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孤诣,气势特殊

2019-04-25 01:47周余姣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

摘要在沈宝环先生创建的三所图书馆中,东海大学图书馆是最早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通过建设馆藏、聘用专业人员、出版《图书馆学报》和“图书馆学小丛书”、在台湾率先实行开架制、举办学术活动以及开展图书馆学教育等多方努力,沈宝环将东海大学图书馆建成了20世纪60年代台湾大专院校图书馆的典范,其功绩至今仍为人们所追念。

关键词沈宝环东海大学图书馆开架制《图书馆学报》

分类号G250.9

沈宝环(1919—2004)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先生之子,是生于大陆、幼承庭训、求学美国、建功台湾的著名图书馆学家,在台湾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事业、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术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献。沈氏父子,恰如汉代之向歆父子,在我国文献整理以及图书馆事业史上留下了“文献世家”的佳话。程亚男曾指出:“在中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史上,父子两代均为巨擘的只有两人,这就是沈祖荣和沈宝环,而且二位在事业成就上也有许多惊人的相似,先后撷取了多项图书馆第一……”[1]本文主要围绕“小沈”——沈宝环先生创建东海大学图书馆的相关史实进行考察,以考见其对台湾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1选择东海大学

二战以后,经济发达的美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才留学和移民。据许倬云口述:“我同一代出去留学的人,学成都没有马上回台湾。我在1960年代从芝加哥大学念完博士回台湾,人家说我是异数。美国社会安定,这很重要,尤其念书的人,有了安定的研究环境、安定的生活环境,对个人是有好处的。”[2]许倬云是1962年返回台湾的,其回国之行为难被常人所理解。沈宝环自1947年底赴美留学,在丹佛大学取得图书馆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后,已具备申请美国永久居留的条件,并名列《图书馆名人录》(Whos who in library service: a biographical directory of professional libraria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3],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沈先生毅然放弃了丹佛公共图书馆的部门主管职位,于1955年返回台湾服务。

该年5月左右,沈宝环回台湾后的第一个工作是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图书馆”迁台后的第一任阅览部主任,实际署理“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的第8任馆长馆务,被谑称为“美国的绅士”[4],并兼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研究员。据他回忆:“省立台北图书馆是‘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的前身,这是极为特殊又不合常理的安排。那时‘国立中央图书馆不对外开放,阅览部主任只支薪而不上班。省立台北图书馆的研究员有三位,何联奎先生是行政院顾问,我在馆里从来没有看见他,何日章先生曾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是我的父辈,偶尔会来馆长室和我聊天,我是唯一上班而不支薪,代行馆长职权的研究员。”[5] 注:“国立中央图书馆”此时未正式开放,沈宝环虽为阅览部主任,但尚无具体工作内容,所以说只支薪而不上班。他同时代理省立台北图书馆馆长职务,有具体工作,但无正式名义和薪酬,所以是上班而不支薪。

刚回台湾的沈宝环,急欲施展他在图书馆事业上的抱负。1955年6月5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改制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该校的第三任校长刘真(1913-2012,被誉为“台湾师范教育之父”)先生曾三次相访沈宝环,邀请他担任师范大学副教授兼图书馆主任。但沈宝环的好友——“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图书馆的罗秀贞女士(也是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校友)力劝沈宝环到东海大学任职。东海大学是由设于美国纽约的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资助成立的,承继在中国大陆的13所教会大学的传统,属于基督教教会大学。罗女士说服沈宝环的理由是,沈是教会学校培植的人才,理应为教会学校服务,况且师范大学图书馆已有人负责,而东海大学还在物色人选,并为其引见东海大学的首任校长曾约农(1893-1986,曾国藩曾孙)教授。在这次面见时,沈宝环提出要成立分科图书馆和图书馆系的主张,曾约农先生均表示赞许[6]。其时,台湾省立师范大学也已成立社会教育系,下设社会工作、图书馆学及新闻学三组。笔者认为,沈宝环接受东海大学的聘用,是因为有独立擘画成立图书馆学系的打算。另一个原因则是在东海大学图书馆的机构地位相对较高,馆长地位也高。沈宝环曾自述:“在东海大学编制体系中,图书馆隶属于校长,此一体制与美国图书馆协会所订大学图书馆完全符合。台湾大专院校采取此种编制体系的,另外只有台湾大学和政治大学。”[7]东海大学的图书馆馆长还有以下馆外职权(有部分是后面争取的):(1)行政会议委员;(2)校务会议当然委员;(3)教务会议当然委员[8];(4)图书委员会委员兼秘书;(5)《图书馆学报》编辑顾问委员会召集人兼主编。而且东海大学设立之初,薪资比公立大学高出许多,仅以1956年为例,“薪水是底薪的5倍,还有眷属津贴(妻200元,子女100元)。那时‘国立大学教授的薪水,大约是1000元,东海教授的薪水,大约是‘国立大学的3倍。”[9]东海大学既有足够的施展空间,又有较好的社会待遇,两相比较,沈宝环何去何从,自是不难想见了。

