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珺珠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之一,无论是诗中优美的语言,还是它所传递的真挚感情,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使得这首作品成为被无数人品味、赏析的名家经典。这首诗被选入中职语文教材,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以《再别康桥》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优化诗歌教学的效果。
一、诗歌教学的学情分析
《再别康桥》被选入人教版中职语文一年级教材,基本上是学生刚进校就接触到的课文。一般来说,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现代诗歌,但是,对于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还是比较浅显的。将《再别康桥》放在课本的开篇,要求教师应用现代诗歌教学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如何更深入地了解和分析诗歌的语言、情感、诗歌意象等。在掌握这一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应该通过这首优美、浪漫的中国现代诗歌让学生加强对诗歌魅力的领悟,使其能够领会诗歌语言的美感。
二、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诗歌教学既是一种语言课程教学,同时也是艺术鉴赏的一部分。通过诗歌学习,能够让学生去探索每首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特质,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想象。为了能够更好地增加学生学习诗歌的审美体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情绪和情感,使其能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
在《再别康桥》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设置配乐诗歌朗诵的情境,配上舒缓、优美的乐曲,教师首先进行朗读。通过融入情感的朗读,让学生能够更感性地感受诗歌中那些優美的意象,“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浮藻”等,引领学生进入诗人所创作的那个优美、浪漫的“康桥世界”。这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这对于之后诗歌内容的分析,尤其是对这首诗中意象的进一步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和基础。
三、引导学生剖析意境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剖析。《再别康桥》中诗人所创造的诗歌意境是非常独特而浪漫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几句诗用了“长篙”“青草”“一船星辉”“星光斑斓”等意象,构筑起来一个至臻柔美的康桥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眷恋和不舍之情。通过对这首诗的意境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实诗歌意象的分析并不是完全抽象的,它还结合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致、人物状态等来表达诗人内心真实的情感。
解读诗歌意境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整体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抓细节内容,同时要善于展开联想,“榆荫”“清泉”“浮藻”“彩虹”“梦”等诗歌意象构筑成一个场景或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需要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去在脑子里产生画面,然后通过诗歌意境去领悟和体会诗歌背后所展现的情感意蕴。
四、加强朗读练习
精巧、简洁是诗歌语言最直观的特色之一,而简洁的诗歌语言背后通常又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情感。把握诗歌的语言美也是现代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一般来说,现代诗的语言既简洁有力,又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有的诗歌语言应用又非常夸张,很多诗歌意象看起来并无直接联系,但是通过联想,就能知道诗的语言是极具艺术美感的。
《再别康桥》的语言就是诗歌语言艺术审美最好的呈现。如何能够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言美感?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在《再别康桥》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布置多次诗歌朗读的任务,甚至是要求学会背诵和默写诗歌。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步强化学生对这首诗歌中意象的认识,加深其诗歌学习的经验。
五、探究诗歌情感
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不是一板一眼地进行单纯的内容分析就可以达到的。尤其是这个阶段的诗歌教学更倾向于诗歌鉴赏,它是一种刺激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二次想象的一种思维再创造的活动。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联想、想象、比喻、暗语等手法的分析。
如《再别康桥》中的这几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要如何理解“别离的笙箫”、“沉默是康桥”这样看似行文不同的诗句,需要加入联想、想象等方式让学生去分析诗人在创作这首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情感是什么,让其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以及对离开这里表现出的那种刺痛般的不舍和难过。通过这样的感悟和领会的过程,是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涵的。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的练习,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完整地接近诗人所创设的诗歌意境。
此外,诗歌教学虽然是一类语言艺术鉴赏教学,它不是完全脱离实际任凭大家天马行空地想象的,它也有一定的规律。要有效提高诗歌教学的效果,教师还需要结合诗歌与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全方位把握诗歌教学的流程,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准确理解诗歌的内涵,并且能够与诗人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最终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有效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