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后如何对抗时代的洪流

2019-04-29 18:23尤瓦尔·赫拉利
党员文摘 2019年3期
关键词:重塑人类技能

尤瓦尔·赫拉利

今天出生的婴儿,到2050年才三十出头。

我们到底该教这个婴儿什么,才能帮助他在2050年或者22世纪的世界里存活,甚至大显身手?

他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了解周围的一切,走出生命的迷宫?

不是灌输信息,而是教他判断信息

目前有太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是灌输信息。这在过去说得通,因为过去信息量本来就不大。比如,如果你住在1800年的某个偏僻小镇上,就很难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毕竟,那时既没有收音机、电视机,也没有报纸或公共图书馆。

现代学校的出现,使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学到读写技能,了解地理、历史和生物的基本知识。

但在21世纪,我们被大量信息淹没。在这样的世界里,老师最不需要教的就是更多的信息。

学生手上已经有太多信息,他们需要的是理解信息,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这点点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不应该看重工作技能,而应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

除了太强调提供信息,大多数学校也过于强调让学生学习一套既有的技能。然而,我们并不知道 2050年的世界和就业市场会是什么模样,所以,我们也不会知道人类到时需要哪些特定的技能。

我们可能投入大量精力,教孩子如何用C++语言编程、学说中文,但到了2050年,人工智能却比人类更会写程序,谷歌翻译应用也能让只会说“你好”的外国人近乎完美地用普通话、粤语或客家话来交谈。

那我们该教什么呢?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校现在该教的是批判性思考、沟通、合作和创意。

说得宽泛一点,学校不应该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应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认识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态平衡。

想跟上2050年的时代步伐,人类更需要的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这么做的原因在于,随着改变的步伐加速,除了经济会改变,就连“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也可能不同。

1848年,几百万人失去了乡间农场的工作,到大城市的工厂里上班。但他们到了大城市之后,性别并不会改变,也不会忽然多个第六感。只要在某家纺织厂找到工作,就能在这个行业待上一辈子。

但到2048年,人类可能要面临的就是迁移到网络空间、流动的性别认同,以及计算机植入装置所带来的新感官体验。

就算他们找到一份有意义的新工作,如为3D虚拟现实游戏设计最新的流行趋势,但可能在短短十年内,不仅是这个职业,几乎所有需要类似艺术创意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所以,你25岁时在交友网站上的自我介绍如果是“25岁的异性恋女生,住在伦敦,从事时尚工作”;到了35岁就可能变成“年龄调整中,非特定性别,新大脑皮层活动主要发生在‘新宇宙虚拟世界,人生的使命是要前往其他时尚设计师未曾踏足的领域”;到了45岁,就连“约会”和“自我定义”都成了过时的概念,只要等待算法帮你找到(或创造)完美的另一半就行了。

上面这个例子当然只是个假设。没有人真正知道未来将如何变化,而任何假设都可能与真正的未来相去甚远。

“不连续性”时代,需要不断“重塑”自己

如果某个人向你描述21世纪中叶的世界,听起来像是一部科幻小说,那么,他很可能是错的。但如果某个人向你描述21世纪中叶的世界,听起来一点儿都没有科幻小说的意思,那他肯定是错的。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细节,但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未来的重大改变,很有可能改变人生的基本架构,让“不连续性”成为最显著的特征。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

你在第一阶段累积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自己世界观的同时,也建立了稳定的身份认同。

就算在15岁的时候没去上学,而是在自家田地里工作,你仍然是在学习:学习怎样让水稻长得更好,怎么和大城市贪婪的米商谈判,以及怎样解决和其他稻农之间抢水抢地的问题。

在人生的第二阶段,你依靠累积下来的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贡献社会。当然,就算到了50岁,你还是会在种稻、谈判、处理冲突这些事情上学到新知,但都只是对已然千锤百炼的能力作点微调而已。

但到21世纪中叶,由于改变的速度加快、人的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

人一生之中的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也不再紧紧相连。“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复杂的问题。

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如此新奇。人们都忙着自我重塑。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这有点吓人,但也令人兴奋。

但到50岁的时候,你不想改变了,大多数人也都放弃了征服世界的梦想。这辈子能看的、能做的、能买的,好像也就那样。这时的你更喜欢稳定。

然而,在21世纪,“稳定”会是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还想死守着稳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观,世界只会从你身边“嗖”地一声飞过,把你远远抛在后面。

因为人类的寿命会更长,有可能你有几十年的时间,只能活得像一块无知的化石。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点儿用(不只是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就需要不断学习,重塑自我。而且到时候,50岁可能还算年轻。

等到改变成为新常态,个体或人类整体过去经历的参考标准都只会慢慢降低。

面对前所未有的局面,到底该怎么做?

被大量信息淹没,绝无可能全部吸收和分析,该如何应对?

如果“不确定性”已经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态,又要怎么过下去?

想在这样的世界过得顺风顺水,需要心思非常灵活,情感极度平衡。人类将不得不一再放弃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并学会与未知和平相处。

认识你自己,不要被算法操控

面对未来,你到底可以依赖什么呢?也许是技术?这个选项更冒险。

技术可以带来许多帮助,但如果技术在你的生活里掌握太多权力,它就可能把你当作人质,走向它想达到的目标。

几千年前,人类发明了农业技术,但这只让一小群精英富了起来,大多数人反而沦为奴隶。

技术本身并不坏。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技术就能帮助你达成目标。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就很容易为你塑造目标,控制你的生活。

特别是随着技术越来越了解人类,你可能会发现,好像是自己在为技术服务,而不是技术在为你服务。

有没有见过街上的行人像僵尸一样游荡,脸几乎贴在手机屏幕上?你觉得是他们控制了技术,还是技术控制了他们呢?

那么,你该依赖自己吗?

大多数人就像《头脑特工队》里的莱莉,其实并不了解自己,打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时,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随着生物技术和机器学习能力的不断进步,要操控人类最深层的情绪和欲望只会变得更简单,于是“跟着感觉走”就会越来越危险。

几千年來,先知和哲人谆谆教诲,要人们认识自己。而到了21世纪,这个建议的迫切性更是前所未有,因为现在已经不是老子或苏格拉底的时代,人类已经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

但是,如果你还想为自己的存在、为人生的未来保留一点控制权,就得跑得比算法快,在它了解你之前认识你自己。

如果想跑得更快,就要轻装上阵,把过去的所有幻想都放下,它们是相当沉重的负担。

(摘自七一客户端/《今日简史》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猜你喜欢
重塑人类技能
高级技能
重塑未来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李沧:再造与重塑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重塑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