苦心孤诣,气势特殊——沈宝环先生与东海大学图书馆考略/周余姣Harris B H Seng and Tunghai University Library/Zhou Yujiao

苦心孤诣,气势特殊——沈宝环先生与东海大学图书馆考略/周余姣Harris B H Seng and Tunghai University Library/Zhou Yujiao

2东海大学图书馆之创建与管理

据东海大学图书馆网站的“本馆简介”之“历史沿革”[10]介绍,沈宝环任职馆长的时间是:1955年7—1965年7月,1966年8月—1969年10月,身份是文学院图书馆学教授兼馆长。1965年8月—1966年7月,沈宝环休假一年,曾由外文系教授谢培德(Ivor Shepherd)代馆长。沈宝环离开东海大学后由郭瑞丝(Louis Crowford)任馆长。截至2014年7月为止,东海大学图书馆共有18位馆长或代理馆长,沈宝环任职时间是13年,仅次于郑德安(化学系教授,任职14年,时间是1979年8月—1993年1月)。他也是少数图书馆学科班出身的馆长,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把自己的壮年献给了东海大学。

2.1从无到有的馆舍建设

沈宝环是1955年7月1日(实际到职时间是7月15日)到东海大学的,最初是在台中市政府二楼办公。8月9、10日举行入学考试。8月17日,沈宝环撰写《图书馆工作备忘录第一号》,提出其图书馆架构和经营理念,拟将图书馆分为开架式部门和功能性部门。开架式部门包括:艺术与音乐部门、自然科学与工程部门、西洋语文部门、善本书部门(非流通的资料);功能性部门分为编目部门、采编部门、维护部门[11]。10月东海大学校舍才落成。11月2日,图书馆最初只在男生宿舍有临时图书室,但随即开馆。东海大学所在的大度山,时有台风侵袭,办馆十分艰苦。11月3日,新生入学,沈宝环进行“图书规则讲话”[12]。1956年2月,图书馆由男生宿舍迁入行政大楼。

1957年5月东海大学图书馆动工兴建。最初设计为“为前后两进之两层楼建筑,两侧建有厢房,如鸟翼然。书库书架为铝制双面式,可藏书十八万册。设有参考室一间,特藏室数间,专供教授使用……届时可容纳阅览人数五百名。”[13]10月16日,学校拟邀请联合董事会执行秘书范威廉博士到东海大学主持图书馆奉献典礼。11月2日,参加新馆规划工作的费士卓博士参加奉献典礼并演讲。11月14日,图书馆搬迁完成,并正式启用。该馆分期建成,第一期工程建筑费用达美金5万元,由美国友人捐赠。第二期两翼工程需新台币80万元,1958年3月16日开建,9月20日全部完工。馆内书库及阅览室均重新布置,图书馆大礼堂改书库,两翼房间暂作教室用[14]。新馆的建成,为该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63年9月10日,台湾遭遇葛乐礼台风,致使图书馆损失中英文参考书140册,中英文一般书57册,中英文杂志合订本205册,总计402册。为此,沈宝环继续吁请改善图书馆建筑物[15]。该馆的建设从无到有,创办人员可谓艰辛备尝。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也是所有图书馆先驱者必经的奋斗历程。

2.2定位精准的专业人员聘任和岗位设计

沈宝环初到东海大学,即为主任(后才被称为馆长)。1955年1月1日,已到图书馆助理一名,为梁焰,月薪1000新台币。沈宝环于1955年7月15日到职,月薪是2400—2600新台币。8月1日其他三名馆员到职,中文编目张增荣月薪2100新台币,中文编目馆员胡家源月薪1200新台币,图书馆助理胡元钧月薪1000新台币[16]。这五人(含沈宝环)之中,四名馆员受过正式的图书馆学专业训练,另有一资深馆员在大陆已有超过30年以上的图书馆工作经验。1967年所统计的12人的职员队伍中,11人是专业化的馆员,所占比率达到90%。这也是沈宝环所定下的人员聘任准则,以专业化为目标建设人才梯队,着力构建专业化的图书馆。

