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批评视野下《返老还童》中本杰明·巴顿的失落人生

2019-04-26 12:31王子纯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王子纯

摘 要:《返老还童》是菲茨杰拉德160部短篇小说中富有奇幻特色的代表作。国内学者对于它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小说与其影片的对比,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的主题分析。运用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三个空间维度剖析主人公本杰明·巴顿的悲凉人生,探讨其在特定空间下不断追求身份建构的矛盾与冲突,挖掘在冷漠社会的凝视下逐渐失落的美国梦,展现个人的命运与空间的指涉关系。

关键词:空间批评;失落人生;《返老还童》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3-0104-04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爵士时代的写真[1]。《返老还童》作为其短篇小说代表作,讲述了一出生就是80岁老头的本杰明·巴顿的奇幻人生,身体和心理的逆成长使本杰明备受冷遇与歧视,尽管拥有优越的出身,但在不断追求身份建构的过程中仍不被人们所理解,逐渐被边缘化,虽然他在中年时期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但逆生长使这片刻的精彩成为稍纵即逝的浮华,内心的空虚与落寞不曾改变,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他所有的回忆都随风而逝,本杰明以一个婴儿的形态与世长辞。

天马行空的魔幻主题与瑰丽的影像叙事使其备受电影产业的关注,改编后的电影版《返老还童》霎时吸引了大众的视线,人们对电影版的了解胜过对其小说原著的认识,国内学者也主要将注意力放到原著与影片的对比以及对原著魔幻现实主义主题的单一研究上,对其原著的多层次研究较少,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对其原著进行分析,重新彰显其文学价值,有利于建构新的经典文学认知。

亨利·列斐伏尔是空间理论的奠基人,首次将“空间”从传统地质学中分离出来,提出了“空间转向”的概念[2]91,他的著作《空间的生产》是第一部系统的空间理论著作,在列斐伏尔眼中,空间不仅仅是静止的地理概念,它还与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空间是一种社会的产物”[3]146,“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种无限的多样性或不可胜数的许多社会空间……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3]229他进一步提出“空间三元辩证法”,即“表征空间”“空间表征”和“空间实践”[2]92,分别对应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三者相互交织混杂,不可分割,物理空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到的空间,通常指客观的实体,例如地理环境、建筑、家具、街道等[3]12。这些空间在小说人物心中往往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社会空间因此是保留着社会关系和日常生活的空间。”[3]35社会空间关注于社会中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每个个体都不可摆脱地生活在社会中,因此每位个体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随之而来的社会关系也上升成为社会空间。“我们关注的是逻辑—认识论的空间,是社会的实践空间,以及感官现象的空间,包括设计和方案、符号与乌托邦等抽象的产物。”[3]12摆脱了传统二元辩证对立,空间三元辩证法中心里的空间反映了小说中人物的精神活动,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空间体,都有着自己的思维模式与想象空间,在这一个空间体系下都隐藏着属于自己的喧哗与骚动。

约瑟夫·弗兰克在《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 中指出,文学空间的手段有“并置”“重复”“闪回”[4],菲茨杰拉德在《返老还童》中运用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段,按照时序描写本杰明自1860年出生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死亡的生命历程,空间意象的并置、地点空间的转换与闪回、空间意义对主体的指涉,使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叙事小说能够作为空间叙事的研究对象[5]。

一、物理空间的位移:四次构建身份之旅

物理空间主要指自然和宇宙,自然的静态空间可以直接被人们所感知。物理空间作为一种重要的隐喻系统,经常以地域、建筑、场景的形式出现[6]493。在短篇小说《返老还童》中,菲茨杰拉德在小说结尾闪回了许多本杰明的人生片段,这些细碎的场景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物理空间位移逐步进行发展,小说整体更像是一本完整的人生旅途日记。本杰明的四次离家寻梦之旅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每一次的离家都使物理空间发生位移,然而四次空间位移的结局都是归家,一次次构建文化身份的尝试都没有突破先前的文化属性[7],情节逐渐攀升达到高潮又随之归于失落的沉寂,与此同时,在本杰明离家与归家的前后过程中,“镜子”作为提醒本杰明逆生长演变的标志成为了反复出现的意象,辅助叙事情节向前发展[8]。

