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娜
摘要:本文以无调性音乐中的和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组织构、音响色彩的分析,着重论述无调性音乐中和弦音响色彩的听觉感知心理过程,使视唱练耳成为一门应用性强的音乐基础课,并为视唱练耳学科实现对不同专业进行不间侧重的分类教学提供可行的参照依据。
关键词:无词性 和弦音响 色彩感知 联觉心理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067-02
一、无调性和弦音响的结构组织
音乐发展到了无调性阶段,传统的和声序进逻辑随着调性的消失而瓦解,“随线性和声与十二音和声技法的出现,和弦写作产生了新的结构组织方式”。和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程叠置构成的,而不同音响色彩的音程如何排列、叠置,直接影响着和弦的结构及其音响色彩。因此,要了解无调性的和弦音响结构组织,要从了解和弦最小的音关系——音程开始。
(一)音程结构特征
作为构成和弦音响的最小音关系,音程有其自身的音色色彩。一般认为,协和音程产生于平均律中泛音列较低的音中,而较高的泛音则产生不协和音程。这种音与音的关系在平均律中被减少到十二个,其音程结构特征如谱例1。
完全五度与完全八度——为开放(明亮)的协和,大、小三度与大、小六度——为柔软(柔和)的协和,小二度与大七度——为尖锐的不协和,大二度与小七度——为温和的不协和,完全四度——协和或不协和[3],三全音(既增四度或减五度)——中立的或是不安定的音程。
(二)和弦结构组织方式
1.可用(除三全音以外)任何音程来组成和弦(见谱例2-谱例4)。
除此之外,无调性的和弦结构组织还有许多。例如将双和弦叠置,或是用十二音的技法构成和弦,还有附加音和弦等。实际上,在无调性音乐中,每一个和弦都可以自由重复或省略某些音或某组音。
二、无调性和弦音响的听觉心理
当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艺术机制叠置排列并同时发音时,乐音间多层次的音波叠加起来,因相干扰而形成时强时弱的周期性交替”,当这种强音的交替在人耳中形成听觉暂留现象时会产生许多微弱的差音,与和弦基音融合起来,形成了听觉中的和弦音响色彩。和弦音响的色彩可分为自然色彩与艺术色彩两种,其中,和弦音响的自然色彩是客观存在的实际音响,是物理作用下形成的“和音”音色。例如不同发声体或人声所表现出的不同音质的音色。在物理学中叫做“音品”。而和弦音响所呈现的艺术色彩,源于听者对音色美的不同内心感受,是个人心理活动支配下的一种听觉感知,也是和弦音响色彩的心理属性,包括两方面的心理因素:
(一)联觉
美国音乐学家马利翁说过:“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聲音。”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在人的感觉之间有一种互相沟通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联觉”,即一种感官感受引起另一种内心感觉的心理活动[3]。当然,联觉的心理活动因人而异会产生不同的听觉感知层次。个人生活环境的文化背景差异,从事的专业类别不同,对音色的感知程度也是各异的。一般来说,普通人耳对音色的联觉仅限于单纯的听辨和弦音色的好听与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能感受到和音音响的强烈色彩感;而生活在音乐环境中的人,由于长期受到音乐的熏陶,在艺术实践中获得了音色感,并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和弦音色感性认识。他们对于和弦色彩的敏锐感知,来源于听觉和大脑联觉活动长期的良好结合,使声像迅速在大脑内转换为色觉,并通过多次分析、综合、编码,最终形成固定的音色感知表象。
(二)听觉逻辑
除了联觉心理活动之外,听觉逻辑也是影响人们听辨和弦色彩的一种心理因素,它是继人脑进行联觉活动后又一跟进的音乐逻辑心理。这种逻辑在调性音乐的和声听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听者对和声序进逻辑的感性认识上,由此辨别出和音音响色彩的相对协和与不协和,稳定与不稳定。而在无调性音乐中,由于少了调性的约束,听觉逻辑的心理活动没有了对和弦本身稳定度的要求,而更加追求和弦音响由紧张到松地,由松弛到紧张的色彩变化,由此产生的音乐感知心理,其逻辑更为抽象化。因此,无调性音乐的听觉逻辑心理是必须通过长期大量的积累新音响素材才能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联觉和听觉逻辑心理的形成,是培养和建立和弦音响色彩感知的前提,对于从事专业音乐的人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也是系统发展音色听觉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三、无调性和弦音响的色彩感知
感知无调性音乐的和弦音响色彩,除了从音质的角度感知不同器乐或人声形成的个别音质音色和混合音色外,还要获得有别于传统和声音响色彩的新感知,这种听觉感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相对紧张与松弛的色彩感知
在和弦的音高组织中,含有完全五度和大、小六度叠置的音程越多,和弦音色越松弛,人耳感受到的音响色彩越柔和;反之,包含小二度与大七度音程越多,和弦紧张度越强,听觉中的音响色彩越尖锐。这是由和弦内部音程特征决定的。此外,和弦音高的排列音域越宽,和弦的紧张度越低越松弛,音色也更明亮;反之,排列相对密集的和弦,紧张度也随之加强,其音色色彩在听觉中会变得暗淡甚至混浊。人耳通过对和弦结构的认知产生的音色感,同时也可反作用于和弦结构,用已感知到的音色来推断出未知和弦音响的结构组织。
(二)相对“协和”与“不协和”的色彩感知
听觉感知中和音音响的相对“协和”与“不协和”,在传统音乐和无调性音乐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人耳对和弦音响协和与不协和的概念也要随之转变。在传统和声中,和弦的协和度受调式的影响,由和弦本身的紧张度决定。一般来说,紧张度的强弱产生协和度的对比,并且具有从不协和解决到协和的倾向。而无调性音乐中的和声逻辑,将这种协和标准彻底改变,具有不同紧张度的和弦在一定环境中可被认为是协和的。而协和和弦也可被认为是不协和的。
在以不协和和弦为主的音乐片段中,协和和弦音响与周围不协和音响产生听上的色彩差异,成为这一音乐组织中相对“不协和”和弦。相反,那些不协和音响又成为音乐片段中相对“协和”的标准。对于听者而言,适时转变听觉心理感知逻辑,是获得无调性和弦音响色彩感知的重要方法。
四、结语
以上,本文通过对无调性音乐中和弦音响组织结构、音响色彩和听觉心理的分折,揭示了无调性和弦色彩听辨与调性音乐和弦色彩听辨的心理差异,并试提出其听觉的要旨和方法。这一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了解现代音乐作品中的音色音响,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想象和理解现代音乐的耳朵。它为视唱练耳教学切实服务于音乐实践需要提供了可能,对推动视唱练耳学科理论建设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G·韦尔顿·马逵斯.20世纪的音乐语言[M].蔡松琦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陆小玲.通感与音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01):42-46.
[3]杨波.艺术通感的生理—心理学发生探源——艺术通感研究系列之二[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04):62-66+79.
[4]王大昌.论乐音的音色属性及其表现功能[J].中国音乐学,1999,(04):115-126.
[5]张芬云.谈音响色彩感的培养与音程、和弦的听辨[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7,(03):34-35.
[6]贾波.论通感在音乐理解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8,(1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