图书馆设两个组,阅读参考组和采访编目组。阅读参考组下设流通股、期刊股、参考股,采访编目组下设古籍股、中文股、西文股。人数虽然不多,但因为实行工读生制度,出纳流通、排架、清扫、打字、抄写卡片、清点图书、登记、更换期刊报纸等,也交由工读生承担。最多时雇用工读生33人,每周每人平均工作约为10个工时。沈宝环关心员工,如升丁立文为办事员,后又为其申请调高薪水。员工王征大约1957年到职,先后担任采访流通、图书采编、技术服务组等主任,在《图书馆学报》上发表了13篇文章(含翻译),承担了较多工作。沈宝环对其提携也较多,后送其赴日考察,又拟建议以讲师聘之,并函请学校准其讲授图书馆学课程。后王征开设“图书馆经营法”课程,沈宝环还为其修订讲义,1959年还扶持其出版《图书馆学术语简释》一书。王征在学术道路上得以迅速成长,后还与杜瑞青合编了重要的专业工具书《图书馆学论著资料总目:清光绪一五年—民国五十七年》[17]。其他被沈宝环送出国深造的还有胡家源等人。胡家源与沈宝环有乡谊、学谊,曾在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受教于沈祖荣父子,在该馆负责西文编目工作,后曾担任该馆的代理馆长。其他的如柳作梅,大约1957年到职,先后担任中文编目、古籍典藏股长,兼《图书馆学报》委员会秘书,在《图书馆学报》上发表了9篇文章,涉及文史出版研究等。皮哲燕与沈宝环在丹佛大学是先后同学,1959年沈宝环扶持她出版《儿童图书馆学》一书,并提请将皮哲燕的待遇调整成等同于其他女职员的薪金[18]。诸如此类,惠人极多。在沈宝环离开东海大学之时,该馆共有专职员工13人。

2.3众人拾柴式的图书采访

东海大学图书馆没有接收日据台湾时期留下的书籍,馆藏建设从零开始,主要采用购买、交换和赠送的形式获得。沈宝环将馆藏的成长视为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主张不断更新、定期剔旧以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要达此目的,则须群策群力、共襄盛举。他曾道及:“有价值的大学图书馆,必须是教职员和行政各部门共同支持和爱护的图书馆。”[19]为了做好图书采访工作,1955年10月17日由他倡议的东海大学图书委员会成立。曾约农校长聘请唐守谦(1905-1998,教育家)、吴德耀(1916-1994,后担任校长,被誉为“东海自由学风的播种者”)、约翰·塞隆·伊利克博士(Dr. John Theron Illick)等人为委员,沈宝环担任委员兼秘书。有了图书委员会,在图书采访上获得了多方面的支持。孙克宽(1905-1993)在《我和东海大学图书馆》一文中提到:“东海初建,在台董事会,系杭立武先生主持。杭先生深知道要办好一间大学,必须有足够的藏书。尤其那时台海秩序小定,旧书渐出。东海颇能放手收买,中文系同人中徐复观先生尤其热心于收书。所以当时曾一气收买吾皖施氏所藏的线装书多种,内中尽多明版。”[20]曾约农校長也雅好收藏线装书,主张购书从精,曾以书函形式与沈宝环商谈购书事宜,提出“非重要小说务希暂缓添置”[21]的建议。民国期间,国立北平图书馆也曾设立“购书商榷会”“购书委员会”,对指导扩大和改善馆藏确有大益。

对于购书的程序,1956年9月,图书委员会主席约翰·塞隆·伊利克博士(Dr. John Theron Illick)与沈宝环联署《致全体教授函》,说明图书馆订购书籍的程序。大致是:

采购西文书程序:

