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
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国人民,打响了没有硝烟的反贫困、全面小康的大决战。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老区,先后提出了“精准扶贫”“一个都不能少”“志智双扶”“脱真贫、真脱贫”等一系列脱贫理念和工作要求。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革命摇篮井冈山殷切叮嘱:“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江西省委书记刘奇亲自挂点联系井冈山,他到江西工作三年时间就上井冈山多达15次,督促我们脱贫攻坚要“抓严抓细,经得起检验”,吉安市委要求井冈山切实做到“保障措施、实际收入、长效机制”三个到位。
井冈儿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井冈山不负众望,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13.8%降至2016年底的1.6%,群众满意率达99.08%,2017年2月26日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二年多时间过去,目前的最新数据显示,井冈山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25%,井冈山脱贫牢固,并朝全面小康迈进。
这是新时代扶贫工作井冈山成功先行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井冈山落地生的根、开花结的果。
井冈山成功“开创红色脱贫之路”,被誉为“井冈之路”,参展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决胜2020——脱贫攻坚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井冈山用新时代的改革思维和创新办法推进精准脱贫,先后被评为2017年中国改革年度十大典型案例、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彭夏英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在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井冈山第一个作先进事迹报告,并成功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随团先后赴重庆、黑龙江、宁夏、陕西等地作巡回报告,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井冈山是“三区”叠加的地方,在全国实现率先脱贫“摘帽”,新时代的井冈山先行实践意义尤为特殊。
“井冈之路”有现实的历史意义——它彰显了党的担当和成功。
90年前,在毛泽东领导下,从井冈山开启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为其它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井冈山经验,是我党革命胜利的起点;
山还是那座山,依旧山高路远。但事实证明,90年后,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井冈山勇立潮头,率先摘掉贫困“帽子”,又是现在贫困地区在新时代同步迈入小康的新起点、脱贫奔小康的样本。
“井冈之路”有永恒的民生意义——它践行了党的初心和精神。
当年,追随共产党参加红军的井冈儿女超过18万人,牺牲的革命烈士近5万人。在2年零4个月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平均每天牺牲的革命烈士多达56人。
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这是革命先辈和先烈们的毕生追求,也是我们党的初心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让井冈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也是在井冈红土圣地上担责履职者的矢志初心和庄严承诺。
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既兑现了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兑现了井冈山党员干部和井冈儿女不负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承诺。同时也是对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和习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注解。
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的“井冈之路”,是井冈山开拓创新的伟大实践,以实际的行动践行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有人也许会心存疑问:井冈山,是政治山,有党中央的特殊关爱,有各界的特殊支持,井冈山率先实现脱贫摘帽,条件是不是上面给的、外面送的?
其实,井冈山感恩支持,但不等不靠。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靠的是弘扬新时代井冈山精神、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靠的是精准的理念、务实的作风。
更主要的,“井冈之路”站得高,有高山垫脚;“井冈之路”看得远,有明灯引路。
2016年2月1日至2日,习总书记怀着对革命老区的深情厚谊,第三次上井冈山,他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我算得上是个扶贫老兵,能直接参与和见证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的伟大实践,是我的荣幸,我们井冈儿女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体会良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与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井冈之路”的指路灯,是井冈山精神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与升华,“井冈之路”就是新时代井冈山精神在扶贫奔小康路上积极探索与实践的体现。
