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流沙
成片翠绿的竹林绵延开去,绿色的骑行道路点缀其间,房车营地、住宿区、餐厅被绿色的竹海分割成不同的片区。在住宿区的观景房,推开窗就能见到美丽的南腊河……
风景美如画,日子甜如蜜。
与此美景相映衬的是曼龙勒村的村民生活。
曼龙勒村是一个傣族村庄,传统的吊脚楼民居与勐腊县河马旅游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景区浑然天成。
中午时分,客人吃完饭离开后,米坎轰躺在吊床上,惬意地享受着难得清闲的时光。
米坎轰是勐腊县曼龙勒村村民。2012年,河马公司在村里开发旅游景区后,他嗅到商机,筹钱建起了一个农家乐,络绎不绝的游客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游客吃的食材都是自己用传统方式喂养的,肉质和口感很好。”米坎轰笑着说,现在我们村里有十多家饭店、客栈,大家的生意都不错,靠着景区发展吃“旅游饭”,肯定错不了。
米糯叫是一位傣族老人,原来家里没什么收入,日子过得很清苦。公司在村里发展旅游后,她开了一家客栈,当起了老板。
她家客栈有5间普通客房,每间房费在50到80元一天。
还有一间大通铺客房,大通铺客房是为小学生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准备的。
米糯叫说:“我家客栈生意都不错,其中一间客房在冬季的时候被一名四川人包了。这位四川的客人每年冬天都带着家人来这里过冬,有时还自己买菜来客栈做饭。客人多了,收入也就多了。”
米糯叫算了一笔账,每年仅住宿收入就有上万元,算上其他的收入,日子越来越红火。
依偎望天树,翘盼南腊河。
在一缕晨光中,呼吸着热带雨林的清新空气,享受着傣族风情的美味,在这样的环境里,游客是幸福的,村民也是幸福的。
为了让游客带来不同的体验,公司在南腊河上开发了6公里的漂流景区,漂流累了,可以随时选择上岸休整,在岸边有3个营地,提供烧烤、饮料等服务。
如果遇到水性好、胆子大的游客,还可以选择滑索跳水。一根滑索将南腊河两岸连起来,游客随着滑索滑到河水的中央,两岸风光尽收眼底。这时候,从高空跳入水中,定能引来一阵阵尖叫声。
景区没开发之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景区成立后,用工需求就上来了。餐厅、酒店服务员,漂流救生员……有了就业岗位,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
公司工会主席岩坎万就来自附近的村庄。
他说:“景区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来自曼龙勒村,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比外出务工强多了。”
酒店、客栈的服务员要面对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此之前,他们都是手握锄头的农民,摇身一变后,就成了公司员工。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身份转变了,技能也要随之改变。
为了让他们尽快融入到旅游产业的队伍,公司精心组织员工进行培训。
公司通过与县旅游局协调,为曼龙勒村群众举办礼仪服务培训班两期,共培训村民170余人次,村民的从业技能得到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越来越强。
除此之外,公司还从成都请来教师,对员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培训,厨师、礼仪、救生员等一批技能人才为公司开发景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岩庄是景区漂流救生员,从学校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在外面虽然待遇不错,但扣除吃住费用后,一个月的工资所剩无几。
景区开发起来后,他选择在家门口打工,每天早上去景区上班,交给游客一些救生技巧,下班后就回家吃饭,与他在外面打工没什么不同。
“发展旅游后,村里还是变化很大的,以前在村里赚不到钱,只有外出打工,现在不一样了。”岩庄说,公司对景区和村庄进行升级改造、完善软硬件,在景区上班和城里上班没什么区别了,每个月还能剩下一笔钱。
为了让游客体验到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公司还在村里发展一批民族工艺示范户。
波湿坎就是其中一户,他专门从事傣刀加工。
他做的刀具非常锋利,做工也精巧,加工一把傣刀需要一天时间。精湛的手艺让游客赞叹不已,也为他赚来了不菲的收入。
在曼龙勒村,像这样的示范户有5户,涉及到竹艺、织锦等传统行业。
“来,屋里坐,喝杯茶……”在曼龙勒村,随意走进其中一家,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
年轻人回来了,村里也有了生机。
公司没有开发景区前,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在村里转一圈,基本上看不见年轻人。
现在,走在村庄的道路上,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有说有笑,为村庄增添了无限生机。
公司成立后,除了大量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外,还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子——企业与村庄同发展。
公司围绕企业经营活动,积极协调好企业内部、企业与驻村关系。现在,公司的大部分员工上班时是职员,下班后是村民。
为了方便管理,公司推出了村干部与企业管理人员交叉任职的方式,为村企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中,曼龙勒村党支部纪检委员同时担任公司党支部书记和公司副总经理;村妇女组长、团委书记也在企业担任重要岗位。
除此之外,公司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个季度召开一次村企联席会议,共同分析企业、村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案和对策,为村庄、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在抓好企业发展的同时,公司还设立职工之家和农民工服务站,配套了相关文体娱乐设施,并向景区职工群众免费开放,既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又赢得了附近村民的认可。
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原来曼龙村缺少活动场所,景区开发后,公司为村里修建了一个广场。每逢节假日,公司就与村里共办节庆文体活动。
在广场的一角,有一个交易场所,村民可以在这里售卖土特产。
在其中一个摊位上,金黄色的粑粑看上去诱人可口。
“尝一下,买不买都没关系。”见到游客来到面前,摊主总是热情地打招呼。
过去,曼龙勒村主要靠农业生产为主,发展模式单一。景区开发后,村庄变成了景区、农舍变成了客栈、村民变成了导游。
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高,村里的变化特别大,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大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公司先后吸收102名村民就业,并带动曼龙勒村发展农家乐餐厅11家、客栈10家,带动发展民族工艺品5家。
在景区旅游的带动下,曼龙勒村被评为云南省旅游特色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5年被列为州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单位;2016年被列为全国民俗传统村落。
曾经破旧的木楼已变成宽敞明亮的吊脚楼,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已成为居家必备品。有的家庭还购买了私家车,这都是景区旅游开发给村庄带来的变化。
如今,走进曼龙勒村,处处皆风景,村内主干道干净整洁,道路两旁古树成荫,藤蔓绕壁,宛若一幅清新写意的山水画。
面对取得的成绩,公司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公司目前正在打造云南省最大的房车营地。
待到房车营地建好后,来这里“打卡”的游客会更多,村民的生活会更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