1.第一次空间位移

在本杰明18岁时,物理空间发生了第一次大跨度转移,本杰明离开巴尔的摩的家,去耶鲁大学求学。尽管那时的他看起来有50岁,但已经到了求学的年龄,父亲送他去康涅狄格州参加耶鲁大学的入学考试。在收到了入学通知的第三天,本杰明凝视镜中的自己,决定将灰白的头发染成棕色,由于用光了染料,不得不直接去报到。教务主任与学生们并不相信这个有着灰白头发的老男人是大学新生,本杰明被密密麻麻的人群赶出了城。灰头土脸的本杰明被迫回到了巴尔的摩的家中,结束了这次短暂而又荒诞的求学之旅,第一次身份构建以失败告终。

2.第二次空间位移

在1898年,物理空间发生了第二次大跨度转移,西美战争爆发,本杰明离开家奔赴战场,上帝终于给予了本杰明一次短暂的机会去证明自己。由于先前在商界做出的贡献以及日渐迸发的活力,他在军中不断获得荣誉,一路从上尉提拔到了中校,然而在刺激的军旅生活中逐渐获得的认同感并没有永远地伴随他,由于家族生意的需要,他不得不辞职回家,回到家的本杰明面对40岁衰老的妻子顿感十分压抑,而51岁的本杰明在镜子中看起来只有30岁,镜中日渐年轻的脸并没有持续为他带来欣喜与愉悦,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焦虑与不安。

3.第三次空間位移

第三次物理空间大跨度转移发生在1910年,叙事空间从巴尔的摩的家中转移到了哈佛大学。本杰明成为了哈佛大学的一名新生,为了实现他的美国梦,从而一雪前耻,他加入了足球队,几次击败耶鲁大学的球队,成为了球队的中坚力量,与外貌不符的成熟气质更是使他十分受欢迎。但好景不长,他的逆生长注定这种成功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杰明变得越来越年轻,他在球队的威名变成了徒有虚名,体重减轻以及变矮的他已无法承担球员的职责,大学的课程在他眼里也变得晦涩难懂。毕业之后回到家的本杰明又站到了镜子前面,镜中人像一个青少年,三个月没有刮胡子的脸上只有些许白色的汗毛,本杰明的人生再一次失落。

4.第四次空间位移

在1917年,物理空间第四次发生大跨度转移,他收到美国陆军准将的委任状,欣喜若狂地离开家,搭乘火车去南卡罗来纳的摩斯比报到。然而,那些让本杰明魂牵梦绕的激战岁月已经成为了永远触不可及的梦想。在那里,他将带领一个团的士兵作战。57岁的他看起来像一个小男孩,没有人相信他,在脑海中想象了无数次的场面并没有变成现实,他并没有意识到矛盾的身份注定了人生旅途的失败。绝望的本杰明哭着被气急败环的儿子领回家,梦想再一次因为逆生长而落空。

本杰明的四次离家是不断寻求身份构建、找寻自我价值的过程,他的每一次的目的地,即耶鲁大学、战场、哈佛大学、军营都见证了他实现自己美国梦的碰撞与冲突,可悲的是每次物理空间转移的结局都是回家,所有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每一处物理空间都见证了他破碎的梦想。

二、社会空间:人情淡薄的精神荒原

社会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批评关注复杂的社会关系[6]490,旨在分析地域所触发的社会印记,挖掘文字空间下的社会含义,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人物角色和周边环境紧密相连。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爵士乐时代的写真,生动而华丽地描绘出了迷惘的一代人的生活图景[9],在这个社会过渡的阶段,社会整体体现出一种混乱,享乐主义与物质主义成为了社会潮流,经济的繁荣发展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淡。表面上看起来,人们肆无忌惮地徜徉在娱乐给他们带来的欢愉中,但内心却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原,空虚而孤独。在冷漠自私的环境下,本杰明的奇幻人生注定失落[10]。

1.淡漠的父子关系

在《返老还童》中,淡漠的家庭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杰明的人生悲剧,本杰明的父亲,罗杰·巴顿发现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居然是一个80岁的老头时,首先关注的不是儿子的安危而是家族的声誉,儿子老人的形象使他感到十分荒唐与恐惧,在护士的命令下,痛苦地将刚出生的儿子带回了家,他尖刻地将儿子称作玛士撒拉,不停地自我欺骗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子,使儿子违背真实的自我,而当儿子获得成就时又变得十分谄媚。本杰明的儿子,罗斯科·巴顿粗暴地与父亲本杰明相处,不认同本杰明本是客观存在的文化身份,命令他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称呼他为叔叔,因为一个看起来只有15岁的男孩直接称呼他的名字简直太荒谬了。亲人们将本杰明看作是一个怪物,本杰明的存在使他们蒙羞,他们从未以本杰明的出发点来考虑问题,如此淡漠的家庭关系正反映了爵士时代人情冷酷、肤浅浮躁的社会现实。

