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合作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019-04-26 01:12邢倩男
大经贸 2019年1期
关键词:城市发展珠三角城市群

【摘 要】 在城市群内部,存在着强烈的集聚与扩散关系,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城市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在梳理有关城市关系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关系方法,以网络的视角看待城市的相互合作。文章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分析了该区域内城市合作的影响因素,以及城市合作对该区域内城市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反思与启示。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合作 城市发展 珠三角

一、引言

(一)城市群是国家城市化发展总体格局的重要载体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愈加密集分布。依托于地理位置的邻近性,城市间逐渐产生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城市间的资源与信息、技术的交流共享逐渐加强,而不再仅仅谋求独立的封闭式发展,形成一个个多核心的城市系统,即城市群。在《国家新型城镇化(2014-2020年)》中已明确将城市群定位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

(二)城镇化发展不仅注重速度,更要注重质量

在城镇化程度迅速深化的初期,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着注重速度提升,忽视质量发展的问题。尤其是从市民文化、城市宜居质量和城乡协调性等维度来看,我国离城市型社会相距甚远。因此,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与城镇化水平之间没有匹配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化协调发展,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三)城市群内城市间关系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在城市内部,城市之间存在强烈的竞争与合作的存在,而竞和关系的存在也是城市间进行有效交流的基础,是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因此,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对城市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概念与理论框架

(一)概念界定

1.城市关系

在特定区域范围内部,城市群中分布众多发展程度各异的城市。通过地理区位、交通运输、人员流动、资源共享等要素,城市间逐渐产生互动与联系,从而形成城市关系。相较于城市群外部,在城市群内部的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发展历程的相似、城市发展要素的落差,城市之间的资源交换更加高效。主要表现为竞争与合作的关系[1]。

2.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质量的概念在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的定义。本文借鉴白先春等人的观点,认为城市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合体,要以系统论的视角看待发展质量。它包括城市人口、经济、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及整个系统的质量和城市质量系统内部发展的协调性[2]。

(二)理论框架

对于城市关系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以下两种:即属性方法与关系方法[3]。

1.中心地理论

属性的研究方法聚焦于中心地理论为基础的等级视角,认为城市在城市群内的地位取决于其本身的属性性质。中心地理论强调大中小城市之间存在一套固有的层级系统,并且城市之间的互动仅限于单向互动关系,而忽略城市间水平互动关系的存在。

2.流空间理论

关系方法聚焦于流空间理论为基础的网络视角,城市作为节点形成并取决于流经它们的各种“流”,即城市的关系性质。从这一视角来看,我们的城市处于一个网络空间中,由城市在网络中的位置则决定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权力,同时城市在网络中的参与程度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从中心地理论到流空间理论的演变,是城市间关系研究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即由传统的中心地理论的层级范式,向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的范式转变。

三、影响城市间合作的主要因素

从地理学、公共管理学与经济学视角出发,本文将城市群内城市合作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以下三点[4]。

1.地理接近性

(1)地理位置临近

地理位置临近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便于城市间信息、资源的交换与互补。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城市群不同,珠三角城市群的九大城市同属广东省管辖,在资源整合、区域合作方面拥有绝对的区位优势,不存在省域层面上的行政壁垒,协调合作更加便捷。在省域范围内的统一规划下,能更好的实现区域共赢。

(2)人文同源

人文同源意味著不同地区间有着相同的价值观,是在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基础。珠三角地区无论是在语言、风俗,还是社会关系的表现上,都基本相同且联系紧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拥有共同的珠江文化,担负了“先走一步”的开拓者角色,实现了城市间的文化接近,成为建立珠三角大都市圈的重要文化根基。

2.制度邻近性

制度邻近性即城市间可依靠政府政策扶持,逐步打破行政界线,使创新过程更有活力。制度是指根植于区域环境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规范,纵观全球范围内的区域合作,政府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随着《珠三角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珠三角地区开始关注跨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并编制了《粤港澳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专项规划》。在2009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提出“经济要发展,通信需先行”,自此珠三角城市加速推进通信业发展,为实现区域信息一体化奠定基础。

3.市场驱动

(1)经济相容:在经济发展方面,以大都市为中心辐射带动的城市群经济体量大,市场一体化程度高,在地区发展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群在区域统一化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差距逐渐缩小,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合作;而中心城市与周边小城镇的巨大经济规模差异也是推动城市群内城市合作的重要动力。

