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石
接过口弦传承的接力棒,李旭和妻子王冬梅一直在探索。当口弦和西洋乐器相遇,它终于入了年轻人的耳,走进年轻人的心。
三代人一条心,把情思注进口弦
1984年12月,李旭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幼年时,他跟随母亲安宇歌下乡,接触到了口弦。懂事后,李旭跟着外婆和母亲学习制作、弹奏口弦。12岁时,他便掌握了多种口弦的弹奏方法,还自己制作了一款竹口弦。
李旭的外婆出生在东北一个艺术世家,能歌善舞,还能填词作曲。上世纪50年代末,她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来到宁夏。当地人送给外婆一支竹口弦,大约有10厘米长,中间刻出浅槽,槽底的竹片拉成簧牙,配上两端流苏配饰,做工非常精致。
工作之余,外婆积极寻找民间艺人,跟随他们学习口弦的制作、演奏和弹唱,把几近失传的民间乐器画在图纸上,并将口弦曲谱收集起来。在外婆的熏陶下,李旭的母亲安宇歌从5岁就开始学习、制作口弦,多次到民间“非遗”传承人家中,了解和记录口弦的技艺。一次,安宇歌和同事看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坐在家门口的石凳上,双臂有节奏地摆动着,还时不时地传来“滴滴……哒……叮……”的声响,虽然声音很小,但他们一听便知是口弦声。一行人问老人:“您能弹一首关于婚姻幸福的曲子吗?”一曲终了,安宇歌听得红了眼眶。回到家,她把听到的音符全部记下来,这也是她多年来的习惯。
“把竹口弦的簧换成铁的,效果会不会更好呢?”安宇歌开始摸索,做好竹口弦外框后,再把磨好的铁簧固定到竹口弦框中,并在周围刻上花样,既美观又实用。原本只能作为特色音效的口弦,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乐器。
录制视频,让更多人认识口弦
“如何让年轻人喜欢古老的器乐?”2003年,国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后,安宇歌积极响应,奔走于宁夏多所学校,教授孩子们口弦技艺。
“经过器乐改编,外婆将口弦搬上了舞台,母亲让口弦的演奏更专业化、体系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口弦的知名度,让更多人欣赏民族器乐,了解背后的价值和意义。”2018年10月14日,在第五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现场,李旭的妻子王冬梅说。
从2015年开始,李旭和王冬梅尝试着以“互联网+非遗+文创”的思路来推广口弦,多次去旅游景点演奏、讲解,然而他们收获的不是掌声,而是大家的轻视。怎么办?“最好的方法是,先让大家认识它。”王冬梅对李旭说。为此,他们创办了口弦视频网站。夫妻二人日夜赶工,配乐融合古典乐、西方管弦乐,将口弦制作过程和演奏曲目录制成短视频,放到网上,引发网友热议并传播。
在口弦制作过程中,李旭和王冬梅还融入了很多现代技术和时尚元素,比如将口弦的另一头制成U盘,不仅便于携带,还实用;在口弦中融进电子音乐,演奏时音色更优美,音量更大。
“口弦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却比较小众。”李旭和王冬梅明白欲速则不达,因此不急于求成,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让人们认识和了解口弦上。
多元发展,让非遗传承深入人心
“演奏口弦的老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寥寥无几。”如何去保护、传承口弦艺术,李旭一家一直在努力。
从2006年开始,他们深入农户家中,寻找遗留在民间的传统乐器。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他们见到了53岁的杨达吾德老人,他是烧制泥哇呜(宁夏民间乐器)的行家,他说:“我的太爷爷就开始做泥哇呜,多半是扁豆形状的,音域窄,只有3个音。为避免表面起泥、回潮,太爷爷会涂上豆油或胡麻油。等到了爷爷这一辈,就将泥哇呜放进了锅头灶烧制。到了父亲这一代,锅头灶变成了锅头窑,一次能烧制20多个。”29岁时,杨达吾德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门手艺。他将流落在民间的泥哇呜造型及装饰加以整理、开发,研制出37个品种,制作出的泥哇呜个个像工艺品,销往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等地,有的还漂洋过海到了韩国和日本。
在宁夏吴忠市,李旭走进了78岁的景国孝老人家里,看到一种由竹管、芦苇秆制成的管状乐器。老人饶有兴致地介绍道:“这叫咪咪,是羌笛和管子的前身。起初,它只是让孩子们玩耍的。柳枝、葱叶、麦秸秆都能做咪咪。”老人学音乐出身,退休后专门研制咪咪。他将咪咪制成单管、双管、四音孔、五音孔和六音孔,让咪咪变成了可以演奏出地方特色曲子的乐器。此外,李旭他们还探访了会唱“花儿”的赵福朝老人、“宁夏皮影”传承人王列的儿子王永财等。
在一次次的寻访中,李旭一家不仅发现了很多民间乐器,还知晓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他们将大家召集起来,向他们定制了1000余件乐器。
2011年,“非遗进校园”活动拉开序幕,安宇歌在宁夏艺术职业学院、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民族中学等8所学校向学生普及口弦艺术。2016年,她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与了《口弦故事》《会说话的乐器——口弦》等专题节目录制。随后,她前往非洲、欧洲等地表演口弦。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聘请李旭为口弦课老师,在西夏实验小学、银川三中、银川高级中学等20余所学校开展巡回讲座、演出。目前,他已为近万名中小学生普及口弦技艺,上百名爱好者掌握了口弦的制作和弹奏方法。
王冬梅将民族器乐演绎与当地美食文化相结合,打造了独特、创新的生活美学空间。她搭建了线上“非遗宁夏”直播平台,凝聚了一大批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线下,她通过展览交流、沙龙互动、手工课堂、乡村手工生产和公益义卖活动,宣传简单朴素的生活美学理念,推广富有地域风情、有趣好玩的生活方式,并推出一系列文化产品。
“家族的傳承是力量,更是责任。作为新一代传承人,更应该思考在当前环境下如何推广。”王冬梅说,“必须颠覆之前的方式,让口弦‘活起来。”
编辑 韩莉芸 3974346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