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长 钟臣彪
长汀是“红旗不倒”的著名老区,在这块红土地上,有34个省定革命基点村和72个县定革命基点村。为革命捐躯的在册革命烈士达6657人,居全省之首。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布局,县老促会挂钩帮扶10个革命基点村,乡村产业蓬勃发展,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红色旅游红红火火,乡村振兴建设卓有成效,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童坊镇彭坊村,在苏区时期称为“红光区”,当年因劳动妇女热烈参加生产,受到中央苏区机关报《红色中华》(1934年3月3日第157期)的表彰,全村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达58名。干革命冲在前,乡村振兴建在前。彭坊村原党支部书记彭慕铨介绍,村两委以“六个一”引领生态旅游,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建设。一是修缮一条千年古街,使古道、驿站、码头、街巷、民宅成为这个传统村落的历史见证。二是保护一座百年古桥——多福桥。三是开发一座秀美多姿的龙床寨。四是保护一棵南紫薇省级树王——菩萨树。五是保护一座千年古刹——广福院。六是打响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纸龙灯。日前,彭坊村乡村振兴建设初现规模。在退休教师彭慕源组织下,讲好“彭坊故事”,做好“非遗”传承文章,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建设主题文化公园,闯出了一条生态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双赢”的新路子。
地处汀江源头的庵杰乡涵前村,致力做好“水”文章,实施乡村美工程,开展“房屋治理、垃圾收集、污水处理、基础建设、提升发展”等五项工程。做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管理强化,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村”“省级新型住宅示范小区”“省农村垃圾治理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在建设美丽乡村同时,实施“天下客家第一漂”项目,实现了建设“一个项目”(天下客家第一漂)、带动“一个产业”(乡村旅游业)的目标。现有9家农家乐、5家民宿,当地的“龙门三宝”(红茶、绿笋、白莲子)系列旅游产品供不应求,富裕了一方百姓。
南山镇塘背村是1928年农历10月“塘背暴动”的发生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党和红军的领导下,总人口不到2000人的塘背村先后有130多位热血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年轻生命,被誉为“石灰也粉不白”的红色村庄。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老促会的挂钩帮扶,塘背群众大力发展“千亩丹桂、千亩罗汉松、千亩百香果、百亩水蜜桃、百亩黄花梨”等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园,村民经济收入大幅提高,
宣成乡下畲村,是开国上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成武将军的故乡。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贫困人口96人。
为了实现贫困村脱贫,下畲村实施村干部和党员产业带富工程,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起97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每年能增收村财5.2万元。把50亩集体山场建成林下经济“三叶青”种植基地,成熟期后预计增加村财10.5万元。下畲村大力实施偏远自然村贫困户造福工程异地搬迁工程,全村26个贫困户中19户实现了异地搬迁,住上了造福工程新房。同时,村里组建了3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河田鸡养殖、珍珠鸡、蜜蜂、中草药等激励性扶贫项目。其余4户就业帮扶外出务工,一年有5个月外出务工收入,剩余1户政策保障兜底。实现在家有劳力的21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全覆盖,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95元。贫困户杨良兴通过养殖河田鸡500羽,增加收入住上了新房,去年年收入9820元,还带动了18户贫困户发展养鸡。
河田镇伯湖村,走出了新中国和人民军队医疗卫生事业的先驱——开国中将、“红色华佗”傅连暲。在这里,脱贫攻坚蹄疾步稳,有声有色。村党支书原书记傅木清介绍,伯湖村以“河仁慈善基金会”精准帮扶为契机,主要通过“3+X”(即着力发展河田鸡养殖、生态农业种植、油茶种植三大产业,易地搬迁、转移就业、教育培训、救助捐助等同步)的脱贫方式,着实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新农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赖斌、傅桥等3名返乡大学生创业的平台,通过实施激励性扶贫项目,做到场地、种苗、技术、施肥、绿色防控、保价回收“七统一”,引导20户贫困户每户认种一亩。今年年产葡葡每亩约1000斤,每斤以8元保底价回收,每户贫困户增收约5500元,贫困户黄顺荣,种植槟榔芋5亩,为远丰合作社管理槟榔芋150亩。还在北坑养殖河田鸡,年纯收入七、八万元。如今,伯湖村34户贫困户家家脱贫,户户住新房。