(1)教授将书名、作者、出版者以及价格提供给系主任。

(2)如果系主任认为这本书确实有购买的需要,则转呈给院长。

(3)如果院长也认为图书馆应该购买此书,则将请购单交由图书馆员先查核复本,做好复本控制的流程。

(4)图书馆员查过复本之后,留一份存档,再将订单转给会计人员。

(5)会计人员会审核订单上是否已有院系主管的签章,如果已确定院系主管的签章,则立刻启动采购程序,将订单寄送至纽约的董事会。

中文采购书程序,就省略步骤4和5[22]。

所采购书籍中,一大收获就是东海大学图书馆1956年收藏的北宋陶叔献所辑的《西汉文类》(残存八册,为卷二十至三十五)。该书由负责线装古籍整理的张邵典先生请版本学家屈万里(1907—1979)到馆鉴定。屈先生在1956年4月22日的回信告知:该书在版本学上有重要价值,是台湾现存的孤本,至今有近一千年的历史,应可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23]。丛书类书方面,《通志堂经解》《皇清经解》《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函》《册府元龟》等,以及日本藏经书院刊印的《大藏经》,均有收藏。1954年7月即拥有约6千册的线装书,1957年8月1日,曾约农与吴德耀两位先生进行校长交接时,已有超过2万册[24]。1958年5月7日胡适由王世杰、毛子水等先生陪同到东海大学考察[25],对图书馆的藏书多有称道。1959年1月16日,陈诚、胡适、王世杰、梅贻琦、蒋梦麟、周至柔、刘真等人也到东海大学视察,并参观图书馆[26]。1964年藏书达8万余卷,1967年藏书达10万余卷。1968年的精确数字是中文藏书69069册,西文藏书36205册,总计105274册,期刊432种[27]。沈宝环对具体馆藏,如书籍、期刊、报纸的册数和种数都能精确到个位数,可见其工作的精细程度。据个别年度的统计结果看,图书馆中文典籍之庋藏较诸西文藏书,多达三分之二[28]。值得一提的是,哈佛燕京学社对东海大学的中文文史收藏资助良多[29]。这一切都源于沈宝环借助多方力量,完善了该馆的图书采访工作。

2.4中西合璧的分类编目加工

在分类编目方面,沈宝环也制定了一套规则。据沈宝环提交的《1956年图书馆长年度报告》,西文书分类编目所采用的标准有:

(1)美国图书馆学会作者与题名款目编目规则,1949。

(2)西尔式主题标目表,1954。

(3)杜威十进分类法,1952。

(4)克特氏三码字母顺序表。

而中文书分类编目所采用的标准是:

(1)南京大学中国图书馆分类系统。

(2)王国鼎(笔者注:似应为万国鼎)作者排架表。

另外还采用了原国立北平图书馆以及“国立中央图书馆”的分类编目规则。由此可知,为了满足初创的东海大学图书馆的分类编目需要,沈宝环借鉴了中西多种分类编目规则和工具,并多方参考美国的西文编目法以及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图书馆界的成熟做法。同时,为保证检索效果,每一本书至少要做6张卡片,包括作者、书名、标题、分类号、单元卡和排架片[30]。

1956年8月,图书馆首份馆藏书目——《私立东海大学图书馆中日文图书暂编目录》第一辑出版,凡例中说明“本目录排序,系根据南京金陵大学图书馆出版之《中国图书分类法》(再版增订本)类次排列,书前冠以总目,以便参考。”并附有《借书规则摘要》,此书著录书号、书名、著者、出版年、出版處所、版本、版次、页数或册数等[31]。可见此目录受到刘国钧的《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影响,这部分类法也曾被台湾其他多所图书馆采用。

2.5首开风气的开架借阅

20世纪初,韦棣华女士就在武昌的公书林实行了开架制。开架制现在看来平常,然而在闭架思想盛行之时很难被管理者所理解。为了实行开架制,韦女士与文华大学的校长据理力争,甚至于伤了情面[32]。20世纪中叶后,在台湾图书馆实行的仍然是闭架制。沈宝环一直主张实行开架制,其态度之坚决曾被人误认为他当初离开“中央图书馆”就是因为实行开架不成。在沈宝环主掌东海大学图书馆馆务后,开架制得以在东海大学率先实行。沈宝环所提的计划,目的就是为了给师生提供更简便的服务,将所有同一主题的资源集中在同一个地方,使读者可以在同一个地方就可以同时找到参考书、一般可流通的书、期刊、小册子、缩缩影资料以及其他可供阅读的资料[33]。开架制实行的结果,常人所惧怕的图书遗失情况并未大幅出现。图书的遗失率不超过千分之三,个别的年份甚至更低,如1959学年,遗失书籍仅为千分之一[34]。最让人引以为傲的是流通量大幅增长:东海大学实行的是教职员借书数量无限制,学生借书数量为10册(后又提升至15册),为台湾各大专院校图书馆借阅数量政策最宽松之图书馆[35]。

