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使生命之树长青

2019-04-28 02:13刘军芳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9年15期
关键词:被遗弃毕淑敏红叶

刘军芳

在当今文坛的著名女作家中,学历最高者,恐怕非毕淑敏莫属;在中国的专业作家中,身份最为错综复杂者,也必定首推毕淑敏。

军人、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博士课程结业生、航海环球旅行者,看到这些词汇,有没有眼花缭乱、折服膜拜之感?由此出发,我们对毕淑敏文字中的“温暖而坚定、温和而有力、平静下的大智慧”之源头,定然会恍然顿彻。

散文《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长久》,秉承了毕淑敏文字的一贯风格:清醒,冷静,勇敢地直面人生的终极问题,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生而为人,没有不想活得长久的。因而文章中说,“人们对于生命比自己更长久的物件,通常抱以恭敬和仰慕,对于活得比自己短暂的东西,则多轻视和俯视。”

“人是活不过一棵树的”,于是,文中的“我”便通过种树来拓展延续自己的生命。一棵被遗弃于路边的“拖泥带土”的苹果树根,也被我捡回家种在园子里。后来,它活了,“绿叶盈盈”,“曼妙多姿”。

可是在栽下一棵棕树后,“我”却想到,“再古老的树也有尽头”,“一棵树也是会死的”。怎么办?那就“只有寄托于精神的不灭”,“而文学是精神之林的一片红叶”。

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并没有对文学的功用、文学使人精神不灭的作用去大书特书,但给读者心灵造成的震撼却是极为强烈的。

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长久?作家毕淑敏经过层层铺垫、烘托渲染,最终一锤定音,得出的答案是:以无限的精神来增加有限的生命的长度。而使人精神不灭、亘古永存的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文学这片“红叶”。

多年前,中国新文化的旗手——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用文学来医治国人精神上的麻木,改变国人的劣根性。他做到了,他自己也因文学而为后世尊崇,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多年后,毕淑敏女士在文章中,推荐用文学来提升、表现、传达人的精神,从而使人的生命更长久。二者殊途同归。

我想,这篇文章,应该是我所见过的最不动声色、最水到渠成地鼓励人们去靠拢文学、创作文学的倡议书。沒有声嘶力竭,没有费力张罗,没有吆喝拉拢,只是从平凡人的心理出发,一步步地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生死问题,去规划人生的精神蓝图,去开发人生的时间疆域。

如果有人对自己文学创作的能力并不自信,持怀疑态度,那就请细细品味文中老乡的那句话吧——“如果它想活,它就会活”。

它——那个被遗弃的干枯的苹果树根,因为“想活”,于是,在“我”的园中欣欣向荣。

那些不甘于平庸生活一辈子、努力活得精神、活得长久的凡人,只要“想活”,那么,又有什么能阻挡他们走近文学的铿锵步伐呢?

猜你喜欢
被遗弃毕淑敏红叶
姚红叶
悲悯
几张飘落的红叶
秋日赏红叶
雪花莲
善良是颗种子
善良是颗种子
回收再创造
被遗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