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敏
东营胜利医院影像中心,山东 东营 257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为DVT的近期高危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为其远期并发症,都可对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3]。DVT是长期卧床和手术术后患者的一项常见并发症。有研究表明,美国住院患者中DVT的年发病人数不低于60万,其中因并发PE死亡的患者可达15万人以上[4]。中国DVT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5]。DVT是因血液循环不畅、加之静脉血管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等诸多因素共同导致下肢深静脉处发生血栓形成[6]。患者可见下肢肿痛、行动不利以及患肢出现麻木、沉重感或烧灼感等临床表现。DVT可抑制血液内纤维蛋白原的溶解,从而发生血液凝块自溶,极易并发PE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及时疏通下肢深静脉、安全溶栓是治疗本病的关键。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溶栓治疗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但缩短滤器置入后溶栓治疗的时间、提高溶栓质量为提升整体治疗安全与临床疗效的基础。为此,山东东营胜利医院总结以往治疗经验,研究一套康复疗法应用于滤器置入联合溶栓治疗,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本院以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溶栓治疗的112例患者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5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35例;年龄23~82岁,平均(59.64±8.96)岁;病程1~20d,平均(10.96±3.96)d;手术类型:产后6例,妇科术后11例,外手骨折术后17例,股骨头置换术后19例,其他3例。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36例;年龄为22~84岁,平均(60.03±9.01)岁;病程1~20d,平均(11.01±4.03)d;手术类型:产后5例,妇科术后13例,外手骨折术后16例,股骨头置换术后21例,其他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取出术规范的专家共识》中关于下肢深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溶栓治疗的相关标准[7];(2)经本院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确诊;(3)在本院的相关治疗与检查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2)处于心脑血管事件急性期的患者;(3)合并免疫功能障碍的患者;(4)合并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患者。(5)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意识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6)原有下肢活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1.2.1 滤器置入联合溶栓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滤器置入联合溶栓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切开皮肤组织,于一侧的颈内静脉穿刺置入32个滤器。术后给予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溶栓治疗,分别于下肢腘静脉、髂静脉、股静脉处穿刺置管,导丝通过血栓处后引导置入溶栓导管,长度25~45cm,留置于下肢深静脉的血栓部位,经溶栓导管注入含24~66万U尿激酶的0.9%氯化钠溶液,2次/d,1周为一疗程。
1.2.2 对照组护理方法
治疗后嘱患者保证良好睡眠,患肢采取25°抬高卧位,遵医嘱患肢给予4 500 IU/12 h小分子肝素,监测患肢凝血状态,治疗6 d后行静脉血管造影明确下肢深静脉的溶栓疗效。如存在有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则采取支架置入治疗;溶栓后给予华法林钠片,前3 d,4 mg/d,之后给予2.5~5 mg维持,治疗结束后取出全部滤器。
1.2.3 观察组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1)心理干预: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倾听患者主诉,耐心解答患者疑问,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据此给予语言安抚、注意力分散法、正念认知法等心理治疗;(2)康复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溶栓治疗的意义与优越性,滤器置入后的日常注意事项,避免感染的方法;嘱患者避免同一姿势维持过久,避免患肢大幅度、突然性活动;(3)饮食指导:结合患者的个人爱好,与患者共同制定治疗期间的饮食计划,禁烟酒、咖啡、浓茶和辛辣生冷等食品,限糖、脂,保证高膳食纤维食品的摄入量,每日饮水量不低于2 000 ml;(4)康复治疗:对患肢给予轻柔按摩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可于室内进行轻缓慢步走,床上开展患肢主动、被动活动,坐位患肢屈伸、划圈等活动,配合腹式呼吸法;患肢站立或坐位时间不超过10 min,康复治疗20 min/次,3次/d;(5)临床观察:对溶栓导管、静脉滤器置入创口及患肢等给予加强观察,一旦发现异常立即给予对症处理;向患者详细说明正常状态与非正常状态,嘱患者发现异常及时与医师沟通。
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的溶栓治疗指标:溶栓治疗时间、尿激酶用量,患肢消肿情况:与健侧对比患肢大腿周长差、小腿周长差及大腿、小腿消肿率,消肿率指患肢治疗后腿围较治疗前的缩小幅度。
临床疗效依据相关文献标准评估[8]。以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血管超声检查显示血管腔内无阻塞,血流正常畅通为显效;以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血管超声显示血栓残余低于50%为有效;以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有加重,超声显示血栓残余量达50%及以上为无效;总有效为显效、有效的总合。
