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太
我是放养长大的,从小就收获了无数来自小伙伴的羡慕的目光。
我在还是小孩儿的时候就没明白让人羡慕的“放养”究竟好在哪里,但小孩儿嘛,难免有些虚荣心。
“你是放养长大的啊?真好!”
当时的我每次听到这话时都还挺开心,沐浴在同伴歆羡的目光中,装作不甚在意,实则是暗自窃喜地点几个头。
后来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知,我在面对别人同样的一句话时,反应由窃喜变成沉默,又逐渐变成苦笑。
当某天有一个人问我“你觉得放养有什么好处”时,我看着他好奇的脸,仿佛看到了年幼时的自己。
那个自己长大后终于提出了这个问题,像决心打破世俗权威似的,在犹豫片刻后又发自内心道:“我觉得放养没什么好处。”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像打游戏时打通了最重要的关卡,可以对这个问题做到幡然醒悟。正如过度教养不好一样,在教育模式中,不值得人羡慕的放养大概对应的是放养中的“过度放养”。
我们常说的“放养”是从其本义引申出来的,大概指的是给孩子在大环境里发展的自由,最大范围地移交自主权、选择权等,同时减少家庭、学校等对其的约束。
但这并不等同于“少些关心”“少些陪伴”,甚至乎“不要关心”“不要陪伴”。
问题正在于此。有多少“放养”是科学合理的?有多少“放养”是实际的“漠不关心”“不知道如何关心”,表面上的“我放你自由”?
我在初二时曾经第一次朦胧地意识到家里气氛的“冷漠”。
记得那时我下午课后骑车回到家,妈妈正核对单位账目,爸爸坐在书房看体育频道。我把准备说的那句“我回来了”咽了下去,吃完饭就回房间做作业。做完作业后,我拿出那张惨不忍睹的月考卷,想了想又塞回了书包。
也不晓得这点算不算被放养的“福利”。我不怕成绩考差了会被爸妈责骂,反倒是受不了爸妈对我的成绩表现出来的毫不在意。
我在四年级时考了人生中第一个不及格。那天我踌躇了一天,在小伙伴的现身说法中,满以为自己不挨打也会挨骂。回到家时,妈妈正皱眉处理一件什么事。我鼓起勇气递上成绩单,小声说这次没考好。妈妈眼神移过来了一秒,然后又移开,很风轻云淡道:“这次没考好没事儿,下次加油。”
在当时幼稚的我的心里,这份风轻云淡约等于父母对我的不在乎。
这是一种太容易伤害亲子感情的误解。父母是第一次当父母,但绝大部分父母都是满怀爱意地想要履行好“父母”这一天职,他们和你做小孩儿一样没有经验。虽然你比他们更容易受伤,但这伤害的根源也许是一份表达错误的爱。到底是爱。
如果在与父母相处时,你的心里产生了不知为何的憋闷感,请一定要大胆赤诚地表达出来。或许小小的你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问题,虽然不明根源也无力处理,但没有关系呀,你只要说出来或许就能避免很多问题的产生。
就像我记得父母的“放养”给我留下過怎样黯淡的记忆一样,我也记得,我妈在后来某次聊天中无意谈到,小学一年级时他们让我自己坐公交车回家,我在公交车上提心吊胆,我爸蹬着自行车跟了我一路。
他躲在角落等我放学又生怕错过了我,使劲儿踩着自行车追在公交车后头。他提心吊胆地看着我是否一切顺利,又不想动作明显被我发现。
我这才知道,在这样一份被我百般排斥的“放养”里,他们和我一样的辛苦。
但走过来后,就都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