开架制也得到了东海大学第二任校长吴德耀的支持。他在1958年9月23日举办的新生开学典礼中说:“本校图书馆是实行开架式的借书制度,……,希望各位善于利用这个制度的优点,热诚拥护这种自治的政策,不要随便把书籍不按手续借出,更不要扰乱每一本书应放的位置,这不仅是利人,实在也是利己。”[36]此后他还多次阐发开架制的作用,如:“本校图书馆,采取开架制。此制在使学生自由进入书库,易于熟习并选用所需之书籍。亦所以培养其诚实感,与责任心,进而建立其品格力量与公民美德。”[37]开架制的效果也获得了来自调查数据方面的支持,校长吴德耀先生报告:“有一位美国朋友,曾经来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作一次借书的粗放调查,结果发现借书最多,看书范围最广的学生,也就是成绩较优的学生,如此可以证明多看参考书,并不会影响正课,而且可以增加学识,得到更高的分数。”[38]此外,该校的学者对开架制也多有佳评,如孙克宽道:“东海图书馆馆长沈宝环君,留学美国,是图书馆世家。所定方针,以配合教学为主,尽量地便利读者。所采开架制度,任由读者自由参阅、选择所读的书,绝无防制。此事培养东海诸生的荣誉观念,也使我这爱涉猎的读者,在那里恣意涉猎,消磨了十二年的岁月。”[39]孙克宽“利用东海图书馆所求藏的元人文集编制台岛现存元人文集鸟瞰表”,感叹“如果不是东海图书馆的开架制度,任读者恣意取书,岂能有此乐趣?”[40]足以说明开架制深受师生们的欢迎。后沈宝环在其创办的台湾中山大学图书馆也继续实行开架制。

2.6创造性的文献保护和典藏

文献入东海大学图书馆后,沈宝环均妥善管理。1969年3月6日,台湾“教育部”致函东海大学图书馆,要求东海大学图书馆将大陆出版品“依照规定送部列管”,沈宝环以“书籍以学术研究为主”“购藏在管制办法之前”“保安司令部准予自行抉择进口”“本校订有严密管理办法限制流通”等理由加以拒绝,保存了东海大学图书馆的大陆出版品[41]。敢于抵制来自政府方面的文献缴查要求,此举非有一定的勇气不能为。

为沟通中西文化,阐扬中国古代文化,东海大学图书馆接受了普林斯顿基金的资助,如1955学年度就获得1738美元的资助。1957年12月16日,图书馆的二楼用来成立普林斯顿特藏室,主要是搜集和典藏有关社会科学的书籍资料。1958年5月10日,该特藏室举行了奉献典礼,普林斯顿亚洲基金会代表鲍威洛博士莅临演讲[42]。1962年4月16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古与博士伉俪,在蒲威廉博士伉俪的陪同下,由东海大学唐代校长亲自招待参观图书馆的普林斯顿研究室,该室成了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43]。现在建立特藏已是图书馆的共识,但在当时还比较少见。

3学术出版、学术活动以及图书馆学教育

3.1编辑《圖书馆学报》

据许倬云回忆:“(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期刊格式和水平是台湾所有学术单位的期刊的标准,所有学校写学术论文以史语所期刊为标杆。台湾从来没有写学术论文的传统,大陆搬过来,只有史语所一家。在当年的大陆时代,史语所的期刊水平也是标杆,那时和史语所期刊平行的是《燕京学报》《清华学报》。”[44]在台湾图书馆学学术尚处于一片荒芜之际,让沈宝环引以为傲的是,东海大学图书馆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出版品:一份《图书馆学报》和一套“图书馆学小丛书”。

沈宝环利用韦棣华基金(Wood Foundation)所给予的每年2000美元的资助,主编了东海大学《图书馆学报》。韦棣华基金是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所有的基金,由在美国的基金会董事保管,曾经的董事为格林博士、顾理治博士与狄思先生。在经费的支持下,1958年3月4日,东海大学行政会议通过发行《图书馆学报》。会议上定名为《私立东海大学图书馆学报》,年出两期,其发行目的是“为提高学生对图书馆学之研究兴趣,介绍中西图书馆学的现况,以及使社会上一般中等图书馆的管理员有观摩进修的机会。”4月3日签报成立图书馆学报编辑委员会,获校长吴德耀同意,并聘沈宝环为图书馆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召集人[45]。该学报创刊于1959年1月,创刊号上只标“图书馆学报创刊号”,下注“私立东海大学图书馆编印”。实际上每年只出版1期,16开本,每期300至400页,最多时第9期达到500余页,共出版了11期,属于台湾创办较早的图书馆学期刊之一。该刊共载文335篇[46],名家荟萃,精品迭出,成为当时图书馆学、文史交流的一个重要园地。

