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明
【摘 要】目的:探究妇产科围术期感染的预防对策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接收的患者94例,其中47例在围术期接受基础护理,为对照组;另外47例在围术期接受基础护理的同时加用感染预防护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感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74%)高于对照组(78.72%),围术期感染发生率(2.13%)低于对照组(1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预防护理联合基础护理有利于改善妇产科患者围术期护理效果,降低围术期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实践。
【关键词】妇产科;围术期感染;护理滿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8--02
前言
由于妇产科患者术后身体比较虚弱,免疫力较差,极易发生围术期感染,导致其产后康复时间延长,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围术期感染的预防成为妇产科护理的重要内容[1]。基础护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患者围术期生活质量,但针对性较差,不利于其预后效果的改善。为此,本研究以我院妇产科2017年3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94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预防感染护理的作用,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7年3月~2018年9月期间妇产科接收患者中抽取9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年龄为19~38岁,平均年龄为(28.79±5.34)岁;其中剖宫产手术21例,子宫切除术12例;子宫肌瘤剔除术15例。观察组年龄为20~39岁,平均年龄为(29.11±5.76)岁;其中剖宫产手术20例,子宫切除术11例;子宫肌瘤剔除术16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情同意,两组一般资料数据通过分析,差异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主要包含健康知识宣教、生活护理、饮食护理、注意事项指导、心理护理、营养支持、术后止血以及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基本干预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感染预防护理:首先,患者入院后,做好病房卫生护理,在常规清洁消毒的基础上,每天对病房卫生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或患者需求换洗被褥,并保证病房安静,给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其次,在患者个人卫生上,在健康宣教的时候,向其强调个人卫生对感染预防的重要性,引导患者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指导其做好伤口清洁,定时查看伤口,预防感染;最后,在住院期间,指导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以伤口早日恢复,同时采用正确的体位休息,在咳嗽、打喷嚏等活动时,首先采用双手按住伤口两遍,在进行咳嗽或打喷嚏等,以免伤口因剧烈活动裂开。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围术期感染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有关数据,并加以比较分析。护理满意度:使用我院自制的妇产科护理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由患者自行填写,该问卷满分为100分,90分及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分以上(包含60分)90分以下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不包含60分)为不满意。总体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47×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94例妇产科患者的临床数据以SPSS21.0处理,围术期感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以n(%)表达,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体护理满意率大于对照组,围术期感染率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妇产科患者主要是孕产妇和妇科疾病患者,患者手术后,机体免疫力会有所降低,如不加强护理,极易发生感染、出血等不良情况,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严重者会引起炎症,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2]。在常规护理中,主要是通过无菌操作和术后抗生素抗感染等措施来预防感染,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3]。针对感染发生的因素,在实施基础护理的同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感染预防措施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在本研究中,对观察组47例妇产科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和感染预防护理,通过对患者的病房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生活习惯等方面干预,减少感染发生的风险因素,并加强健康教育等基础护理,提高患者对围术期感染的防控意识,进而有效减少围术期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高,其围术期感染率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说明感染预防护理联合基础护理在妇产科患者围术期效果良好,有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妇产科患者围术期实施基础护理的同时,加用感染预防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其围术期感染率,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刘莉.探讨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J].医药前沿, 2017, 7(5):78-80.
叶伟.妇产科围术期感染的预防措施和护理体会[J].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 23(22):77-77.
张秀娟, 邓宁.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 10(5):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