“井冈之路”的内涵丰富: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践行“井冈调查”的务实作风,做到“把准脉”、施对策,扶到點、扶到根,精准打赢脱贫攻坚战;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和传承“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严明纪律,攻克脱贫攻坚战难关;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本路线,依靠群众求胜利,做到齐声唤、同心干,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井冈之路”的内涵实际:党组织,是时代的先锋、是脱贫的主心骨;人民群众,是时代的主人、是脱贫的主体;切实做到扶“志”不扶“懒”,解决“要我脱贫”还是“我要脱贫”的问题;扶“干”不扶“看”,解决“坐等看”还是“动手干”的问题;扶“一世”不扶“一时”,解决“眼前过关”还是“长远过硬”的问题。我们通过全力推进“三扶”“三不扶”的扶贫工作法,引领井冈儿女,像当年先辈投身革命那样,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伟大战役,为“井冈之路”夯实了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精准扶贫就像扣扣子,精准对象就是扣的第一颗扣子,如果第一颗扣子扣错了,那么接下来的帮扶举措和帮扶结果都是错。
新时代脱贫实践的“井冈之路”,牢牢抓住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三个关键。围绕“扶持谁”的问题,创新“红蓝黄三卡”,实现识别上的精准——变“面上掌握”为“精准到人”。
早在2014年,井冈山就经“一访”(走访农户)、“二榜”(在村和圩镇张榜集中公示)、“三会”(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乡镇场党政班子会通过)、“四议”(村民小组提议、村民评议、村两委审议、乡镇场党政班子决议)、“五核”(村民小组核对、村两委审核、驻村工作组核实、乡仲裁小组核查、乡镇场党政班子会初核)”等程序来建档立卡,对所有贫困人口进行精确“扫描”,确保贫困户一个不漏。
同时,井冈山还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创新“五个起来”模式,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围绕“怎么扶”的问题,创新“五个起来”模式,实现帮扶上的精准,从而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把“有能力”的“扶起来”,实现家家有产业。根据贫困群众的致富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井冈山依托山区资源禀赋,重点打造20万亩茶园、 30万亩竹林、10万亩果园的“231”富民工程,全力帮助群众到景区、园区、城区务工就业,大力实施“一户一块茶园、一户一块竹林、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真正做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确保家家有一个致富产业,户户有一份稳定的产业收入;
把“扶不了”的“带起来”,实现个个有收益。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缺乏劳动能力、难以自我发展的实际,在每个乡镇都建立了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或以资金,或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做到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产业增收项目,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把“带不了”的“保起来”,实现人人有保障。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在落实国家普惠性政策基础上,由井冈山市本级财政自掏腰包,叠加实施一系列差异化的保障政策,确保贫困户都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把“住不了”的“建起来”,实现户户有其屋。围绕“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奔小康”的工作目标,实行差异化奖补政策,坚决消灭危旧土坯房,确保每一栋土坯房都拆得动、建得起、住得进,全面解决了包括非贫困户在内的所有群众的住房难题。
把“建好了”的“靓起来”,实现村村有变化。积极开展消灭撂荒土地,发展致富产业;消灭危旧土坯房,建设美丽乡村的“两个消灭”专项行动。按照“整体规划、全域旅游、处处是景”的总体要求,全面完成了563个自然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全山群众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安全房的美好愿景。
“井冈之路”还创新精准行政管理方式,实现了“眼明心亮”:在全省率先建立市、乡、村三级一体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精确掌握每一个贫困户的所有信息。同时,通过制定“基本信息卡、帮扶记录卡、政策明白卡、收益登记卡”四卡合一,做到贫困户家庭情况清清楚楚,贫困户的实际收入明明白白;通过红、蓝、黄“贫困户收益确认公示表”“三表公开”,严格进退程序,做到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实现动态管理,确保“贫困在库、脱贫出库”,变“整体退出”为“精准进退”。
当年,面对复杂的革命形势,有人提出疑问,井冈山上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高瞻远瞩的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上作出回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天,面对艰难的脱贫奔小康任务,也许有人担忧,井冈山基础薄弱,“井冈之路”到底能走多远?