使用SPSS 21.0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数据采用秩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观察组溶栓治疗时间与尿激酶用量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指标对比(±s)
组别 溶栓治疗时间(d) 尿激酶用量(万U)对照组(n=56) 5.98±2.36 224.84±51.09观察组(n=56) 4.32±2.14 219.07±49.68 t值 3.899 0.606 P值 <0.001 0.546
表3 两组患者患肢消肿情况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患肢消肿情况对比(±s)
治疗后大腿周长差(cm) 小腿周长差(cm) 大腿周长差(cm) 小腿周长差(cm)对照组(n=56) 5.98±2.23 3.69±1.21 3.21±1.07 1.73±0.89观察组(n=56) 6.03±2.26 3.71±1.24 1.36±0.72 0.89±0.67 t值 0.118 0.086 10.734 3.741 P值 0.906 0.931 <0.001 <0.001治疗前组别
组内比较,治疗后大腿及小腿周长差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大腿及小腿周长差均较观察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治疗后,对照组大腿消肿率(67.87±11.26)%低于观察组(76.39±12.31)%;对照组小腿消肿率(67.98±11.64)%低于观察组(76.49±1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VT为临床上的一种较常见血管阻塞性病变,主要原因包括血流整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壁损伤,本病具有较高的临床病死率,治疗较困难[9-1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溶栓的方式进行治疗,疗效理想。溶栓治疗能够直接疏通深静脉的阻塞段,但在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导致血栓的脱落而诱发PE,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或诱发诸多合并症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12-13]。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能够有效预防脱落的血栓所引发的再栓塞、PE等并发症,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溶栓治疗的安全性[14-15]。
在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可能形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当静脉滤器置入后不敢下床活动、不敢活动患肢,从而导致患肢长时间保持同一姿态而使患肢的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溶栓疗效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在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溶栓治疗后,给予专业护理、康复治疗等配合治疗十分必要。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专业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与家属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对患者与家属进行康复指导,能够使其了解正确的疾病知识、自我护理方法、感染预防方法、康复练习方法等,从而预防了患者不敢活动患肢形成的不良影响。然而患肢置入滤器与溶栓导管后应注意活动程度,避免滤器移位、导管脱出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需要由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示范、讲解,使患者能够正确活动患肢,在促进患肢血液循环的基础上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根据患者的个人爱好帮助患者制定治疗期间的饮食计划,能够辅助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预防不良饮食结构对治疗造成的不利影响。指导患者识别异常情况,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溶栓治疗(后简称联合治疗)后的常规护理工作中应用了康复疗法,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1.43%,观察组总有效率与临床疗效整体水平均较对照组理想;提示应用康复疗法辅助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提高DVT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溶栓治疗时间与尿激酶用量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康复疗法的应用能够缩短溶栓治疗时间,减少尿激酶的总用量,从而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出血风险,对提高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患肢大腿周长差、小腿周长差均较治疗前缩小,但观察组患者患肢大腿周长差、小腿周长差、大腿消肿率、小腿消肿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治疗对于改善DVT患者临床症状疗效确切,但以康复疗法进行辅助治疗后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
综上所述,康复疗法能够有效提高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改善DVT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溶栓治疗周期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溶栓药物的应用量从而提高治疗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