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兆鹏,吉生成,周永峰,许丰庆,宋克清,陈新来
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绿色食品办公室,甘肃 武威 733000;2.甘肃省武威市绿色食品办公室,甘肃 武威 733000
枸杞蚜虫(Aphis sp.)是为害枸杞的主要害虫,其繁殖代数多、生活史重叠、防治次数多、施药成本高,容易造成枸杞苗木长势衰弱,产量、品质明显下降,是影响枸杞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化学药物防治虽然效果显著,但由于用药频繁、用药量大,导致枸杞蚜虫很快产生抗药性,而且施药成本高,农药残留也严重影响产品品质[1-3]。本试验遵循绿色食品生产理念,通过10种不同农药及配比对枸杞蚜虫的防效进行了田间试验,旨在为绿色枸杞生产中蚜虫防治提供科学合理化建议。
试验地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下双乡于家湾村,属大陆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7.9℃,日照时数2 968h,年均降水量161mm。试验区为某企业绿色食品(枸杞)生产基地,面积1 200亩,土壤为砂壤土,肥力均匀,交通便利。供试枸杞品种为宁杞1号,树龄5年,株行距为1.2m×2.4m,供试面积3亩,田间管理正常。
本试验使用的药剂共有9种,其中生物农药6种、低毒化学农药3种,均为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4]。
生物农药分别为:0.5%苦参碱(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0.3%印楝素(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0.5%藜芦碱(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1%苦参·印楝素(云南光明印楝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0.6%烟碱·苦参碱(河南省安阳市五星农药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廊坊农药中试厂)。
化学农药分别为:350g/L吡虫啉悬浮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110g/L乙螨唑悬浮剂(广东金农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
试验设11个处理,每个处理20株枸杞,各处理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33个小区。处理分别为:N1,0.5%苦参碱500倍液;N2,0.3%印楝素1 000倍液;N3,0.5%藜芦碱600倍液;N4,1%苦参·印楝素500倍液;N5,0.6%烟碱·苦参碱500倍液;N6,吡虫啉5 0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5 000倍液;N7,吡虫啉5 0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5 000倍液+0.5%苦参碱500倍液;N8,吡虫啉5 000倍液+乙螨唑5 000倍液;N9,吡蚜酮15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5 000倍液;N10,吡蚜酮1 500倍液+乙螨唑5 000倍液;对照CK,清水。
待枸杞蚜虫发展到一定数量开始施药,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地将药液喷于枸杞叶片正面和背面,所有小区重复喷雾2次。
施药前进行枸杞蚜虫虫口基数调查,施药后1d、3d、7d、14d各调查一次。每小区随机调查3株,每株在东、西、南、北、中方位分别调查20cm长枝条上全部叶片的活虫数,分别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施药后1天,所有处理对枸杞蚜虫的防效均达到50%以上,处理4和处理6防效较高,处理7防效最好,达到64.78%。施药后3天,所有处理对枸杞蚜虫的防效均达到80%以上,处理7和处理4防效最高,分别达到94.06%和92.13%。施药后7天,所有处理的防效仍保持在80%以上,处理7、处理4和处理5防效最高,分别达到96.36%、95.93%和94.1%。施药后14天,部分处理的防效有所减退,处理7、处理4和处理5防效仍然最好。
表1 不同药剂对枸杞蚜虫的防治效果
表2 不同单剂的农药成本对比
表3 不同处理的农药成本对比
由表3可知,防治枸杞蚜虫时,以每亩用水量195kg、喷药一次计算[5],处理3和处理7农药成本最高,处理1、处理2和处理4农药成本相当,处于中间水平,而其余5个处理农药成本均较低。
由田间试验结果来看,防治枸杞蚜虫效果最理想的农药配方是处理7、处理4和处理5。若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处理7、处理4防效虽好但成本较高,因枸杞蚜虫防治次数多,建议在实际生产中采用防效较好但成本较低的处理5和处理6轮换使用来防治枸杞蚜虫,即0.6%烟碱·苦参碱500倍液和吡虫啉5 0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5 000倍液。
1.应用黄板诱杀蚜虫大大减少了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悬挂高度高于枸杞顶部10cm,即可达到持续诱杀成虫、减少落卵量、控制幼虫为害的目的[6]。
2.枸杞蚜虫以卵越冬,每年约发生20代。可采取土壤浅耕、中耕除草、灌水封闭、清理翻晒园地等农业防治措施,以杀灭土层中虫卵,降低虫口密度[7]。
3.枸杞生长期和花果期除蚜虫为害外,还有木虱、锈螨、瘿螨等多种害虫为害,因此,在生产中应注意选用其他杀虫杀螨剂与本试验推荐农药轮用,以达到兼治的目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