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应用综述

2019-04-28 12:26赵文韬
价值工程 2019年2期
关键词:协同

赵文韬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复杂化和多样化,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模式,各主体的协同效果需要准确衡量。本文首先介绍了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基本概念,然后梳理总结了该模型在各个领域的相关应用,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局限以及未来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为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方法与决策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ed, complicated and vari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new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synergy effect of each subject needs to be measured accurately.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synergetic degree model of the compound system, and then combing the relevant applications of the model in various fields. Finally,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paper and the direc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pointed out. The model which has certain universalit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method and decision reference for many fields in our country and regions.

關键词:协同;协同度;复合系统

Key words: synergy;synergetic degree;compound system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02-0191-03

0 引言

当前,全球经济越来越朝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时代早已过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也已经近二十年。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协同的有效方式,更好地引导和推动不同主体的协同发展已成为一项意义重大的现实课题。

关于协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5年,美国知名战略管理学教授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第一次在其论文《Corporate strategy: An 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中提出了“协同(Synergy)”的概念[1]。他指出,多个主体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能够实现相互促进、互利共赢。1971年,系统的协同学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并且创立了协同学[2]。

随着社会的发展,协同的概念在物理学之外的各个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协同研究的方法和侧重各不相同,但对于协同的内涵即“1+1>2”的理解是一致的。而且不同领域的学者认识到协同的重要价值,在各自的领域都引入的协同的视角来分析问题。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是协同学理论相关应用中最为常见的研究模型,该模型可以对所研究协同对象的协同效果作出很好的度量,从而帮助人们作出更好的发展决策。近年来,复合系统系统度模型在不同领域都有着丰富的应用,然而少有专门针对该模型的研究文献,为了更加科学的应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丰富协同理论的研究方法,本文在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系统的介绍了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概念和应用,进一步完善协同研究理论。

1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基本概念

近些年来,不同研究领域关于协同视角的研究越来越多,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分别构建了不同的模型来研究协同问题。其中我国学者孟庆松和韩文秀构建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该模型主要以系统理论中的序参量原理和役使原理为出发点,构建了复合系统的整体协同度模型,从协同学角度,对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序度和系统间的协同度进行有效的测量[3]。

1.1 子系统有序度模型

从上述公式可以得出,复合系统协同度LC∈[-1,1],值越大,可以推断出所研究的复合系统中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就越高。

2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应用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在多个研究方向上应用广泛,本文在相关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根据该模型研究的领域,以及协同主体的性质,对该模型的应用梳理分为以下三个维度:

2.1 复合系统模型在宏观角度的应用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在宏观角度的应用主要在跨区域的协同研究,Li等对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多指标综合法分析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状况[4]。Balazs等在研究区域创新体系的协同作用时,将复合系统模型结合熵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5]。

陈智国在京津冀跨区域产业集群协同的研究中,将整体的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分为:环境、主体、需求、扩散等四个子系统。复合系统内部的每个子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组合模式,从整体的发展机制角度看,每个子系统自身内部也有着特定的组合关系[6]。范厚明研究了港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该复合系统有五个子系统,分别为港口、城市经济、城市人口、综合运输网络和资源,该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五个子系统有了主次之分,并不是同等研究,而是把握主要子系统,把港口和城市经济子系统作为两个核心子系统,因为两个核心子系统起到了支配着港城复合系统演化发展的关键作用,因此在研究时,用这两个子系统的协同度可以代表整个港城复合系统的协同程度[7]。

田鸣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选取巴西、日本和美国作为研究对象,从定量的创新创业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和定性的创新创业复杂适应系统模型的角度,探讨了典型国家的创新创业发展模式。在该研究中,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可以用来衡量单个对象的协同发展情况,但是在进行多个对象协同度的进行对比时,由于基数不同会产生错误解释数据的现象[8]。

在海关口岸发展领域,协同视角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郝玉柱在研究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地区的口岸发展情况时,所使用的模型为耦合协同模型,该模型的创新点在于,在测算指标权重的时候,对数据的上限和下限分别采用了95%置信区间的两个指标,从而避免了权重算出为1和0的情况,这种计算方法扩展了模型的使用范围[9]。

2.2 复合系统模型在中观角度的应用

针对中观角度方面,Hylmee等对复合系统的研究结合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且协整检验研究系统的动态协同[10]。杨玄酯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构建了R&D人员投入和科技产出复合系统,并且从以地域、部门、类型3个视角来研究这一复合系统,从多个维度研究比较同一个复合系统丰富了协同角度的研究方法[11]。

冯缨研究了信息生态系统的协同度模型,该模型分为信息环境、信息人、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四个子系统。该复合系统模型的,从系统的角度研究信息生态,有利于高效厘清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和系统之间元素的相互作用力[12]。吴笑构建了WSC协同创新复合系统,扩展了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应用范围,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进行了评价,并且以成都市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13]。