(2)产业互补:现阶段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和深圳为发展中心,其产业的互补特征有利于带动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广州在汽车、石化等产业中发展水平领先,深圳是南方金融行业的一大窗口,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由此可见,两个城市可以形成产业互补。从整体论的角度出发,通过都市圈的优化整合可以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力,使其在城市间合作中发挥好龙头作用。

四、城市合作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概况

2008年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肇庆、江门、中山、惠州九个城市。早在2010年底,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率已达 82.72%,为国内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二)案例:城市合作关系对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间合作在良好地理位置临近性的基础上,较好的利用政府政策支持,打破市域之间的行政壁垒。同时以公共交通建设为例,通过利用政府与市场力量,整合交通资源,在基础设施的带动下,合体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政府支持-打破行政壁垒

2009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文中提出经济要发展,通信需先行,自此珠三角地区开始着力推动区域信息一体化发展。2009年6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并于 2010 年相继印发了包含环境保护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规划;2011 年 2 月,广东省社科院制定了《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工作评价指标及评价办法》,使一体化评价有了衡量标准。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达成的区际协议近 70 个,珠三角作为泛珠三角区域的核心,也充分享受着制度红利,保障区域内协调合作的稳步推进。

2.公共交通搭建——拉动经济与社会发展质量

在公路方面,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基本覆盖珠三角地区所有县(市)的高速公路。其中,广深、广珠高速公路是珠江东西两岸的公路主骨架,连通广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东西两翼两大经济带。该地区的普通公路网主要以广州为中心,7 条国道向珠三角地区辐射,与其它运输方式一起将珠三角城乡联系在一起。

在轨道交通方面,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深圳两市。佛山市开通了与广州连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其中广州市已开通22条线路。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修编)》,到 2030 年前,珠三角地区将建设 23 条,总长 1890 公里的城际轨道。珠三角正在建设中的城际轨道有广珠、广佛、穗莞深、莞惠、佛肇、广清、广佛环线等 7 条。该规划全部实施后,将形成以广州、深圳与珠海为主要枢纽,形成广深、广珠和广新等3条城际轨道交通线路。“三环八射”的城际轨道交通网使珠三角城市群内部九大城市实现了1小时内通达的生活圈[5]。

此外,城市交通环境是城市融合互动的硬件条件。广佛地铁的修建,打破了两地居民的固有生活方式,拉动地铁沿线经济发展,促进两地经济共赢。广佛道路的无缝对接、广佛公交互通和一卡通、广佛电信同网、社保待遇互通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了广佛区域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同城化。

五、反思与启示

(一)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实现优势互补

在珠三角城市群内,各大城市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功能定位。广州市是最早的城市中心,是重要的贸易中心与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聚集了省内80%的高校资源,人才创新潜力大;深圳市是南方金融中心之一、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此外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城市制造业发达是各具特色的工业城市,也逐步走入大城市行列。因此,珠三角城市群要谋求长久的发展,需要认清不同城市所具备的优势特征与资源短板,充分尊重城市间协作的客观规律,实现优势互补。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群

现代城市不仅是发达经济与特色产业的聚集区域,更是宜居的、以人为本的生态花园。在《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首要评价指标就是生态环境质量。因此,珠三角城市群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打造,推进市民社会建设,营造健康城市环境。应当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应突出人文引领,并借助制度安排加强生态建设。

(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突破产业发展路径

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三大要素:分别是对海外市场、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对政府政策的依赖。而目前我国面临着进出口经济贸易落差,出口导向模式不再占据优势;劳动力市场价格上涨,土地价格与环境成本上升,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困境。面对新挑战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珠三角在抛弃发展低端产业的同时应注重“产、学、研”的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电子商务等领域,提高产业的层次和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曾浩. 城市群内城际关系及其对城市发展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

[2] 白先春,凌亢,郭存芝.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以江蘇省13个省辖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4(6).

[3] 张闯.从层级到网络:城市间关系研究的演进[J].财经问题研究,2009(03):22-27.

[4] 杜家元,周永章.泛珠三角中心城市互动的动力、模式及合作领域分析[J].人文地理,2009,24(04):103-106.

[5] 谈锦钊.广佛都市圈:城市区域合作的探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01):12-15.

作者简介:邢倩男(出生1994年),女,汉族,籍贯山东省。硕士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地方公共事务管理,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省武汉市;邮编430072。

猜你喜欢
城市发展珠三角城市群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浅谈机场净空管理与城市发展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