如前所说,《图书馆学报》办刊的目的是让刊物成为学者交流研究心得的园地,并担负有关图书馆学、文化思想交流的任务,同时提高图书馆从业人员及图书馆学学生对图书馆学的认识和兴趣。学报内容以图书馆学专论为主,次为书评、书目、版本校勘、传记史料、新书介绍及学生译述等。该刊的编辑顾问委员会主要聘请本校的教授、图书馆职员为委员,陈兼善(1898-1988,鱼类学家)、梁容若(1904-1997,作家)、孙克宽、萧继宗(1915-1996,古典文学名家)、王征、柳作梅等都曾荣膺该学报的编委。在沈宝环离开东海大学后,惜乎该刊停办。1972年12月1日该馆刊出了《东海大学图书馆馆务通讯》第二号,其后又停办。一直至2001年8月吕宗麟馆长履新,10月15日东海大学开始重编《东海大学图书馆学通讯》,每一期号之前称为“新”。并自2016年1月更名升级为《东海大学图书馆馆刊》,其目的是“希望未来筹办《图书馆学报》”,恢复早期《图书馆学报》的盛况[47]。抚今追昔,宁无叹慨?

3.2出版“图书馆学小丛书”及其他论著

“图书馆学小丛书”知名的有5种,1959年出版王征的《图书馆学术语简释》、皮哲燕的《儿童图书馆学》。前已述及,王征、皮哲燕均是东海大学图书馆的员工,该丛书的出版对该馆员工的学术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激励和推动作用。其后东海大学图书馆开始与台湾“中国图书馆学会”合作,1961年出版了王振鹄的《学校图书馆》,并在《图书馆学报》上对该书予以推介:“‘中国图书馆学会已与本馆商定,合作出版《图书馆学小丛书》,合作后第一部出版品,系王振鹄先生编著之《学校图书馆》。是书以研讨经营中小学校图书馆为主题,立论精辟,为中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重要参考书籍。”[48]1962年出版张廷樑的《档案管理概述》,1965年1月出版王宝先的《历代名人年谱总目》。这套小丛书,涵盖了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又兼文史,有利于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东海大学图书馆还于1960年编印有《私立东海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简明目录》一种,附《书名及著者笔画索引》《书名及著者四角号码索引》两种,共1000余页。1968年8月又配合台湾地区图书馆界联合编纂《台湾公藏善本书目》的工作而出版《私立东海大学善本书目》,获得“中央研究院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委员会”资助[49]。该书目与其他大学图书馆之善本书目合订,为其中的一册。

除了获得韦棣华基金的资助外,东海大学图书馆还获得了哈佛燕京学社的补助,出版了沈宝环的两种图书馆学著作,一是1966年的《西文参考书指南》,另一种是1970年的《中文标题总目》。这也是沈宝环早期学术生涯中较为重要的著作,笔者还将对此进行后续研究。

3.3参与及举办相关的学术活动

沈宝环生性活跃,热衷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1959年11月8日,沈宝环代表东海大学参加亚洲基督教大学图书馆会议。1961年暑假,受韦棣华基金支助,沈宝环应邀赴夏威夷参加第十届太平洋科学会议,并宣读论文,会后访问了若干地区。1962年4月4日,沈宝环报告了其出席第十届太平洋科学会议的经过,概述开会的地点、参加的人数、讨论的主题、本次大会的贡献和成就等[50]。1964年6月6日,沈宝环经蒋复璁先生借调,担任中国科学资料中心筹备委员会总干事。1965年6月16日沈先生卸去该职。

为了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沈宝环积极筹办相关的学术活动。1964年3月28、29日在台中东海大学图书馆召开了“图书馆学系课程规划座谈会”,邀集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东海大学及东吴大学图书馆学教授共同研讨当时台湾的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课程标准[51]。该会规模较大,参与学者众多,有效地提高了东海大学图书馆的学术声誉。同年该馆还举办了图书馆行政及技术问题座谈会。1965年7月1日—5日,又举办了教会学校图书馆人员讲习会,会期5天。藉由这些形式,东海大学图书馆构筑了一个图书馆学学术交流的平台,在台中市形成了一个图书馆学的学术地标。

3.4开展图书馆学教育

沈宝环在东海大学期间,自1957年秋开始为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图书馆学导论”,上下学期各3个学分。1958年改为上学期讲授“图书馆学导论”,3个学分,下学期讲授“参考工作”,3个学分,由三、四年级选修。据其学生范豪英回忆:“印象中,沈师班上人数约有四、五十人,算是大班上课……沈师讲课,深入浅出,竟把图书资料的整理与利用工作,讲得十分生动有趣,以致日后许多同学赴美研习图书馆学。”[52]这是其言传身教,为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所做的具体贡献。

