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和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出现了一个新变化,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个新变化也反映了高中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由此可见,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教育目标。对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结合实际教学,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一、改变备课方式和侧重点,提高自身知识素养
一直以来,历史备课强调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达成,侧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识记,如识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然而,历史高考命题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围绕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展开,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定义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由此可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还是能力,因此,教师要将备课的侧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以言语、行为、情绪等方式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状态,包括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以及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深入分析学情和解读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凸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的背景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备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个历史小故事:马嘎尔尼使团中单膝跪拜乾隆皇帝的少年斯丹东,展示中、英两国互换礼物的礼品单,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是太阳系天体运行仪、航海望远镜、战航模型等;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物是丝绸、瓷器、宣纸、工艺品等。利用历史小故事引导学生比较“鸦片战争”发生前中、英两国的社会状况,同时思考问题“与中国开战,英国有什么心理优势”,引导学生将16世纪、17世纪、18世纪40年代以前与英国有关的史实进行梳理、整合、迁移,最后依据史实推出结论。在备课时,教师要注意对史料进行筛选,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示学生找到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另如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15世纪前后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辨认地图,了解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升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历史高考命题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这种以“问题”为中心、以素养为立意的考核方式,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盘活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历史,必须先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历史的真实境况,那么,在备课时就要想办法引领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下全面立体地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历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显示图像、播放影视、阅读文字素材等途径实现,将历史史实形象化,从而达到以图补史、以图明史的目的。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比如,“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历史学科中主要表现为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关注与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上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要有人文关怀与人文追求。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渗透“一带一路”相关内容,启发学生将丝绸之路开辟中散发出来的正能量迁移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要习得知识与技能,还要经历体验和感悟,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品质,形成必备的关键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转变观念,从知识讲授转变为核心素养培养,除了要有高超的教学技艺,还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实施集体备课,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核心素养体系的教学要求。
二、转变教学方法,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总有一种感觉: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不能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不会对历史知识点、历史线索等进行归纳、总结,也不会在推理的基础上形成认识上的升华,只好将全部知识一一教给学生,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关键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淡漠,只会死记硬背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缺乏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意识,无法形成知识体系;二是史料实证能力薄弱,学生对获取的、提供的史料不能有效地阅读、辨析和运用;三是在学习中无法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更不能从历史视角解释现实问题。
例如,分析“九一·八”事件发生的背景,有的教师就会直接告诉学生事件发生的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日本方面:近代形成的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和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重要原因,军队在国家政权中具有特殊地位,法西斯势力逐渐形成;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中国东北既是日本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也是其农业、重工业原料供应地,日本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先占领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根本原因在于,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日本阶级矛盾激化,日本企图通过发动战争的办法来摆脱危机。(2)中国方面:蒋介石政府集中兵力“围剿”红军,无暇北顾。(3)国际方面: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以上做法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十分不利。教师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将微课的优势与历史学科特点相结合组织教学,将微课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做:首先,利用微课梳理本课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查阅相关历史书籍,搜集历史资料;其次,在课中呈献相关文献材料,让学生集中讨论问题“九一·八”事件是偶然发生还是日本蓄谋已久”;最后师生在课中共同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分解了学生内化知识的難度,增加了知识内化的次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还发挥了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教师“一言堂”,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场所。
虽然课堂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仅仅依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能力培养也十分重要,基于“思维导图”的历史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和历史知识逻辑体系,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思维导图”的训练可以先从一节课开始,再到一个单元,最后到一册书。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学生在阅读教材和理解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将这节课涉及的各个知识点梳理整合如下:时间是1851年至1864年;地点在广西金田村;背景是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入,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导致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而洪秀全等人早有准备,创立了“拜上帝会”等;主要人物有洪秀全、杨秀清等;事件过程是金田起义……天京陷落;结果起义失败了;评价有積极的一方面,但也存在不足……最后将这些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厘清知识点的脉络,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将这个单元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包括背景(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等)、内容(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方式(资产阶级革命、王朝统一战争、民族解放运动)等。同理,学完了一册书,也可以要求学生将整册书的知识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概括、总结,图1便是学生在学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这册教材之后所画的“思维导图”。
其实,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学生重新学习历史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考验的是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因为它不仅要将学习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梳理、整合、迁移,还要深入理解和内化这些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阐释和升华。因此,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增强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洞察力。
三、转变评价标准,精心设计问题
历史是过往的故事,而蕴含于其中的人类智慧,则需要后人用智慧去发掘、理解和解释。历史本身并无“素养”可言,所谓“学科素养”,其实就是借助历史课程的实施,指向于学习者的一种目标诉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历史学习的评价应当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全过程,实施多维度评价。
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虎门销烟”这节内容,以往教师只需讲清楚“虎门销烟”发生的时间、性质、背景、概况、人物及影响就算完成任务了,但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不明确,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也比较单一、片面。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和评价时,既要注重课堂学习评价,又要基于素养提升的目标,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知识理解、思维深度、问题解决等方面的不足,针对具体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保障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诉求的历史课程得到有效实施。教师可以这样教学“虎门销烟”的内容:当虎门销烟进行时,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大放厥词:“先生们,在遥远的东方,那个古老而又衰败的大帝国,竟然野蛮地把我们商人辛辛苦苦运去的、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商品,全部销毁!这是我们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它!以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对于英国外相的发言,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对英国外相的发言有何感想?”有的学生说:“他是在胡说八道!把害人的鸦片偷运过来祸害我们,难道我们不能销毁吗?”有的学生说:“巴麦尊讲的固然是谬论,但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假如当时的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话,英国也不至于向中国偷运鸦片了。”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在当时,工业革命使英国的资本主义得到迅猛的发展,英国以向外扩张的方式倾销本国的商品,所以当时中国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这跟中国是否实施对外开放关系不大。”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结论:那时的中国不管是不是盲目自大,西方资本主义都会入侵,唯有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教师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了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
以往评价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主要看教师的教学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基于此,每堂课的巩固练习,基本也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为主。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评价恰恰相反,它首先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中是否让学习者提高了能力、获得了发展,学习者是否学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思维能力。下面以“虎门销烟”这节内容的练习题做对比,说明基于问题的评价的重要性。
(一)基于旧评价标准的练习题
1.下图是一座雕塑:一双大手把一根烟枪折为两段。这座雕塑是为了纪念在这里发生的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对外国毒品走私的历史事件。请问这一雕塑是在( )。
A.厦门 B.虎门 C.上海 D.南京
2.2009年是虎门销烟170周年。《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定都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
A.林则徐 B.道光帝 C.左宗棠 D.关天培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
材料二: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请问答下列问题:
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什么时候?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为解决难题,清政府有何举动?
③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中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④你对鸦片战争的反思是什么?
(二)基于核心素养评价的练习题
1.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的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的“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分析以上基于不同评價标准所设计的练习题可知,前者着重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关注点是历史知识,后者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在一朝一夕,也非一堂课就能完成,培育方法也有千百种,教学时要找到一种适合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将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本文仅提出鄙薄之见,不足之处恳请同行朋友们斧正。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