新时代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日至2日第三次上到井冈山时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新时代的井冈山精神是我们持续奔进的动能之源!2016年底,井冈山贫困发生率1.6%,2018年底降至0.25%。
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之后,江西省委刘奇书记也要求井冈山:绝不能沉浸在率先脱贫“摘帽”的喜悦之中,要在贫困县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继续作示范、带好头。
率先脱贫摘帽不是我们的全部,我们还要率先小康,让井冈山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这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为此,我们进一步明确“产业为根、立志为本、机制为要、党建为基”总体思路,大力实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产业增收、能力提升、兜底保障、党建引领”四个全覆盖机制,努力实现在贫困县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继续作示范、带好头,拓宽拓广“井冈之路”。
注重致富产业发展,趟出增收新路。
创新好模式常出常新:在发展产业的土地流转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一包了之、一租了之,确保村集体经济占10%以上的股份,带动群众享有租金、佣金、股金等“三金”收入。探索创新了拿山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柏露全域旅游模式、茅坪新城“231”致富产业带动模式、刘家坪业态转换模式、光伏产业村组户全域共享模式等,实现所有贫困户产业入股资金10%以上的分红、所有村级集体经济5万元以上的产业收入“两个全覆盖”。
心有多高,路就有多远。眼有多明,色就有多亮。2018年3月,江西省委刘奇书记履新的第四天就上井冈山调研,他要求“井冈山要在脱贫摘帽的基础上,坚守绿色底色、做亮红色特色、璀璨发展金色,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了“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三最一跨”奋斗目标,拓宽、拓远新时代的“井冈之路”。
我们创新探索工业“新定位”,加速推进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竹木加工、陶瓷创意等“四大产业”集聚发展;
我们努力挖掘生态“好钱景”,按照“全域旅游、全景井冈”理念,把“好生态”与“富群众”有机结合,把井冈山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充分利用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重点推进“1+6”特色旅游小镇,做大旅游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村变景点,农民变老板;
我们着力打造新型“动力源”。重点实施“1+4”产业经济,通过旅游发展来带动总部经济、电商经济、会展经济、休闲经济的发展,不断培植产业发展新动能;
我们坚持就业产业融合,培育经济增收新渠道。对有力无业的,岗位扶持;对有业无钱的,金融倾斜;对有智无技的,加大培训。我们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引导群众向园区、城区、景区转移,通过基础设施和公交一体化配套,让他们“白天进区务工就业,晚上回家照顾家庭”,实现了“一个梦想家园”,带活了一方水土,确保“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充分发挥井冈山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积极争取各级各界支持,构建长期立体的帮扶格局,形成全山上下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合力攻坚的大格局。同时,我们坚持立志为本,永葆新时代的精、气、神。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扶贫扶志,贫困地区缺“精气神”不行,要注重“志、智双扶”,深入挖掘致富奔小康的鲜活典型和生动事例,传播脱贫好声音,用脱贫典型带动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我们突出严实作风,凝聚必胜的力量,传承井冈山斗争时期密切联系群众这个“传家宝”,始终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用干部好作风,帮助群众从井冈山精神中汲取信念和力量,凝聚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合力,做到强志气、树信心、提能力,增精神,形成“先富带后富、后富学先富、大家齐致富”的良好氛围,加速全山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我們着力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把党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上,让每一个党组织都成为一面旗,让“一面旗”带动一方致富,同时突出党员示范作用,注重“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共产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党员中的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组干部”,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盏灯,让“一盏灯”照亮一群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打造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同时,我们创新脱贫“三大纪律”,严守政治纪律,坚决杜绝“虚假扶贫”“数字脱贫”,坚决兑现“不小康不脱钩”;严守群众纪律,所有帮扶工作队自带被褥、自带干粮,决不增加群众负担;严守经济纪律,紧盯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让每一分钱真正用到刀刃上。
