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富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也是一代诗人。他烽火生涯,戎马倥偬,立马吟诗,下鞍赋词,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艰难岁月里,他依然诗情澎湃,佳作叠出。
1930年初,毛泽东率红四军从福建西部进入江西境内,开辟了大片革命根据地。春夏间,毛泽东又利用蒋介石忙于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率红四军再次入闽,成立了闽西工农民主政府,发展了赣南、闽西的地方武装,革命形势趋向大好。
12月间,为扑灭星星之火,蒋介石在结束军阀混战之后,立即掉转头来,调集十万兵力,分为八个纵队,以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以号称“铁军师”的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指挥,从江西吉安、福建建宁之线,由北向南,“分兵合击”,疯狂地叫嚣“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其时,中央苏区的红军队伍,只有四万余人,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毛泽东抵制了“立三路线”的“进攻”和“顽拼”的冒险主义,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注:毛泽东《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的战略方针,经过两次大踏步的撤退,红军队伍集结在群众基础较好、地理条件对我有利的江西永丰东南100里,永丰与兴国、吉安交界的龙岗地区,这里山峦重叠,孤江流贯南北,周围地势险恶,是个易守难攻的好战场。
12月30日,龙岗群峰,浓雾弥漫,国民党军张辉瓒部,被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进了龙岗的天罗地网。
天刚拂晓,细雨蒙蒙,红军队伍发起了攻击,经过一天战斗,全歼来犯之敌国民党军第十八师。群峰起舞,山欢水笑,数万军民齐声叫唤,兴奋传呼:“前面活捉了敌人前线总指挥张辉瓒!”这是中央苏区反第一次“围剿”的第一仗。
“打着了张辉瓒的主力两个旅和一个师部,连师长在内九千余人全部俘获,不漏一人一马。一战胜利,吓得谭部(谭道源部)向东韶跑,许部(许克祥部)向头陂跑。我军乘胜追击又消灭了谭部一半兵力。五天内打两仗(1930年12月27日至1931年1月1日),于是富田、东固、头陂诸敌畏打纷纷撤退,第一次‘围剿’就结束了。”(注:毛泽东《中国革命战略问题》)。
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这首词创作于1931年春,中央苏区反第一次大“围剿”胜利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二次大“围剿”开始之际,词中毛泽东以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预示敌人卷土重来,必将遭到惨败的下场: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1931年2月至3月间,国民党反动派不甘于第一次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惨败,蒋介石又纠集了二十万重兵,以国民党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坐镇南昌,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
敌人吸取了第一次“围剿”中央苏区惨败的教训,重新调整兵力部署,自江西吉安,一直延伸到福建建宁,构成了一个800里的弧形包围,压向中央苏区,并采取“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紧缩包围”的反革命战略,分四路向中央苏区大举进攻。当国民党军推进到吉安的富田、宁都的东韶及广昌一线时,便筑起了坚固的工事,妄图引诱红军脱离根据地前去攻坚。
面对敌人的所谓“堡垒”政策,“左”倾冒险主义者,极力主张“擒贼先擒王”,命红军队伍以“堡垒攻堡垒”,硬拼硬打,进攻敌人的主力;“右”倾逃跑主义者,则主张放弃以吉安东固为中心的河东根据地,把红军主力拉到河西去……
毛泽东以战略家的眼光,识破了敌人的阴谋诡计:“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其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同志们,这果真是铜墙铁壁么?一点也不是,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么?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注: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按毛泽东提出的“积极防御”“集中兵力,拣弱的打”战略方针,中央苏区军民既不为敌人的来势汹汹所吓倒,也不为“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逃跑主义的主张而动摇,在吉安的东固山区,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军民配合,利用有利地形,侍机突破敌人的西线,然后向东横扫。
5月16日,国民党军被逼就范,听从了毛泽东的调遣,从富田出发,分三路向东固前进。反第二次大“围剿”首战,在吉安东固一带打响。毛泽东率领红军总部直属队一部份,从东固附近的黄沙垇村向东出发,在吉安的东南与泰和、兴国交界处的白云山,与国民党军遭遇,红军以小部分兵力与配备了重机枪、迫击炮的数营敌军,激战了半个多小时,打垮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在左右翼红军主力的配合下,干净、彻底地围歼了国民党军唐云山部、公秉藩部共一整师,取得反第二次大“围剿”首战告捷。
