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1920年,受校长蔡元培邀请,鲁迅成为北京大学讲师。为此,北大国文系创造性地开设了《中国小说史》一课。中国小说史为选修课,为了吸引在校学生注意,学校特意发布了一期公告:“兹有文学名家周树人来我校讲授《中国小说史》一科目,请同学们踊跃报名。”
通告贴出后,围观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周树人是哪位?”“周树人写过什么小说?”“为什么不请《狂人日记》的作者鲁迅来讲课?”因为对周树人不了解,选修《中国小说史》的学生寥寥无几。
1920年8月末,鲁迅第一次走进北大第一文学院2楼第19教室。教室里稀稀拉拉坐着十几位前来听课的学生,大家的目光齐刷刷聚集在这位新老师身上。老师个头不高,身穿蓝补丁黑色长布衫,胳膊下夹着一个布包。当年北大名流云集,学生大都来自殷实之家,很多教师从欧美留学归来,他们在衣着方面大都很讲究。冷不丁看到穿补丁衣服的老师,同学们的好奇心被勾起,有人窃窃私语:“真是个怪人,为何要穿补丁衣服出门?”
鲁迅走上讲台,从容地打开布包,拿出讲稿,并随手翻开一页,开口说:“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学习中国小说的历史。中国小说起于何时,源于何书,分为几个阶段呢?”尽管在北京生活多年,鲁迅说话时仍带着一口地道的绍兴腔。讲台下有人因为鲁迅的口音发笑,鲁迅并不理会,转身在黑板上板书,风轻云淡继续讲课。从三皇五帝讲起,他用大量史实和故事来说明小说的历史和写作方法。为了让同学们充分理解课堂内容,鲁迅常在黑板上画一些生动活泼的图形—鲁迅的绘画功底非同一般,北大校徽即出自他的设计。
没有填鸭式教学,没有机械式灌输,鲁迅所讲内容或者来自广泛阅读,或者来自日本留学期间见闻,或者来自多年来的写作经验,全是“干货”。鲁迅的教学不同于其他老师,既新颖又让人受益匪浅。这样一来,他衣服上的补丁、绍兴方言这些缺点很快被忽略不计,课堂秩序逐渐好转,大家都开始竖起耳朵仔细聆听,生怕错过精彩之处。
第一堂课结束后,鲁迅名声大噪,不但国文系的学生踊跃报名,其他系的学生也抢着来登记,等到第二节课时,教室里已经座无虚席。
几堂课过后,不但北大学生争着听鲁迅讲课,周围几个高校的学生、北京的社会青年也争先恐后来蹭课,有人甚至从外地赶到北京,只为听网红老师鲁迅上课。听课的人实在太多,座位非常紧俏,能够抢到一个座位实属幸运,大多数人只能站在过道或楼道里听课。为了满足广大青年的学习热情,北大专门制作了旁听证。旁听生中,很多人是青年楷模,还有不少是文学社团骨干。
一门选修课,因为鲁迅的讲解,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课,这也许是北大校长没有想到的结果。
随着听课人数不断增多,鲁迅也与时俱进,讲课时尽量放慢语速,绍兴话中夹杂着一些北方话,以便大多数人能够听懂课堂内容。当然,来上课的人实在太多,鲁迅根本用不着点名。
为了讲好《中国小说史》,鲁迅花费大量时间备课。他查资料、找参考、翻笔记,对于重要历史事件,鲁迅决不含糊,一定会核实清楚。文学名家的作品,鲁迅也一一誊抄下来,站在自己的角度予以解读。讲义上的内容,因为是亲手撰写,观点来自内心感受,所以在课堂上,鲁迅并不怎么翻看讲义,总是侃侃而谈。
分析历史人物形象时,鲁迅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讲到民族英雄岳飞一节,鲁迅引申道:“我认为英雄有两种,一种是社会英雄,比如岳飞,另一种是非社会英雄。”岳飞的英雄形象跃然而出。
一旦对某个历史事件有自己的看法,或者对社会现象强烈不满,鲁迅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或者强烈抨击。军阀吴佩孚逃窜到西山一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鲁迅正在翻译《苦闷的象征》一书,举例子说:“同学们都知道,吴佩孚是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秀才,当年他在洛阳屠杀工人的时候并没有作诗,等他登上西山时却赋诗一首,日落西山是不是很‘苦闷呢?”学生们大笑起來,有人还小声念起吴佩孚的“诗作”。
课堂上,鲁迅的段子更是信手拈来。讲到《水浒传》时,鲁迅说:“有人说当前社会没有‘江湖,我看不一定,黄埔不就是一个‘江湖吗?”说着,鲁迅用粉笔描绘出一幅山水草图,指着画面说:“你们看,黄埔地处珠江中流,岛上山势起伏、土壤肥沃,物产能够自给自足,加上这里是往来船只的必经之地,林冲雪夜上梁山、王伦索取信物之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看看图画,再想想其中的弦外之音,同学们心领神会。
鲁迅讲课时还喜欢和同学们互动,鼓励同学们踊跃提问。讲授《儒林外史》一节课时,鲁迅说:“吴敬梓的笔锋尖锐犀利,同学们以后写文章也要多用讽刺和幽默手法。”话音刚落,有同学举手提问:“老师,什么是讽刺呢?”鲁迅想了想,回答道:“讽刺的首要条件是真实,不必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但一定是会发生的事情。从这个层面来说,讽刺不能捏造,不能污蔑,不能揭发不可告人的事情,也不能用超现实的奇闻怪事。”学生听了似有所悟。
讲解《酉阳杂俎》一课时,鲁迅亲自示范其中的一个鬼怪,他弓着腰,脸朝上,身子向后仰,没走几步,全身便开始摇晃,脚下也踉跄起来……鲁迅站起来后说:“身体后仰,头发着地的鬼怪很辛苦,我实在做不到啊!”逗得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看到同学们笑得那么开心,一向严肃的鲁迅也跟着笑了起来。
鲁迅在北大成为网红老师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世界语专门学校也向他发出邀请。
1923年,鲁迅接受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聘请,出任国文科第二、三班《中国小说史》讲师一职,听课的学生依旧爆棚。在北大及其他学校任课期间,鲁迅和六十多位青年保持密切联系,并为广大青年答疑解惑、排忧解难、提供帮助,俨然一位“知心叔叔”。所以说,称鲁迅为“网红老师”一点也不夸张。
编 辑/羽 川