河田镇余地村是著名的革命基点村,被誉为“红旗不倒的地方”,有30多位烈士和15名失散老红军、“五老”人员,是当年闽粤赣边纵队独立第七团团部所在地。走进余地,只见满山叠翠,新房幢幢,生机盎然。昔日余地的山是光头山,水地流失严重。2008年,县老促会组织该村8位村干部、村民代表到浙江安吉学习种竹,以一株10多元价格从安吉、古城梁坑调来竹苗,免费支持村民种竹,连续3年种竹300亩。开始没经验,毛竹成活率仅50%左右。老促会帮忙请来林业专家,解决技术问题及肥料保障,成活率明显提高。2016年老促会组织余地15名干部群众赴安吉取经,2017年又种竹200亩。10年来,全村种植毛竹达1500亩,不但保护了生态,美化了乡村,而且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在县老促会帮扶下,开国少将彭胜标将军故里——古城镇梁坑村紧紧围绕“将军故里、竹业新村、生态家园、美丽梁坑”的定位,致力打好竹业产业、林下经济两张牌。目前,梁坑被评为“市级竹业产业示范村”,全村有丰产示范竹林7000亩,高产林1400亩,并通过政府以奖代补等形式,投入150万元建设了长135公里竹山便道,帮助部分竹农安装了竹山喷溉系统。同时大力发展竹制品深加工,全村现有竹制品加工厂8家,可年加工毛竹100万根,吸纳劳动力140人就业。同时,梁坑村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姜黄、三叶青、黄花远志等中草药材600多亩,林下养蜂300多箱。村民丘荣生投资150万元,建设占地约200平方米,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翠竹苑。建筑物以竹楼为主,餐饮以农家士菜为主,被授予省级“森林人家”。
南山镇中复村是红九军团万里长征“零公里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近年来,中复村革命遗址得到较好保护,红军桥、红军街、观寿公祠、超坊围屋、红屋区苏抗日漫画群旧址、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等进行了修复。2017年,超坊围屋、抗日漫画群、红军桥、松毛岭战斗遗址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在中复村拍摄了红色电视连续剧《绝命后卫师》;举办了“重走长征路”活动,入选为全国“我心目中的长征纪念地”名单,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纪念地。中复村赖二妹与钟奋然凄美动人的红色爱情故事,被福建省歌舞剧院编排为原创大型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该剧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族歌剧传统发展工程”。松毛岭红色山庄坐落于中复村白叶洋自然村,占地250亩,集餐饮、住宿、培训、休闲为一体。山庄将红色文化、客家风情、现代农业巧妙结合,建设了白叶洋休闲区、松毛岭战斗体验园,白叶洋农业生态体验园,被国家旅游局评选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省级十佳森林人家、省农业厅“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据统计,中复村日接待游客最多可达2000人次。如今,参观体验红军生活的游客和干部培训络绎不绝。据长征出发地讲解员钟鸣介绍,今年1至9月仅他接待讲解的游客达17.46万人次。
“红军入闽第一村”——四都镇楼子坝村,至今还保留有红四军首次入闽时毛泽东、朱德入住的陈氏祠堂,毛泽覃烈士旧居,以及红军造币厂、兵工厂、红军后方医院等革命旧址。该村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发挥革命先辈敢于拼搏、团结奋斗的精神,发展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林业、产业、竹产品加工、林下经济等百业正兴,生机勃勃,成为“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建设典型。
濯田镇水口村、露潭村是1929年5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红旗越过汀江”所在地。今年1月,县老促会帮助露潭打造红色旅游项目,举办了原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刘祥文、原红军骑兵团首任团长刘云彪烈士故居挂牌暨“露潭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馆”启动仪式。在水口红军古渡口遗址公园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水口、河东两岸拟兴建红军驿站、红军将士渡江雕塑、渡江纪念碑、渡口桥及红四军将士渡江史料陈列馆。在遗址公园基础上把辖区内何叔衡烈士纪念园、林接标将军故居、张赤南烈士故居等联接起来,打造以“红旗越过汀江”古渡口旧址和梅迳村何叔衡烈士纪念园为核心的“红旗跃过汀江”战地遗址景区大旅游图,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红色旅游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