随后,红军立即转入进攻阶段,从吉安附近的富田向东横扫,直打到闽赣交界的建宁等地。“十五天中(一九三一年五月十六至三十日),走了七百里,打了五个仗,缴枪二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注: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写在此役胜利不久。通过描述白云山战斗,概括了整个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争形势,歌颂了中央苏区军民不可战胜的力量,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必然惨败的下场,从反面衬托出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争的辉煌战果和中央苏区军民无比伟大的战斗力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1933年夏,毛泽东又一次来到瑞金大柏地巡视工作,旧地重游,不禁回想起当年红四军在这里打过的一场大胜仗……
1929年2月10日(旧历大年初一),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自井岗山挥师南下,转战赣南,取道瑞金。红军在经过吉潭、项山一带时,巧妙地避开了国民党军刘士毅部的围堵,进入了瑞金。敌军以为红军畏怯于“围剿”,便气焰嚣张紧紧追赶而来。毛泽东决定利用在距瑞金60余里的大柏地一带峰峦叠嶂,山林茂密的有利地形,布下“口袋阵”围歼尾随追击的国民党军刘士毅部。
激烈的战争于当日凌晨打响。濛濛的晨雾掩盖着埋伏在大柏地一带的红军战士……敌军毫无防备地从大柏地东南的古楼山和麻子山之间,钻进了红军的“口袋”。红军战士一部分从正面迎击,一部分从西面的关山迂回到敌后,切断敌人的退路,进行前后夹击,在当地群众配合下,鏖战竟日,打死打伤敌军无数,俘虏了敌军包括团长肖致平、钟桓在内共800余人,缴获了敌军大量武器、装备。
这是红四军下井岗以来“开门大吉”首次大胜利,陈毅称之为“红四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的战争。”大柏地战役,为红四军在瑞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红四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纵横宁都、东固、广昌,转战赣南、闽西,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开辟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连续取得了中央苏区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土地革命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1933年1月,临时党中央进入中央苏区后,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排挤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及其正确的军事路线,把中央苏区引向了危险境地……
此时此地,毛泽东追忆往昔,不禁豪情万丈,心潮澎湃……眼前大柏地这宁静的山村,正是当年惊心动魄的战场。这经历了枪林弹雨、战火洗礼的村壁,记下的正是这红色山村的革命历程和红四军指战员们的丰功伟绩……眼望大柏地山峦叠翠,雨后初霁,云蒸霞蔚,彩虹显现,怎能不引起诗人(毛泽东)的诗兴大发?!于是写下这首名篇: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934年是毛泽东称为“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注:“毛泽东1961年10月7日与日本访华友人的谈话”)。这一年,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日寇很快占领了华北,企图吞并全中国……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危亡,蒋介石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集百万国军配以二百余架飞机,以“堡垒主义”的新战术,对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大“围剿”。至当年7月,其中的50万军队,已对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进行了9个多月疯狂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中央苏区的地域面积逐渐缩小,红军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其时,党中央被王明为首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所统治,他们排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否定毛泽东领导指挥中央苏区军民取得连续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实行一套极端错误的单纯防御军事路线和战略,使红军虽经苦战也“绝无自主活跃之概”(注:毛泽东《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始终无法击破敌人的“围剿”。“左”倾机会主义者,面对这种局面,惊慌失措,仓卒行事,从军事冒险主义变成逃跑主义……
在中国革命出现新的危机之时,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和“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斗争,他深入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同年夏,毛泽东来到会昌,参与粤赣省委会议,指导反“围剿”战争,以及南线阻击“两广”敌人的战斗。
7月23日清晨,毛泽东和粤赣省委的同志从黄坊登上会昌城外的岚山岭察看战地情况,回到设在会昌城东文屋坝的粤赣省委驻地后,写下《清平乐·会昌》这首词,抒发了对革命形势高瞻远瞩的预见,鼓舞中央苏区广大军民英勇地进行反“围剿”战争:“我们是在伟大的革命战争面前,我们要冲破敌人的大规模的‘围剿’,我们要把革命推广到全国去。”(注: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在手写这首词时标明:“一九三四年夏登会昌山”。(注:江西省东南边境,东界福建,南近广东,中央苏区时粤赣省委所在地)。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期间的几首诗词创作,大多是在马背之上,战争余暇,即兴吟咏而成的,讴歌了中央苏区数次伟大的反“围剿”战争,抒发了毛泽东和红军指战员及中央苏区军民在数次反“围剿”战争中的喜怒哀乐,鼓舞着中央苏区军民取得连续数次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