孝顺之情;有學生找出了“结草”一词,认为这个词展现的是报答恩人的情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些词语,我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联想,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情境能使用这些词汇,并尝试用造句的方式运用这些词句。如有学生提出:“我们小区里有一个孤寡老人,原本应该是茕茕孑立之人。但是每到双休日就会有不少年轻人来看望他,他竟然过得并不孤单。原来老人在年轻时接济了不少贫困学生,这些学生怀着结草之情,经常来看望老人。他们虽然不是老人的孩子,但是却念及乌鸟私情,照顾老人。”这样学生就更好地掌握了这几个文言文词语。
我积极鼓励学生运用积累和掌握的文言文字词,久而久之,学生发现,在日常口语和写作中如果能适当地加入一些文言文的字词,或者使用一些成语、典故等,就会让文章增色不少,给人古意盎然的感觉。将文言文字词融入到现代白话文的语境中加以使用,这便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这些字词,起到了优化字词教学的效果。
2.对比,建构认知体系
不少文言字词都有自己独特的语义,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性。我在指导学生展开言文字词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展开对比活动,说说文言文字词和现代汉语语义之间的差别。这样能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语言在不断的发展中,进而逐步建构认知体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二《阿房宫赋》时,我鼓励学生积极挖掘其中的文言词汇,并尝试和现代白话文进行对比,说说这些汉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否发生语义变化。如有学生发现,《阿房宫赋》中的“钩心斗角”指的是建筑物的结构十分精巧,是褒义词,但是现代白话文中却成了用尽心机的意思,意思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还有学生发现:“‘经营这个词语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是说珠宝玉器等事物,但是现在却成了一个动词,是管理和组织一个企业的意思。”还有学生发现:“‘气候一词现在是指气象的情况,但是在课文中指的是情绪氛围的意思。”在学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我还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带有这些词语的文言文句子,并看看在特定的语境中这些词的意思是什么,尝试发现这些词汇在什么时候起出现了语义的变化,何时演变成了现在的意思。
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对比分析活动,能促使学生完善认知体系,更好地展开逻辑思考。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掌握文言字词,更能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二、顺逆互译字词,反复过程
1.顺译,以白话译文言
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组织学生进行翻译活动,然而单纯的翻译比较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积极采用顺逆互译字词的方法,让学生从正向、反向两个方面入手展开反复练习。首先采用顺译法,也就是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展开下一阶段的逆译活动。
在学习必修二《六国论》后,我组织学生开展演讲的活动,以“六国的灭亡是谁的过错”为主题进行演讲。这首先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全面了解作者分析问题的论点、论据分别是什么,此外,还要求学生有顺译的能力,要懂得将课文中的词句翻译成白话文。同时,这种翻译不是直接翻译,而是要经过自己的理解后尝试将观点诠释出来。学生积极投入到了翻译活动中,各自抒发了自己的观点。如有学生提出:“六国的弊病就在于贿赂秦国,六国采用了割地求和的方式讨好秦国。”这位学生由于理解了“弊在赂秦”该如何翻译,所以才能总结出这样的观点。
为了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组织学生展开顺译的过程中,也并非让学生一字不差地进行翻译,而是鼓励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意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翻译。这样既能展现出学生对于字词语法点的理解,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2.逆译,以文言译白话
在学生完成了顺译的活动后,我又组织学生展开了逆译的活动,也就是将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文言文功底,同时也促使学生尝试进行从已知到未知的知识迁移。在学生展开逆译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最后再到策略性知识的过渡,能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文言文的字词知识。
必修一《师说》一文讲述了作者对于求师学习的看法,我启发学生思考:“大家还曾看见过哪些以老师为主题的经典的作品呢?”有学生提到了魏巍的《我的老师》。我便给学生展示《我的老师》中的经典片段,如“这种职业,据我想……”开始,展现的是作者对于“老师”这个职业的认识,我鼓励学生深刻阅读这段文字,并尝试将其翻译成文言文。这要求学生回顾自己学到的各种文言文知识,并思考该如何翻译。如有学生提出:“‘也许更重要的,这个句子翻译成文言文应该是什么呢?是否可以用‘盖吗?还是用‘莫呢?”我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难点进行讨论,在探讨中,学生对于文言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到翻译比赛中,选择一段经典的现代白话文作品,并鼓励学生将其中的字词翻译成文言文,最后展开评选,看看谁的作品最受大家欢迎,最好地展现了原文的风采。这个活动激发了大家的参与兴趣,学生在尝试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其实无法灵活运用各种文言字词知识,这促使学生再反过来主动阅读文言文作品,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
三、归类整理字词,海量储备
1.推敲,触摸隐性规律
在高中阶段不少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文言文字词,但是却并未对其进行归纳和整理,所以其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针对这个问题,我积极鼓励学生展开归类整理活动,促使学生存储海量的文言文字词知识。我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推敲活动,尝试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各种文言基础知识,进而掌握文言字词的隐性规律。
我鼓励学生积极挖掘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文言语法点,先将自己不认识、不熟悉的字词找出来,并通过查阅字典等方式了解其在课文中的意思。如有学生找到了“召有司案图”“为一击缻”等词句。此后我又鼓励学生对找出来的所有词句进行归类,说说这些词句隐藏了哪些文言文特殊的现象。如有学生发现,文章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如“召有司案图”的“案”其实应该是“按”,意思是察看。还有学生发现“为一击缻”的“缻”是“缶”的通假字,是一种装酒的容器。正是因为通假字的存在,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除了通假字以外,学生还陆续整理出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文現象,并进行了小类的归纳。如有学生发现“左右欲刃相如”的“刃”和“乃使从者衣褐”的“衣”都是名词作动词的用法,便将其归纳在了一起。
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学生会学到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型。我也鼓励学生将这些句型和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型放在一起进行推敲比较,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其中的隐性规律,进而起到知识建构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应用,绽放生命活力
学者吕叔湘曾经提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和一种习惯,只用通过模仿和实践才能养成这种习惯。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养成语文使用的习惯,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积极展开应用,尝试在阅读文言文作品的基础上展开创作活动,让学生在日常写作中运用掌握的各种文言文知识。学生发现,这些特殊的文言文语法现象的出现让自己的作品增添了韵味,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必修三《鸿门宴》后我组织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尝试说说文言文作品字词和现代白话文作品字词最大的区别。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有学生提出:“文言文作品大多文字简练,给人干净利落的感觉。”我引发学生思考:“那么大家在写作时如何运用类似的方式,文章会给人什么感觉呢?”学生提出:“可以去掉文章中的废话和空话,用更简洁的词句来写作,这样或许会增色不少。”我又引发学生思考:“文字变得简练后,会不会失去文采呢?”有学生提出:“文言文作品中有不少成语和典故,这些都增加了文采。”“那么大家在写作时是否可以借鉴呢?”学生提出:“也可以适当引用典故和诗词,给作品润色一下。”在学生总结后,我又鼓励学生展开实践创作,尝试将自己总结出的经验于入写作之中。
在尝试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变得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写作时继承并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这样就促使学生发展了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增强了文化自信。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挖掘文言文字词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知识,更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文言知识,让学生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语言建构能力。这样便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不断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