2.肤浅的婚姻

婚姻在小说中通常是浪漫而永恒的,而《返老还童》中的婚姻却压抑而晦暗的。本杰明与希尔迪加结合的原因具有讽刺意义,本杰明的成熟外表与财富吸引了希尔迪加,希尔迪加的年轻与美丽使本杰明魂牵梦绕,二人坠入爱河,迅速订婚。当时过境迁,繁华与激情退却,希尔迪加对本杰明的欣赏变成了轻蔑的冷嘲热讽,认为婚姻生活所有不幸的来源是本杰明找寻自我身份的固执。本杰明在婚姻中无法得到理解与认同,逐渐因为日益年轻的身体与对浮华世界的沉迷抛弃了日渐衰老的妻子,他厌倦与步入中年的妻子同时出现在公众场合,步入老年的妻子使本杰明对曾经炽热的爱情感到怀疑,飞蛾扑火般地沉迷只剩下漠视与逃离。建立在物质与外表上的爱情使婚姻的责任感逐渐淡却,残破的婚姻只剩下天各一方的苦涩与悲凉。

3.虚荣的大众

小说运用第一人称以及大规模的全知视角进行叙事,因此每个角色的内心活动都跃然于纸上,小说中公众的态度直接影响了读者的印象构建[11]。爵士时代的人们十分关注自己的社会形象,声誉与地位意味着一切。在小说开篇,由于接生了一位看起来有80岁的婴儿,基尼医生怒不可遏地宣布再也不当巴顿家族的医生了。医院的护士们害怕医院的声誉将会被这个看起来有80岁的婴儿毁掉,她们命令罗杰巴顿迅速将儿子带走。迎接新生命是生命中神圣的仪式,但是小说中医院里的每一个人在看到本杰明后想到的第一件事都是自己的名誉。虚荣的大众为了恭维罗杰·巴顿,荒谬地竟宣称本杰明像其祖父。巴尔的摩的交际花们在本杰明变成稚嫩少年后就对他失去了交往的兴趣。虚荣的成长环境注定了本杰明逆生长的悲剧。

空间的阶层和社会的阶级相互对应,但身处上层社会的本杰明却无疑比其他人更为孤立[12]。本杰明虽身处掌控话语权的上流社会,但却被边缘化,冷漠的父子关系、膚浅的婚姻、趋炎附势的大众没有给与本杰明丝毫的安慰,他受尽了冷嘲热讽,只能在孤独的社会中踽踽独行。

三、心理空间:逐渐失落的美国梦

空间的生产具有精神性,个人心理空间是表征人物情感、 思想特征的空间。只有深度解码与人物内心相关联的空间符码,才可准确定位其内心活动[13]。本杰明·巴顿的心路历程贯穿整部小说,无奈的顺从、短暂的快乐、压抑的梦想、被异化后的失落、不被理解的孤独分别展现在了小说的不同阶段,与此同时,不同阶段中本杰明的逆生长与其妻子希尔迪加的正常生理演变又形成了对比,更加突出了本杰明的边缘身份,强化了小说的荒诞性。

1.本杰明的早年时光

在本杰明的童年,他一直无奈地按照他人的意愿生活,菲茨杰拉德在此将正常婴儿的用品与本杰明喜爱的物品进行对比并置,小说的荒诞性得以突出,本杰明对正常的婴儿用品嗤之以鼻,例如“小摇篮”[14]250“白色婴儿服”[14]252 “牛奶”[14]252“彩色地图”[14]259和“纸板项链”[14]259,父亲的“雪茄”[14]257和“大英百科全书”[14]258却赢得了他的喜爱。父亲为他挑选玩具,试图说服自己本杰明是一个婴儿,婴儿就应该做婴儿的事。然而本杰明的身体和心理都是逆生长的,本杰明不仅长得像一个80岁的老头,他也拥有80岁老头的精神状态。为了满足父亲的期望,天性就愿意服从他人的本杰明尝试去做一个正常的婴儿,只喜欢一个人看百科全书的他不得不培养对彩色卡片的兴趣。为了使父亲高兴,他每天不得不设法打碎点东西。童年时期的本杰明一直在迎合他人,为他人而活,从而违背了自己真正的文化身份。

