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
06—0054—01
小学是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小学期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制订详细的教学方案,采取有效的朗读教学方式,发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朗读能力。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当前语文课堂朗读的教学现状
1. 朗读时间不足。当前,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只是将其作为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的手段,让学生进行朗读的时间十分有限,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难以提高。
2. 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当前,在课堂朗读教学中,教师基本是采用领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出现抵触以及厌烦的情绪,学生朗读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二、加强朗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1. 提升教师阅读水平,重视课文中的“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朗读法,给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有深入的理解。如,在学习《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笔者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指导,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读出自己的特色,体现出文章的气势,声音要稳健沉着,这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這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朗读技巧和文化底蕴,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读”上,当学生在朗读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直接批评,而是要婉转地进行点评,先点评学生朗读优秀的部分,之后指出不足,再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改进,鼓励学生再次阅读,使学生在不断的尝试和体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身,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 创设积极语言情境,进行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朗读中,只有学生真正地进入情境中,才能表达出真实的情感。教学中,教师组织多种朗读训练,也能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进入课文情境,用心读。如,在学习课文《掌声》的过程中,小英性格忧郁,为了引导学生,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想象自己就是小英,感受一下“掌声”使自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掌声使小英变得更勇敢了,也愿意与人交往了。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阅读,能够更清楚地掌握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对课文也深入理解了。
3. 划分小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朗读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朗读能力,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朗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主动指导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为每次的朗读教学做好充足准备。如,人教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中,需要教师详细介绍小村庄故事情节以及课文背后的寓意。学生理解其中寓意之后,教师安排小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将自己认为优秀或者感兴趣的语句作为重点标注,朗读中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教师依次为学生解释之后,开始进行小组朗读比赛,对获奖者给予一定的鼓励。以小组形式开展语文课文朗读比赛,在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 针对语文难读语段,教师要进行范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当遇到难读语段时,教师要先进行范读,使学生清楚遇到这类课文时,应当怎样读出真实的情感,怎样朗读是正确的。如,在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先由学生集体读,读后给出点评,集体阅读缺少情感的变化,文章需要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搭配语音的转换和停顿,在教师点评集体阅读后,鼓励学生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和学生个人朗读后,由教师进行范读,学生自行对比,分析谁读得好,好在哪里。通过示范,学生感受到教师阅读时感情很深,还有轻读和重读,学生了解阅读技巧后,再进行朗读就能够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运用停顿长短、快慢结合的方法,读出耐人寻味的课文深意。这样的范读使得学生的练习更具针对性,朗读教学质量会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要想增强小学生朗读水平,教师应对朗读教学开展研究,教学时进行范读,并不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激发学生对课文朗诵的兴趣,使学生在朗诵过程中与课文产生共鸣,以此增强自身的语言能力,从而提升朗读能力,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果。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