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设有专门的学术期刊,鼓励学生在其上发表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这种工作思路也被沈宝环借鉴过来,在其所创办的《图书馆学报》上着意训练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范豪英曾述及:“沈师鼓励学生阅读,引发对图书馆学的兴趣,每年精选一些英文论文,命选课同学译出,也刊登在学报上。当年译著的前后届同学有陈淑女、梁华、邱广材、郭荣超、邵逸敏、潘怡怀等学长及高佩玉、李云裳、蒋郎今、吴宁、蓝采风等学弟妹,从中文系、社会系到生物系、物理系的学生都有。”[53]该报第9期登载的译作尤其多,其中还有正在北美就读的成露西(1939-2010,又名成露茜,一代报人成舍我之幼女)节译的钱存训的《美国远东图书馆概况》,可见该学报也很注意推介北美华人的论著。沈宝环常引美国图书馆学家卡洛夫斯基的名言——“不发表的研究不算研究”(the process of bringing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to public attention rather than research itself)[54]來鼓励下属和学生发表研究成果。通过此种方式,沈宝环带领了一批青年人走上了学术道路,并在他们的学术生涯中播下了图书馆学的种子。

4结语

沈宝环于1969年7月31日卸任东海大学图书馆馆长,但仍担任东海大学文学院专任教授兼图书馆顾问,直到1972年7月31日离校赴彰化教育学院任职。其矢志创建的理想图书馆——东海大学图书馆基本如其所愿:率先在台湾实行开架制,创办了广有影响的《图书馆学报》,也在东海大学开设了图书馆学的部分核心课程,培养了较多人才。可以说,在台中那一片学术和文化荒芜之地,沈宝环披荆斩棘,用自己的心血,浇出了绚烂的学术之花,也将东海大学图书馆建成了现代大学图书馆的典范。时至今日,东海大学图书馆的员工如谢莺兴等,还在追念第一任馆长沈宝环所建立的功绩。遗憾的是,沈宝环先生所拟开设的图书馆学系未能在东海大学建立。胡家源曾谈及此:东海大学原本计划设立图书馆学系,校方亦原则同意此项计划。后来不知何故,阴差阳错而设在台湾大学。其中原委,沈先生当知之甚详[55]。笔者认为这或许也是沈先生离开东海大学的原因之一。

1980年12月5日,“国立中央图书馆”举办的“图书馆事业合作与发展研讨会”的会议代表参观东海大学及其图书馆。会议代表之一胡述兆先生,对东海大学图书馆如此评价:“东海大学是中部地区最早的私立大学,第一任校长是曾国藩的嫡孙曾约农教授……现任校长为梅可望博士,由他亲自导游,解说甚详,他对其图书馆特别得意,外表朴素,内部整洁雅观,藏书180000册,虽不算多,但排列有序,显然是出自专家的经营。闻沈宝环教授曾在此担任馆长十多年,果然不同凡响。”[56]沈先生离开东海大学图书馆8年后,仍得有如此评价,功不可没,斯之谓也。卢荷生曾称沈宝环有诸多“特殊”之处——家学渊源,“背景特殊”;开风气之先,“气势特殊”;理论兼实务,“成就特殊”;善折中调和,“关系特殊”[57]。其他“特殊”不论,笔者认为沈宝环先生擘画经营东海大学图书馆,实是其苦心孤诣为之,且自有股虎虎生气,故特以“苦心孤诣,气势特殊”概括之。

致谢:本文承台湾东海大学图书馆流通组组员谢莺兴先生提供部分资料线索,特致谢忱。

参考文献

1程亚男.沈宝环教授访谈录[J].图书馆,1996(1):27-28.

2李怀宇.许倬云谈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5.

3Dorothy Ethlyn Cole. Whos who in library service: a biographical directory of professional libraria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third edition)[M]. New York: Grolier Society Inc., 1955:439.

4廖又生.从台湾图书馆事业观点论蒋复璁和沈宝环.见:廖又生.台湾图书馆经营史略[M],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2005:104.

5沈宝环.无限的怀念,虔诚的祝福.见:“国立中央图书馆”建馆七十八周年暨改隶中央二十周年纪念论文集[M],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1993:1-12

6沈宝环.东海大学图书馆简介.见:沈宝环.图书·图书馆·图书馆学[M].台北:学生书局,1983:411-428.

7同6.

8谢莺兴.沈宝环先生东海图书馆纪实[J].东海大学图书馆馆讯,2004(新38):2-17.

