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

2019-04-25 03:19林思翔
红土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宁德老区县委

◎林思翔

戚仕浩同志送来他的书稿《晚年拾翠》,我有幸先睹为快。生动的描述、倾情的叙说,给人以启迪,让人对人生多了一些感悟。

这是戚仕浩近几年来写的文章的选集,也是他此前出版的《人生履痕——我是宁德的儿子》的续集。准确地说,这本文集是他步入古稀之年后的作品汇编。取名《晚年拾翠》,蕴含作者在70岁以后还拾到了许多如翡翠般闪光宝贝的喜悦心情。全书既有对成长的述说,也有对人生的感悟;既有对祖国河山的状写,也有对宁德老区红土地的礼赞。

通读以后,掩卷思之,全书贯穿的是一个“情”字,乡情、亲情、友情、老区情,最后落脚到共产党的恩情。仕浩同志通过对自身成长轨迹和身边人和事娓娓动人的讲述,小中见大,滴水闪亮,让人感受党的光辉,感受改革开放决策的伟大。正如他在“作者的话”中所说:“我们应该感恩生活在这个时代,改革开放给国人释放了巨大的可能,给每个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机遇。”

我认识仕浩有30多年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宁德县委(现蕉城区)工作,分管宣传文教口。那时仕浩是县委报道组组长。他吃苦耐劳,勤于发稿,还经常主动上门共同探讨报道线索,商量报道内容。为鼓励大家多发稿,他还采用贴红五星的办法激励大家,即每在报刊上发一篇稿子,就在名字下贴一个五角星,谁多谁少一目了然。那时宁德县委报道组虽然人数不多,报刊发稿量却在全地区乃至全省都名列前茅。他给我的直观印象是工作干劲大、文章出手快。后来,我离开宁德到了省城,我们还时有联系和文章交流。

仕浩是福州人,小时候就生活在全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南后街。这里是走出沈葆祯、严复、冰心、林觉民等文化名人的一方宝地。一坊一巷都在仕浩心中留下印记,给他以文化的熏陶。也就是在南后街上,他见到了日本兵举着太阳旗刺刀作威作福地巡逻,也见到了日本鬼子投降时街上沸腾的庆祝情景;还是在这条街上,他迎来了“8·17”福州解放,亲眼看到解放军步伐整齐威武进城、市民欢迎的壮观场面。家乡美、民族恨、解放军好,这些都在他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后来的成长。

仕浩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也充满酸楚。由于其父于1948年去台湾谋职,从此天各一方。他和姐姐及外婆就靠母亲为人做些女红的微薄收入过日子。寡母孤儿,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加上背着“台属”帽子,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他受人歧视,抬不起头。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懂事。仕浩从小发奋读书,靠母亲的一点收入和在助学金的支持下,他读完了普师。在极端困难的家庭里生活成长,至亲的关爱是最难得的精神营养,使他度过难关,坚强地生活下去,他对家庭“顶梁柱”母亲的爱尤为深沉。而赴台寻找父亲灵位的艰辛和在父亲灵前撕心裂肺泣诉衷肠,这份迟到的孝心更令人感动。在这本书的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令仕浩终身难忘又真挚纯朴的骨肉亲情。

仕浩是性情中人,对朋友、同事重情重义,知恩图报。这一点在他的集子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林谋荣是仕浩在报道组的领导,在工作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谋荣不幸逝世后,仕浩悲痛至极,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还主动担任谋荣文集的校对,与谋荣妻子一道完成其文集的出版,以此来纪念好友。清明节,他还特地到福州谋荣墓园祭悼。如此深情令谋荣家人感动不己,称仕浩是“知恩、感恩、报恩的人”。在这本集子中,仕浩深情回忆和悼念了革命队伍中的一些同志,如县委书记杨家盛、县委宣传部叶义利、县委报道组陈声扬等,这些他尊敬的人,也是我在宁德县委工作期间朝夕相处、难以忘怀的好领导、好同事。

他在书中写了在八都溪池小学辛勤教书的学姐高玲及其女儿、某公司董事长林旭曦、省立医院原总护士长刘宜谦、原宁德职专校长梁婉卿、为老区发展作出奉献的宁德市老促会会长陈成章、“福建好人”公交司机许细德……这些都是在改革开放中显身手、有作为的人,这些先进人物的背后,折射出党的改革开放决策的英明伟大。是改革开放激发了他们内在动力,使他们奋发有为。正如仕浩同志所说:“他们传递着一种精神与力量,鼓舞起我的勇气与力量”。这精神,这力量,化为推动人们向上向善的动力。当今我们正奋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道路上,不正需要这么一种精神与力量吗?

仕浩在宁德生活几十年,对宁德山水感情很深。用他自己的话说,宁德的五谷杂粮哺育了他,宁德的父老乡亲帮助他发展。他深爱着这片土地,称自己是“宁德人民的儿子”。宁德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叶飞、曾志、阮英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遍布革命史迹。仕浩退休后把眼光瞄向宁德老区,在市、区老促会里当一名为老区人民服务的义工。这十多年来,他“重操旧业”,拿起笔来,爬山涉水深入老区乡村,写了200多篇反映老区脱贫致富、歌颂老区发展变化的文章,传递红色文化,弘扬老区革命精神。他还热心为老区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鼓与呼,推动了偏僻山村的建设与发展。仕浩开了博客,在网络上大力宣传老区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事新貌。

仕浩的晚年是美满幸福的,妻贤子孝,儿孙个个有出息。他完全可以安享天伦之乐,可他却不顾年事已高,发挥余热,尽力为老区人民工作着。用他的话说就是:“为老区脱贫致富奉献自己微薄之力,让自己夕阳红霞更加绚丽多彩,让人生的意义更上一层楼。”仕浩这种难能可贵的老区情,不仅为他晚年生活添了活力,也为老区人民带来鼓舞,激励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多年来,仕浩在市、县老促会的带领下,运用习近平新时代扶贫思想,对老区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思考,总结经验,与大家一起讨论,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意见。《光明日报》在2018年5月31日评论员文章《闽东事 天下理》中指出,“闽东的脱贫成果,源自科学的方针、正确的方向,源自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理论和精神财富,也源自宁德人民的笃定目标、持久发力的干劲。”仕浩撰写的有关宁德老区扶贫的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

喜欢怀旧是老年人的普遍心态。回望过往,仕浩心里充盈着浓浓的乡情、亲情、友情、老区情。而在忆述这些情感中,处处折射出仕浩对共产党的情与爱。仕浩年轻时在山区小学任教,又背着“台属”的沉重包袱,可以说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政治上,他都居于社会底层。由于组织的关怀、同志们的帮助和他自身的努力,后来进了县委、政府机关,入了党,当上县里的中层领导干部,还获得劳模的光荣称号。这些来之不易,是党的关怀和人民的呵护才使他健康成长。他深感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以自己是“宁德人民的儿子”而自豪。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幸福又激励人们不断奋斗。从仕浩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切地感悟到这一点。

猜你喜欢
宁德老区县委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不务正业”的县委副书记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延安,老区的希望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革命老区迈上幸福路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宁德核电站火灾事故的情景构建
上汽与宁德时代合作回收动力电池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