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妊娠期的心理、生理变化比较明显,子宫体积也逐步增大,且随着妊娠周期的延长,其呼吸器官和心脏等都会产生相应的改变[1]。此阶段孕妇心理十分复杂,会直接影响到孕妇妊娠结局[2]。需及时通过有效合理的措施帮助孕妇调节情绪,以免其情绪大幅度波动,保证分娩顺利,同时预防产后抑郁,切实确保孕妇安全[3]。临床诸多研究报道[4-5]指出,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优化孕产妇妊娠结局,同时还可以减轻产妇产后抑郁情绪,提高产妇身心舒适度。鉴于此,本文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特此对孕产妇106例进行了对照分析,探讨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孕产妇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研究组,两组各53例。研究组年龄22~36岁,平均(26.5±3.3)岁,孕周39~41周,平均(40.4±0.5)周;常规组年龄23~37岁,平均(26.6±3.2)岁,孕周38~42周,平均(40.3±0.4)周。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签署研究同意书;足月单胎妊娠。
排除标准:合并妊高症、心脏病、糖尿病、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者;无法正常交流或认知障碍者。
常规组行常规化护理:遵医嘱为产妇进行对症护理,为产妇普及分娩知识及注意要点,并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使产妇保持愉悦心情。
研究组在常规化护理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即(1)有效交流:护理人员通过床旁治疗的机会,以诱导发问的方式掌握产妇心态变化,鼓励产妇主诉,并予以情感支持。交流期间,为确保交流的有效性,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对产妇进行干预,合理分析产妇发生负性情绪的原因,同时实施针对性干预。(2)个体化宣教:护理人员根据产妇的理解能力和文化水平,实施个体化宣教。如果产妇文化水平较高,且理解能力良好,护理人员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为产妇普及自然分娩、剖宫产的流程,为产妇构建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产妇配合度。针对理解能力欠佳或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产妇,护理人员利用图片、视频播放的方式,普及分娩知识,提高产妇对分娩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促使其积极配合。(3)争取社会支持:护理人员以沟通者的角色,通过合理恰当的方式为家属专属产妇目前的心理诉求,鼓励家属尽量满足产妇物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让产妇感到温暖,提高分娩信心。(4)冥想训练:护理人员提前了解产妇的喜好,并围绕产妇的喜好播放轻柔音乐,即:产妇保持平卧,闭上眼睛,由护理人员在产妇身旁话白,在轻柔音乐的背景下引导产妇冥想、感受四周生灵气息。期间,禁止外人打扰。20 min/次,2次/d。(5)放松训练:产妇保持平卧,指导产妇放松全身肌肉,即:先用力收缩面部肌肉,而后慢慢放松,舒缩力度适宜,然后舒缩颈部、上肢、下肢,有规律的进行放松训练。20 min/次,2次/d。
(1)记录两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产后24 h失血量>500 mL)。(2)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6]评估产妇产后抑郁情况,总分30分,评分越低,抑郁程度越轻。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均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对比 [例(%)]
入组时,研究组和常规组E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3天、产后7天、产后14天的EP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产后抑郁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产妇产后抑郁评分对比(分,±s)
小组 病例 入组时 产后3天 产后7天 产后1 4天研究组 5 3 1 9.3±5.0 1 4.5±3.7 1 1.5±3.5 9.1±2.5常规组 5 3 1 9.0±5.2 1 8.4±4.1 1 6.5±2.9 1 5.4±3.1 t值 - 0.3 0 2 5.1 4 1 8.0 0 8 1 1.5 1 6 P值 - 0.7 6 2 0.0 0 0 0.0 0 0 0.0 0 0
针对孕妇来讲,分娩所引起的生理应激源十分剧烈,会强烈刺激到产妇情感层面,导致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障碍。而持续的负面情绪则会加快产妇心率、升高血压,影响产妇治疗依从性,与此同时,还有可能会增加诸多不良并发症,比如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大出血等[7]。除此之外,针对择期分娩的产妇来讲,从入院后一直到开始宫缩,进入待产室待产的这一阶段,产妇的心态变化、情绪波动幅度是最明显的[8]。基于此,高度重视产妇身心健康,已成为了当前临床产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产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体现[9]。常规化护理模式下,更倾向于维护产妇生理功能状态,忽略了产妇心态变化和一系列行为改变,使得产妇在围产期因为人性化关怀的缺失而出现分娩抵触,进而影响母婴结局[10]。近两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模式的改变,各大医疗机构越来越倾向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全方位护理措施,同时也是当前产科护理人员必须要熟悉掌握的核心护理技术手段[11]。
本文中,研究组行心理护理干预,常规组行常规化护理,观察发现:研究组剖宫产率(32.08%)、产后出血率(3.77%)均低于常规组(50.94%、15.09%)(P<0.05),提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积极影响产妇妊娠结局。同时还发现研究组产后3天、产后7天、产后14天的EP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减轻产妇产后抑郁。究其原因: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对临床医护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生物-心理-社会”的全面护理措施在我国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积极影响着临床护理工作[12]。在注重疾病治疗干预的基础上,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更加倾向于产妇个性化特征和社会属性的关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产妇提供安全、舒适、有效的护理措施,切实满足产妇合理所需,并对其社会属性予以充分的肯定[13]。本文中开展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包括有效交流、社会支持、个体化训教、冥想训练和放松训练等内容,旨在积极疏导患者负性心理,提高患者对分娩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同时为产妇做好沟通者角色,为产妇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为产妇提供精神支持;放松全身肌肉,减轻产妇紧张情绪。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显著减轻了产妇产后抑郁,同时还优化了产妇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