9祁乐同.怀念曾约农校长[N].东海大学校刊,1987-01-16(4).

10http://www.lib.thu.edu.tw/ct.asp?xItem=4353&CtNode=1073&mp=1,[2017-05-12].

11陈婷婷.沈宝环先生《图书馆工作备忘录第一号》中译本[J].东海大学图书馆馆讯,2004(新38):25-26.

12同8.

13赖永祥.中华民国学校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会”会报,1957(8):13-16.

14同8.

15同8.

16陈婷婷.沈宝环先生于45年9月15日提出的44学年度的工作报告译文[J].东海大学图书馆馆讯.2004(新39):7-11.

17王征,杜瑞青.图书馆学论著资料总目:清光绪一五年——民国五十七年[M].台中:文宗出版社,1969.

18谢莺兴.沈宝环先生与东海图书馆[J].东海大学图书馆馆讯,2004(新38):18-22.

19同6.

20孙克宽.山居集[M].台中:“中央书局”,1968:85-86.

21同8.

22同16.

23谢莺兴.东海馆藏《西汉文类》概述[J].东海大学图书馆馆讯,2013(新142):42-53.

24东海大学典藏线装书,60校庆大方献宝[EB/OL]. 2015-10-28 [2017-5-19]. http://hk.crntt.com/doc/1039/8/1/1/103981162.html?coluid=217&kindid=0&docid=103981162&mdate=1028002412.

25胡适.谈谈大学[N].“中央”日报,1958-05-8(版次不详).

26同8.

27“國立台湾大学文学院图书馆学系”.“中华民国”五十七年各图书馆现况调查初步报告[J].“中国图书馆学会”会报,1968(20):1-11.

28校长报告书(五十学年度)[N].东海大学校刊,1962-12-01(3).

29东海大学创立十年画刊[M].东海大学出版社,1964:未标页码.

30同16.

31同8.

32汲言斌.韦棣华宗教信仰与政治背景研究评析之辨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5):109-116,98.

33同11.

34校长报告书(四十九学年度)[N].东海大学校刊,1961-11-16(4).

35“中国图书馆学会”.台湾各大专院校图书馆概况一览表[J].“中国图书馆学会”会报,1966(18):页码未标.

36编者.本期新训及首次月会中,吴校长勉全体新旧同学研究学术追求真理,认真劳作,注意健康[N].东海大学校刊,1958-10-16(2).

37校长报告书(四十八学年度)[N].东海大学校刊,1959-11-1(2).

38编者.重视生活问题[N].东海大学校刊,1961-03-16(4).

39同20.

40同20.

41谢莺兴.东海大学图书馆日志——筹备期至六十年之部(增补本)[M].台中:东海大学图书馆,1999:240-244.

42同8.

43同8.

44同2.

45同8.

46谢莺兴、许桂乡.《图书馆学报》篇目汇编[OL].[2017-05-12].http://140.128.103.27/ebook/Library%20Journal/Library%20Journal.html

47谢莺兴.从一至一百期索引的编制看《东海大学图书馆通讯》的发行[J].东海大学图书馆通讯,2010(新100):48-61.

48编者.图书馆界消息[J].图书馆学报,1961(3):页码未标.

49郭明芳.重整馆藏清家底,东海珍藏为世知——读《东海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新编》札记[J].东海大学图书馆馆讯. 2014(新158):72-81.

50同8.

51王振鹄.三十年来的台湾图书馆教育.见:王振鹄.图书馆学论丛[M].台北:学生书局,1984:431-450.

52范豪英.回忆东海时期的沈宝环老师.见:沈宝环教授七秩华诞筹备委员会.沈宝环教授七秩荣庆祝贺论文集[M].台北:学生书局,1989:41-45.

53同52.

54Leon Carnovsky. Publishing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in librarianship[J], Library Trends, July 1964:126-140.

55胡家源.我所感佩的沈宝环先生.见:沈宝环教授七秩华诞筹备委员会.沈宝环教授七秩荣庆祝贺论文集[M].台北:学生书局,1989:48-53.

56胡述兆.我的学思行——胡述兆教授回忆录[M].台北:册府出版公司,2004:194.

57卢荷生.我国图书馆界的智多星——恭祝沈宝环教授七十嵩寿.见:沈宝环教授七秩华诞筹备委员会.沈宝环教授七秩荣庆祝贺论文集[M].台北:学生书局,1989:33-37.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图书馆
广西高校图书馆学论文统计分析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图书馆学实证研究研讨班”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去图书馆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