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锋
(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0)
手术作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方式,常应用于骨科手术患者,但是由于手术时间过长,因此在镇痛时间和麻醉效果的要求较高[1]。目前临床常用的麻醉种类较多,其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使用率十分高,该种麻醉方式主要是通过在患者臂丛神经干周围将局部药物注入,进而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继而达到麻醉效果显著的目的[2]。本次研究对两组手术治疗患者均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但在不同引导下进行,并对各项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下。
研究对象为 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手术治疗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法”作为分组原则,分为2组(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在18-52岁,平均(35.09±1.24)岁。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在19-52岁,平均(35.88±1.36)岁。2组手术治疗患者的各项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等内容)相比较,以P>0.05表达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能够实施对比。
两组患者均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分别在不同引导下实施。①对照组使用方法。方法内容:对照组在传统盲探式下实施,取患者仰卧位,并指导患者保持全身放松,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在患者肌间沟部位进行标记,并给予其碘伏消毒操作。为其开放一条静脉通路,与无创多功能监护仪器进行连接,将患者腋动脉博最上点作为穿刺点,以10-20°的角度实施穿刺,进针过程中保持缓慢速度,并与输液延长管和针套进行连接,给予患者0.25%浓度的罗哌卡因和1%浓度的利多卡因,行肌内注射。②观察组使用方法。方法内容: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实施,以便携式B超仪作为本次监测仪器,线阵探头频率为1-10 MHz,选择仰卧位进行操作,指导其上肢与体侧紧贴,并保持放松状态,待B超扫描后,在扫描图像下进行穿刺,并注射0.25%浓度的罗哌卡因和1%浓度的利多卡因,直至患者神经阻滞神经能够被麻醉药物完全阻滞[3]。将两组患者神经阻滞相关指标、麻醉效果以及麻醉药物用量进行对比和分析。
对比且分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治疗患者神经阻滞相关指标以及麻醉用量剂量、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神经阻滞相关指标主要包括: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完成时间。麻醉效果分别以优、良、差进行评定,其中患者经麻醉后,意识清晰,且术中无疼痛感,被认定为优;患者经麻醉后,术中未出现明显疼痛感,但肌肉松弛度不够,被认定为良;患者经麻醉后,术中存在明显的疼痛感,且出现肌肉紧绷状态,需给予患者加深麻醉,被认定为差。
对上述“观察指标”内容采取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比以%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应用加减差以±形式表示,2组间若对比差异明显,以P<0.05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手术治疗患者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麻醉药物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00例手术治疗患者神经阻滞相关指标(±s)
表1 100例手术治疗患者神经阻滞相关指标(±s)
?
观察组手术治疗患者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100例手术治疗患者麻醉效果(n,%)
观察组手术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100例手术治疗患者不良反应情况(n,%)
观察组手术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仅1例患者伴有胸闷症状,未出现心率增快和恶心呕吐症状。对照组手术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2.00%,其中胸闷8例、心率增快2例、恶心呕吐1例。观察组手术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多种手术操作中,传统的麻醉方式效果不显著,导致麻醉药物无法在理想位置产生效果,进而对镇痛效果造成不利影响[4]。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其由于年龄的增长,进而导致其器官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弱,且加之合并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导致麻醉效果较差。因此,对于该类患者麻醉效果要求较高,需选择便于管理、麻醉效果好、对生理功能影响小的麻醉方式[5]。
随着我国超声技术不断发展,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其能够在超声引导下能够将患者丛神经和周围结构清晰和直观的显示出来,同时能够在直视下将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理想位置,能够对局麻药物的注射过程和扩散范围进行观察,进而保证麻醉药物能够在理想位置呈均匀扩散[6-7]。且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避免反复穿刺,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提高,对降低麻醉所致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手术治疗患者阻滞起效时间(4.32±1.09)min、镇痛维持时间(544.09±12.76)min、麻醉药物剂量(26.09±1.45)mL,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治疗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8.00%,较对照组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同时具有较高安全性,能够显著提高麻醉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