“全国道德模范”毛秉华,享年90岁,50年如一日,义务宣讲井冈山精神两万多场,听众200多万人。他生前仅有的20万元积蓄,全部捐给了脱贫攻坚;他生前最后的时光,就是行走在一个个脱贫攻坚现场;他生前最后的愿望,就是要把看到的、听到的脱贫攻坚励志故事写下来,取名叫《井冈丰碑》,他说,脱贫攻坚就是井冈山新时代的“历史丰碑”。
神山村曾经的贫困户彭夏英,丈夫重病、自己摔伤、房屋被冲垮,“脱贫”一直是她们一家人的梦想。2016年农历小年,祖祖辈辈“窝”在山坑里的她做梦都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会和她同坐一条板凳,嘘寒问暖,并鼓励她要坚定信心、勇于脱贫。彭夏英信心大增,当年就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竹制品,还以资金和土地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当年收入就达到10万元,还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2018年,她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的奋进奖。
习总书记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后,除创新贫困户进退机制和帮扶机制外,还重点创新兜底机制,全面推进社保、健康、教育、住房四大兜底保障全覆盖,确保“井冈之路”有保障上的可持续,既不让人掉队,也确保脱贫成效稳定持续。
社保兜底,扩面提标,提高保障标准。将低保政策向贫困户聚焦,推进贫困线和低保线“双线融合”,每年从旅游门票收入、土地出让金中各切出10%,用于低保扩面提标,确保低保线略高于贫困线标准,牢牢兜住贫困底线;
健康兜底,降提结合,织牢健康防线。一方面,取消贫困人口县、乡住院补偿的起付线,把起付线取消,其他人有,贫困户没有。降低省以上住院的起付线;另一方面,提高贫困人口住院的医疗报付比例,把报销比例提高到90%以上,不再“一人得病、全家拖垮”;
教育兜底,免补并举,拓宽受益范围。对贫困户的子女高中以下费用全免;对贫困户的子女进入大学或职业学校实行奖补,一个学生每年奖补8000元或4000元;
住房兜底,安全舒适,优化安居环境。对所有群众住房进行全面保障,健全住房兜底保障机制,确保家家户户都有安全住房。采取“四个一点”确保“建得起”,实施“两套方案”确保“搬得出”,完善“两类配套”确保“住得好”。
新时代党的伟大决策是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最坚强指引。如果没有党中央脱贫攻坚的英明决策、没有习总书记的亲力亲为,没有党中央对老区的真切关怀,没有中央、省、市各级各地的倾力支持,井冈山率先脱贫绝不可能实现,也就绝不可能有新时代的“井冈之路”。
“井冈之路”,彰显了党中央特别是习总书记的深厚老区情怀、对老区人民的深深牵挂,也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优越性,显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巨大创造力。
精确瞄准“靶心”是脱贫致富的最关键核心。在实践中,井冈山立足脱贫要素,坚持问题导向,探索了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施策、精准考评、精准长效等多个精准举措,破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可持续”等难题,真正落实“让贫困群众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决战决胜、率先脱贫的最关键核心。
产业长效造血是脱贫致富的最基础根本。“输血”解决基本保障,“造血”解决长期发展。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是根本之举。井冈山探索“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东”的三变模式,使农民从仅收租金,变成长久坐拥租金、佣金、股金“三金”,有效地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突出“志智双扶”是脱贫致富的最内生動力。扶贫先要扶志,我们把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作为脱贫致富的“红色引擎”和胜利保证,决战决胜,脱贫致富的最内生动力,大力实施差异化帮扶政策,从思想上、精神上推动“扶志”“扶技”“扶智”三扶,从而消除思想上、能力上、智力上的贫困。
建立长效机制是脱贫致富的最重要保障。脱贫不能是“一阵风”,而应该是“管长远”。井冈山探索创新,建立健全“产业增收、能力提升、兜底保障、党建引领”的“四个全覆盖机制”,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为脱贫致富提供根本保证和持久支撑。
社会合力攻坚是脱贫致富的最有效途径。从中央到地方合力帮扶、各部门的倾力支持、发达地区对口帮扶、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党员干部挂点帮扶的“中国方案”,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而“中国方案”在井冈山的脱贫实践也充分证明,新时代的“井冈之路”越走越宽。
脱贫不止步,致富奔小康。我们将始终牢记习总书记“作示范、带好头”的殷切嘱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向灯”,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带领井冈老区人民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砥砺前行。
中国进行的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将缔造世界减贫的“中国样本”,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