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意愿的状况研究——以M大学为例

2019-04-29 05:31邱淑娟王念秋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本科生意愿问卷

邱淑娟,王念秋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近十几年来,教育信息化的普遍应用拓宽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就业范围,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院校数量随之增多。与此同时,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相关性较强的计算机专业等也迅速发展起来,致使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了许多[2]。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就业意愿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1 研究设计

1.1 调查对象

调查范围限定于M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因为他们通过对教育技术学四年的学习,对该专业相对了解较深,同时他们即将面临毕业,在就业意愿的选择上和对专业认同的态度上都相对明确。

1.2 问卷设计

问卷由13道题构成,包含了从高考填报志愿的选择到本科毕业去向的选择等个人意愿,重点是教育技术学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考察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意愿的总体状况与所反映出的问题及原因,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

1.3 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率99.1%,其中有效问卷114份,有效率100%;电子版问卷60份,即时发放即时收回,回收率98.3%;纸质问卷55份,自始至终陪同调查对象答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回收率100%。样本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样本状况

2 结果统计

调研的数据均为人数百分比,特殊标注者为矩阵形式单选。下面从本研究涉及的不同纬度来分析调查结果。

2.1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

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反映在学生对本专业的喜欢程度上以及是否愿意在此专业继续发展,调查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专业认同

调查结果中,经过四年学习后多数学生选择一般喜欢或较喜欢此专业,有63.16%的人愿意继续就本专业学习或工作,说明该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比较受学生认可,学生在了解和学习该专业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但也有1.75%的人很不喜欢此专业,并有16.67%的人不愿继续此专业的学习或工作。通过访谈了解到如下几种原因:部分学生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属于交叉学科,自身发展不成熟,社会知名度低,不容易被用人单位接受;也有部分同学认为教育技术学与计算机专业相关性和相似性很大,但技术性不如计算机专业强,在就业过程中会无形中增大了竞争压力。这说明教育技术学专业自身应该突出专业特色,增强其专业影响力,给学生创造足够的专业自信。

还有20.18%的人对于是否打算就本专业继续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尚不明确,进一步调查了解到这部分学生有的虽然已经考上了本专业研究生,但是仍有就业意向,表示在读研和就业的选择上需要继续观望;有的虽然想就业但是并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他们表示自身专业知识不足,对本专业就业没有足够的自信,且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些职业。这说明此类学生缺乏明确且有针对性的就业方向指导。

2.2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毕业去向和就业意愿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就业意愿能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和当下比较热门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生职业选择,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意愿

在就业意愿的选择上有52.6%的人将中小学教师作为第一志愿,有49.1%的人将其作为第二志愿,说明教师职业很受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欢迎。调查发现学校用人单位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大。而仅有9.6%的人选择自主创业,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缺乏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自主创业的引导和指导,所以缺乏自主创业知识和经验;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自主创业成本高,竞争和风险较大,所以不愿尝试。说明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技术学自主创业领域还有待拓展。

2.3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择业影响因素

影响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择业的因素有很多,调查情况如图3、4所示。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有择业时优先考虑工作稳定性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4.4%;优先考虑薪酬待遇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4%。说明择业时工作稳定性和薪酬待遇受到本科生的广泛关注,而仅有13人择业时考虑专业对口,说明教育技术学本科生非常喜欢和非常重视自身专业的人较少。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学生认为现实因素比较重要,专业是否对口无所谓,对于本科生的这种价值观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在困扰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求职的因素中,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所占比重最大,占总人数的35.96%;其次是专业不对口,占总人数的17.54%,说明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期待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就业政策限制、缺乏社会关系和其他所占比例比较接近,通过访谈了解到许多学生表示会优先考虑回家乡就业,原因是家乡对生源地应届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优惠、充足的人脉关系和家庭因素等。说明某些地方针对本科生的就业政策有一定的地域差别甚至地域歧视。

图3 影响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择业的因素

图4 困扰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求职的因素

2.4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影响突出因素

问卷对影响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的突出因素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影响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的因素

调查结果可看出影响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最突出的因素,34.21%的学生认为是社会需求程度,说明社会需求度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本科生就业率,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保持与社会衔接。16.67%的学生认为是实践和工作经验,说明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是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和锻炼。14.91%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和专业知名度,说明有些用人单位和学生依然观念陈旧,有待改进。学生自身沟通和表达能力仅占2.63%,说明学生自身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在本科期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几乎不影响就业。此外还9.65%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因素,这部分同学有的认为是地域政策因素,有的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自身不够独立所以竞争压力大、竞争能力小等,说明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突出特色,为自己争得独特的市场。

3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意愿状况所反映的问题及分析

3.1 就业意愿不明确

通过调查数据发现,还有20.18%的人对于是否打算就本专业继续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明确。结合访谈了解到这些学生有的对本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对其他专业也不怎么擅长,所以有些迷茫;有的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缺乏自信,所以犹豫要不要选择其他专业继续发展;有的认为得看实际情况,只要工作理想,是否是本专业并不重要,所以不确定是否在本专业继续发展。

有14.4%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毕业去向选择。经访谈了解到这些学生一部分没有选择考研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部分考研失败转战就业但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对于自主创业他们了解甚微,基本没有考虑过。

3.2 就业意愿扎堆

数据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意愿倾向于中小学教师;其次是考事业编,教师编和事业编意愿的人数远远超过了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本科生的需求量。选择从事软件开发类工作、继续读博深造和自主创业等方面的意愿人数很少,而本专业学生在这些方向往往更具优势和潜力,该类用人单位对他们的需求量也比较大[3]。

3.3 择业观

通过调查发现: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择业时非常注重薪资待遇且对此要求也偏高,因此不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很多学生十分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而选择教师行业,缺乏对其他相关职业和自主创业等尝试和挑战的勇气;部分学生在择业时思想不够独立和坚定,不能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职业而盲目选择大多数人都选择的职业;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实践和工作经验的缺乏而对工作不自信,择业态度过于悲观。

3.4 专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20.18%的学生不打算继续就本专业继续学习和工作,16.67%的学生对是否继续在本专业发展态度尚不明确,结合访谈结果,很多学生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不成熟,社会知名度不高,社会需求量较小;也有些学生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得多而不精,就业面广而没有独立的就业领域,该就业压力太大等。

4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意愿状况的启示

从学生自身来看,针对就业意愿状况反映出的就业意愿不明确、就业意愿盲目从众等问题,建议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应该具有独立自主的择业观,扎实学好专业知识,不盲目追随别人,敢于挑战自己,同时要有积极乐观的择业观,乐于尝试自己喜欢的职业,但注意要有合理的期望。

从学校自身来看,结合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对专业的喜爱情况及原因、对学校的需求情况及原因等,建议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意与学生特征与兴趣点相结合,又要注重与该专业社会领域的衔接,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学校该专业知名度和就业率。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授予,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人才质量。另外,学校有必要适当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意愿状况因材施教,加强毕业生的职前指导与培训,使毕业生自信从容地踏上工作岗位[4]。此外,还应鼓励创业和创新,增加就业渠道,促进就业领域创新。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自身来看,在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和学生建议的基础上,建议教育技术学专业应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社会需求特点来不断审视和完善自己,发挥专业特色,提高本专业的专业独立性、成熟度和社会知名度[5]。需要将面向学校和面向企业的教学设计相结合,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相结合[6],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

猜你喜欢
本科生意愿问卷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