本杰明18岁时,外貌50岁的他通过了耶鲁大学的入学考试,第一次离开家的他满怀希冀准备迎接新的开始,大展宏图的志愿在他心中熊熊地燃烧着,未来在本杰明眼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但命运却往往不遂人所愿,他并没有被耶鲁大学接受,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个看起来50岁的男人是大学新生,他在大家的嘲弄声中被赶出了学校。大众的大肆嘲笑与本杰明的失落归家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本杰明的悲凉人生。

2.本杰明的中年时光

在婚后的十五年里,本杰明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身体中的血液迸发出一天比一天新鲜的活力,开始享受纵情声色带来的愉悦与满足,而妻子希尔迪加则褪去年轻时的美丽与激情,从一位妙龄小姐变成了一位有着14岁儿子老成持重的中年女性,被充满活力的本杰明拖着参加社交舞会。1898年,38岁的他摆脱了家庭生活,开始寻求刺激,他在军队与社交圈都获得了很高的声望。那时他的爱情和金钱变得理所应当,追寻已久的名望失去了它的神秘感,翘首等待的过去与随之而来的未来交织混杂,在那一时刻尽数闪耀,人生如梦。

战后的人们失去了信仰,道德界限模糊,精神生活逐渐荒芜。他们试图通过纵情声色来满足自己,追求人生的浮华。本杰明寻欢作乐的欲望日益增长,而希尔迪加渐渐趋向为一位老年贵妇人。他们的婚姻逐渐走向空洞的沉寂,二人犹如两条相交的线,随时间流逝而渐行渐远,妻子的讽刺与蔑视使无法选择自己身份的本杰明无言以对,二人的关系雪上加霜,咫尺天涯。本杰明开始利用自己日益增长的名望为晦暗的人生增色,逃离虚无的现实。他追求享乐,沉浸在奢华的生活中,发展新爱好来消解家里日益增多的烦恼,表面的浮华终究掩盖不了他内心的空虚,尽管英雄勋章和舞蹈冠军为他带来名望,重归哈佛大学,作为风云人物在橄榄球场上意气风发,这些丝毫没有减少他内心的失落,逆生长所带来的矛盾的文化身份使其始终不被他人所理解,人们的喜爱与敬仰是建立在他逆生长所带来片刻的激情上,本杰明的成功注定归于虚无。

3.本杰明的老年时光

1914年的本杰明已然变成了一名青少年,日益稚嫩的身体使本杰明以往在社交界受到的青睐与追捧烟消云散,不耐烦的罗斯科也开始为他眼中无可救药的父亲制定规则。随着本杰明重回战场的梦想破裂,已然是一个男孩的他犹如失去了最后一棵救命稻草,放弃了掌控自己人生的努力,只能坐在儿童房里忧伤地玩着玩具。在本杰明人生的最后时刻,他丧失了自我的意识,过去的燃情岁月逐渐走向虚无,他的记忆变得模糊起来,“往事——圣· 胡安山上的枪林弹雨;婚后头几年繁忙的夏日里,为了他深爱的年轻的希尔迪加整天工作至夜幕降临……所有这些都像虚幻的梦一样从他心中消失了,好像这些事从来没有发生过。”当牛奶的最后一丝甜香从本杰明的脑海中淡去,他的传奇人生落幕了[14]283。他的奇幻人生本该是一种传奇,但他的人生轨迹却和正常人一样,所有的繁华都将落尽,本杰明作为一个婴儿无意识地离开了人世。读者们的美国梦也因本杰明的离世而幻灭。

四、結束语

通过对《返老还童》的空间叙事进行分析,小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得以构建,小说在主题思想的表达和艺术技巧上的成就都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菲茨杰拉德创造了逆生长的角色以反映爵士乐时代的尖锐矛盾,迷惘的一代注定陷入世俗的洪流中。

整部小说是菲茨杰拉德对马克·吐温一席话的实验,“遗憾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开始阶段,而最糟糕的时光则是在结束阶段。”[14]3不幸的是,他的实验失败了,菲茨杰拉德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放在了本杰明人生的结束阶段,将最糟糕的时光放到了本杰明人生的开始阶段,但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模样,尽管本杰明一生都在尝试找寻自我身份,他有着不断抗争的精神,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人生本是传奇却注定悲剧。虽然只在人生中年获得了短暂而空虚的快乐,但他的成功并不真实,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得到他人的理解,直至生命终点,一切烟消云散,梦想注定归于沉寂,自我意识化作虚无。此刻,耳边不由得响起周梦蝶的《十月》,“所有的美好都已经美好过了,甚至夜夜来吊唁的蝶梦也冷了……至少你已懂得什么是什么了……”[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