针对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和系统协同度研究问题,李晓钟构建物联网产业成长系统,并且对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整体的协同状况进行研究,物联网产业成长系统包含融合、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及组织等四个子系统,该研究在测度复合系统整体协同度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离差系数的方式,还测度了子系统间协调度[14]。

在研究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系方面,夏业领验证了二者的协同机理,并对他们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度探讨,弥补了该研究领域二者相互关系研究较少的缺陷。在计算衡量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创新性的提出采用相同的基期和不同的基期两种算法,并进行了对比研究。

该种协同度算法,对于创痛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测算,是一种优化升级,对于相似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5]。

2.3 复合系统模型在微观角度的应用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在微观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如 Koberg对企业内部门之间的协同效果进行测算,设计了8个问题,并运用5分法来进行研究[16]。罗亚非从系统论和协调度的角度,利用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模型研究测算了我国高校研发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该研究将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中θ值的计算做了相应的调整,目的是为了研究逐年的经济发展与高校研发投入的协同度变化情况[17]。

杨晓冬在研究城市协调发展对商品住宅价格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商品住宅-城市(RESPSRE)”復合系统,剖析其协调发展机制[18]。依据协同学的役使原理和序参量原理,毕克新建立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协同发展模型,实证研究制造业中产品的创新与工艺的改进是否能够实现协同[19]。

刘雨农将图书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它的协同程度,构建了图书馆生态系统协同模型。该模型把生态学理论和图书馆理论结合到一起进行研究,使得图书馆的职能更加明确。

在构建图书馆的子系统时,从生态学的角度予以考虑,最终确定了读者、空间、技术、信息和交互五个子系统。该模型的构建,丰富了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构建方法,使得相关研究者可以结合不同的理论构建协同模型,进行协同研究[20]。

在研究企业自身内部创新方面,张运华实证研究了企业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的复杂关系。将这两种不同的创新方式分别作为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引入协同理论,有利于具体分析复杂系统内部的复杂非线性关系。该研究模型分析了协同合作存在不同的原因,有利于企业高效提升创新协同效果,提升创新绩效[21]。

3 结语

关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研究,由于各个领域应用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使用“复合系统协同度”这一词,比如有协调度模型、协调效应模型等,但所研究的内涵是一致的。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协同发展是经济转型增长的主题,为了对协同效果进行科学的验证,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的实证研究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梳理研究,帮助不断扩展该模型的应用范围,为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转型提供有益参考。文中的局限之处在于只就一种关于协同度研究的模型进行综述,其他关于协同的模型如DEA协同模型、离差系数模型、灰色关联模型等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Ansoff H I. Corporate Strategy: An 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M]. New York: McGrawHill, 1965.

[2]Haken H Synergetics. Instruction and Advanced Topics[M]. 3nd. Berlin: Springer,2004: 24-45.

[3]孟庆松,韩文秀.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2000,33(4):444-446.

[4]LIGR, MAMN, DINGYY. Analysis of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abou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M].Sydney: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2010: 316-320.

[5]BALAZS L, LOEL L.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Hungary: the failing synergy at the national level[J].Regional Studies, 2011(45): 677-693.

[6]陈智国,张文松.跨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测度研究——基于京津冀区域协作的实证分析[J].求索,2017(7):80-85.

[7]范厚明,马梦知,温文华,等.港城协同度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297(9):96-105.

[8]田鸣,张阳,唐震.典型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模式研究及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4):3-16.

[9]郝玉柱,褚婷婷.京津冀口岸发展协同度研究[J].经济纵横, 2017(12):107-116.

[10]HYLMEE M, JASMAN T.The dynamic synergies between agriculture outpu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Malays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3(5): 61-70.

[11]杨玄酯,罗巍,唐震.三维视角下R&D人员投入—科技产出复合系统协同度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0): 9-14.

[12]冯缨,徐俊.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生态系统协同度测度研究[J].图书馆,2018(6):73-78.

[13]吴笑,魏奇锋,顾新.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研究[J].软科学,2015,29(7):45-50.

[14]李曉钟,王莹.我国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及系统协同度评价研究[J].软科学,2015,29(1):42-46,59.

[15]夏业领,何刚.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度综合测度[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8):27-33.

[16]Koberg C S, Detienne D R, Heppard K A. An Empirical Test of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al, and Process Factors Affecting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J].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3, 14(1):21-45.

[17]罗亚非,王海峰,范小阳.高校R&D投入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国际比较[J].科研管理,2012,33(4):116-123.

[18]杨晓冬,武永祥.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商品住宅价格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4,29(1):160-170.

[19]毕克新,孙德花.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的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30(9):156-162,192.

[20]刘雨农,刘敏榕,陈振标.图书馆生态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研究——以福州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0):71-76.

[21]张运华,梁郁,吴洁,等.企业内部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协同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情报杂志,2018,37(2):193,201-207.

猜你喜欢
协同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协同之下 待破有题——探寻车路协同应用落地之路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协同”新语
民事诉讼信息化协同构建论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CRQAOVTMAgent支持的开放环境下协同制造装配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