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 仑
“打游戏”有了专门的运营师,操作无人机有了驾驶员的新身份……近日,人社部等三部门正式向社会发布了13个全新的职业信息,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竞技等领域的从业者有了正式的身份。
新职业的产生源于社会的需求。社会需求产生了变化,职业也自然而然随之变化。其实,在2015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时,就取消了唱片工、钢笔修理员、BP机话务员等职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社会上涌现出许多新业态、新需求,自然也产生了新职业。
而人工智能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这些新职业的诞生,意味着社会上对上述职业有着庞大的需求。同时又要求从事该职业的人员具有更高的知识、技能水平。
想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政策开路、教育护航必不可少。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去年教育部就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人工智能 +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在政策的鼓励下,多所大专院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前景一片光明。
不过,新开设的专业需要与市场需求相契合,避免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大量新专业的上马对师资力量、教学水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电子竞技专业,2018年我国电子竞技产业规模达数百亿元,专业人才缺口率高达85%。尽管许多职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个别学校却被曝出课程仅仅是电子商务加上部分游戏内容。这样的课程设置,既不契合产业的实际需求,又背离了培育行业专业人才的初衷。
再者,本次新发布的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等职业,它们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落在实处,就成了职业教育政策中的重中之重。相对于传统行业,新职业跨界现象非常明显,如何完善并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作用,制定相关领域统一的教学标准,应该及早提上日程。
毋庸置疑,新职业信息的发布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实现人才培养培训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机构培训如何形成合力,相互协作,满足新需求带来的人才缺口,是一道需要教育界给出答案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